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与特点
第三章:中国文化进展的轨迹与特点
第一节:华夏文明的奠基与元典创制
1、纯朴的精神之花
独立起源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滥觞
人类的产生掀开了文明史的第一页,从此人类社会的每一寸进步都化作斑斑墨迹永久铭刻在青史上。
中国是人类起源和成长的摇篮之一。
在云南开远、禄丰等地,差不多发觉了拉玛古猿化石,这是800万年往常正在形成中的人,讲明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通过现代科学研究,约300多万年前,人就完全形成了,这确实是早期猿人。
到约200万年或150万年前时期,又进展为晚期猿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觉属于晚期猿人的两颗门齿化石,经测定距今已有170万年。
比元谋人稍晚的古人类化石和遗址,在中国各地都有许多发觉,如陕西蓝田猿人化石。
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觉了猿人化石以及猿人活动遗迹。
通过多次大规模的挖掘,发觉了头盖骨、下颌骨、牙齿和四肢骨等大量化石。
北京猿人的体质形状比蓝田人有所进步,比较明显的是头盖骨厚度薄了一些,脑量有所增加,较为接近于现代人的平均脑量。
在北京猿人一辈子活的洞穴中,还发觉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石片,数十种动物化石以及木炭、灰烬。
北京猿人一辈子活的年代,经古地磁测定约距今70万年。
另外,先后发觉了多处与北京猿人大致相近或较晚的猿人化石及遗迹,如安徽省和县及湖北省郧县、郧西等猿人化石;在贵州黔西观音洞发觉的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在贵州桐锌发觉的猿人牙齿化石;在湖北省大冶、辽宁省营口金牛山发觉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到了约二三十万年前,人类的体质有了进一步进展,从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体质特点尽管没有完全消逝,但有明显的进步,逐步接近现代人了。
现在即为“古人”时期,“古人”又称早期智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中期。
在我国境内所发觉的古人遗迹专门多,要紧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等。
约五万年前,古人进展为新人(又称晚期智人)。
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时期。
这时,人类体质形状上的原始性质完全消逝,并因受居地环境的阻碍,逐步分化为各色人种,现代人开始形成了。
在我国境内发觉的新人遗迹更为普遍,要紧的有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山顶洞人等。
此外,在台湾台南左镇、辽宁建平、山东新泰、四川资阳、吉林榆树、江苏泗洪下草湾等地也发觉属于这一时期的新人遗迹。
有了人就有了自然的人化,就有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形色色的悲欢离合。
中国人类的始祖之粉墨登场宣告了中国文化的滥觞。
从钻木取火到铜石并用
当古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制造并使用工具时,他们真正开始了他们“自然的人化”的第一步。
依据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类工具遗留——石器制作的精细程度,通常将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时期。
在那个以使用简单的石木工具为主的漫长时代,火的使用是此期人类一项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的能力,使古人类辞不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同时火成为重要生产手段,对农业、手工业的进展都有主动意义。
元谋人遗址差不多发觉用火的痕迹,北京人遗址内也发觉灰烬层。
旧石器中晚期,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逐步分离,形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从此,开始有了交换,又持续显现一些新的发明制造。
在这一时期,萌芽了姓、氏。
据《讲文解字》,人们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
因此,一些显现较早的姓,如姬、姜、嬴等等,大都从女。
这正是母系氏族的遗制。
这一时期,以磨光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制作技术的进步,是原始手工业进展的首要表现。
各类石器如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等,大都类型分明,刃口锐利,眼孔钻磨匀称,有的还安装木柄,方便适用。
随着手工业生产技术日渐进展,人们的艺术制造能力日渐提升。
除了一些比较精美的装饰品、彩绘艺术和通过艺术加工的陶器、骨器、木器之外,在各地还发觉了一些工艺相当精深的艺术品。
河姆渡出土的象牙雕刻,雕成各式图案,线条流畅,形状逼真,可谓原始艺术的珍品。
席垫的编织技术也较发达。
河姆渡发觉有二经二纬编织法的苇编。
在马家浜、草鞋山等处的建筑遗址,都发觉有木柱和木板,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木结构建筑差不多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原始工艺品制造领域里划时代的突破,宣告精磨石器技艺时代的到来,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
父系氏族公社逐步形成了。
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步趋于解体。
约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原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时期。
大体讲来,在中原地区,由仰韶文化进展而为龙山文化。
溯渭水而上,由马家窑文化进展而为齐家文化。
长江下游,在青莲岗文化的阻碍下,太湖流域和钞票塘江口两岸,则由河姆渡、马家浜等文化进展而为良渚文化。
其他各地,都相应地各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婚姻形状发生变化,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他们必定要求按照男系运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遂被打破。
原先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
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伙儿庭。
生产进一步进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夫君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男尊女卑观念滋生。
这一观念贯穿了后来的社会,为日后的礼制定下基调。
这时期比较普遍地显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确实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确立的反映。
这种现象,在较晚的齐家文化墓地较为突出。
到了父系社会,随着生产的进展,剩余产品增多,私有制就日益进展起来,显现贫富分化现象。
这种分化现象,在产品交换、部落战争中持续扩大,从而加速了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制陶业从制陶技术、陶窑结构到经营治理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高温操作技术,还为金属的冶炼打下了基础。
矿石的冶炼和金属的加工,是这一时期另一种重要的手工业成就。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如山东胶县三里河发觉有人工铸造的小型铜器,其中有刀、凿等。
金属冶炼技术的显现,反映了人类技术水平的重大革命。
在磨制石器和骨器的技术基础上,又进展了琢磨玉器和象牙雕刻的工艺。
南京北阴阳营的墓葬群出土了精美的玉石玛瑙制品近300件,有铲、璧、环、镯、璜、坠、管、珠等。
邳县大墩子出土了一件专门精美的有孔玉斧。
浙江余杭反山墓更出土了3000多件玉器,其中最大的玉琮重达6.5公斤。
在吴兴钞票山漾良渚文化遗址里,发觉有许多苎麻织物和丝织物。
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平纹细麻布,比过去的粗麻布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黑陶上有蚕纹。
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差不多发明了丝织物,这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奉献。
在北方的村落中,开始显现了水井。
掘井技术的发明,不仅改善了用水条件,而且能够就近供应生活用水和手工业用水。
从此,人们选择居住的地点和建立村落,就可不必临近河边湖畔。
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发觉有笔划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比关中仰韶文化的刻划符号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些刻划,差不多进展成为早期的图像文字,当是我国古代文字形成的一个重要进展时期。
在江苏连云港市郊将军岩发觉有一处岩画,要紧内容为人面像、农作物、兽面纹以及各种符号。
此外,还有类似太阳、星象的图案。
兽面纹的构图和山东、苏北地区龙山文化中玉锛上的兽面纹饰相比较,显得十分简略、粗糙、古拙。
这一重要的艺术制造,直截了当反映了四千多年前东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进展面貌。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与灵物崇拜
人类幼年时期天确实幻想最早开始于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在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曾发觉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可能是先民对太阳等自然物的崇拜的遗迹。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灵物崇拜的一种有意识的抽象与升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常有鸟形图案,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都可能是某些氏族崇奉的图腾。
按照各自的自然条件与生产生活方式,各地势成了不同的图腾崇拜,分不见于仰韶、良渚等文化中,其中综合了马、牛、鳄、蛇、鹿等不同动物局部特点的龙图腾,几乎是中国先民共有的,这是中国文明的前夜,聪慧的先民们文化融合的体现。
两性关系的原始本能和对生殖繁育的渴求,造成原始时期生殖崇拜盛行。
这一时期,崇拜女性的现象转为崇拜男性。
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中显现陶祖崇拜和石祖崇拜,供奉陶制或石制的男性生殖器。
原始宗教是在自然力极其低下的原始初期,先民的行为和观念的要紧表现,尽管是荒诞的,却奠定了文化向前进展的观念保证。
英雄时代与原始民主制
尽管人类早期的历史总是晨昏难辨,史学研究中有许多人都以建筑在传奇和神话基础上的中国史前史为“传疑时代”,但愈来愈多的现代考古材料证明,远古传奇并非皆是虚妄,它在某种程度上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种种生活形状和观念。
考古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研究表明,在华夏汉民族形成前夕,中华大地上要紧分布着: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的东夷集团、江汉流域及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其中黄帝与炎帝为华夏集团的两支部落。
三大集团连续征战,各地文化也相互交流融合阻碍,最终华夏集团胜出,确立了华夏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是汉民族的主体。
黄帝为后世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其后,经颛顼、帝喾、尧、舜、禹而夏、商、周,中国文化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传承至今。
那个经历模糊的遥远时代是后人心目中的英雄时代,后人假托“三皇五帝”承载着早期文明兴建的功勋,专门以历代经学家与宿儒为最热衷。
《礼记·礼运》提出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与“天下为家,……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两种先后相承却对立的社会模式。
大同模式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无为而治的三皇时代与“公举”、“让贤”的尧舜禹时期都属于这种模式。
“公举”、“让贤”是其时权力交接的理想方式,即“军事民主制”:第一,年老首领让贤于年轻者,史称“禅让”。
选举产生的对象必须经一段时刻的考察,继位者要有“避让”之举;第二,大事众议。
宣战、媾和、联盟、继位等均由氏族首领举行议事会商定。
从“茹毛饮血”的古人类进展到“天下为公”的部落联盟时代的漫长文明前夜里,中华先祖一点一滴的脱离了动物性,转变成具有专门聪慧和朴素的审美意识以及崇高道德的人类,文明于此滥觞。
2、华夏文明的奠基
夏鼎商尊周彝
约四千年前,中国进入夏朝,与其后的商和西周,共同制造了中国早期古典文明的繁荣。
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晨曦时刻一样,文字得以使用,都市初现,宗教性礼仪中心形成,阶级与国家建立,青铜器显现并渐普及,文明时代正式来临。
人类文明史上,形而下的器物演进往往成为划分历史的重要依据,技术层面能最直观地体现生产力进展与文化进展的水平与轨迹。
辞不石器时代的先民,先后经历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漫漫征程。
早在夏代,人们就能用青铜铸造器物。
在距今四千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不但发觉有铸铜坩锅,还有盉、爵、凿、锥、刀、戈、戚、箭镞、铃等青铜器物,以及铜渣盉铸铜用的陶范等,既有礼器、兵器,也有工具。
而且这些器物上有花纹图案,简单的器物组合,显示出铸造技术差不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
常见的礼器、酒器和用具如鼎、鬲、簋、彝、卣、尊、瓿、觥、觚、爵、角、盘、盂等等。
还有铜铃、铜铙等乐器。
每种器物的大小不同,式样各异,造型都专门精美。
器物上的纹饰漂亮而浑厚,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等,还有各种表示器物用途的专门纹饰。
有些器物的造型,完全仿动物的形状,如豕卣、象尊、犀尊、龙虎尊、四羊尊等,生动逼真。
其中大型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造型雄壮,为世界所仅见。
器物组合也颇具规律性,出土的文物大多成组成列。
青铜工具有斧、锛、刀、锯、凿、钻、铲等,与其他器物比较,数量不多。
兵器如戈、矛、戚、钺、刀、箭镞等,均有大量出土。
本世纪上半叶在殷墟,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1977年在北京平谷刘家河,都发觉有商代的铁刃铜钺。
这讲明中国在商代不仅初步认识并使用了铁,而且把握了锻打和铸接铜与铁的较高的技术。
西周青铜器的数量远远超过商代。
历代出土的西周青铜礼器、用具、兵器、工具、饰物,数以千计,近年更有成批的出土。
西周青铜器的类型比商代有了明显变化。
有些商代常见的器物,如酒器中的方彝、卣、觚、爵等,逐步减少或绝灭,新器物又持续显现,如乐器中的钟,兵器中的戟、剑等。
器物纹饰从繁缛趋于简易,逐步减少了过去所带有的奇异色彩,器壁也从厚重而趋于轻巧。
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以后,青铜器这种当时最先进的器用,不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价值层面的内核。
《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
”本为炊具的鼎,其时已化为国之重器,王权之象征。
“礼器则是沟通神人的工具,又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青铜礼器的代表除了司母戊大方鼎与四羊方尊外,乐器在当时也是祭奠的重要工具,属于礼器。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乐器史上的奇葩。
这套编钟埋藏于地下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
此外青铜兵器、随葬物等,种种迹象表明,与世界
其他民族青铜时代不同,中国的青铜器的工具意义之外,最要紧的是政治权力等级制的象征,青铜器是商周礼乐文化的最有力注脚。
文字及第一批知识分子
《讲文解字·叙》云:“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不弄也,初造书契。
”《淮南子·本经训》亦云:“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上述文献记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却更多的具有传奇意味。
世界各地的人类学研究都证明,文字起源于痕刻和图画,是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制造出来的,中国文字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玉器上的符号,可能是汉字的雏形。
由于材料缺失,商往常的文字已难考。
《尚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可见夏商时差不多有记事的典册了,现在能够见到的文字,最早是商朝的,刻于甲骨、陶器、青铜器等之上,是为甲骨文、陶文、金文。
甲骨文于1899年被发觉,据1965年出版的《甲骨文编》统计,出土的单字有四千五百个,能辨识的约占五分之一。
目前,有新的字被辨识,析出的字数又有所增加。
甲骨文的内容是殷商王室从事祭奠、征伐、农事、田猎等活动时进行的卜咨询记录。
卜辞格式也颇具规律;甲骨文的字型结构以象形字为主,也包括指事、形声、会意、假借和转注等,可见文字差不多比较成熟,与后来的文字一脉相承,演进之迹甚明,是汉字进展的关键环节。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多刻于礼器鼎和乐器钟上,又称“钟鼎文”,至西周发达,内容有祭典、征伐、册命、训诰等,是王室大事和贵族生活的反映,字型结构上形声字比例较甲骨文有所增加,初露汉字形声化端倪。
单字数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剧增,这也是社会生活丰富的表现。
成熟的文字显现的同时,一批较正式的知识阶层也形成了,二者一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
巫的产生专门早,原始社会末期,就差不多有了职业化的巫师,巫要紧与神沟通,在祭奠、占卜中发挥作用,对天文、历法、医学也有一定把握,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巫、史之外,还有宗、卜、祝。
近人陈梦家认为:“祝即巫,故‘祝史’‘巫史’,皆是巫也,而史亦巫也。
”“卜辞卜、史、祝三者权分尚混合,而卜史推测风雨休咎,又为王占梦,其事皆巫事而皆掌之于史。
”
巫、史、宗、卜、祝等是早期的知识分子形状,他们对古代天文、历法、医药学、史学、文学、卜筮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奉献,对文化传承功不可没。
从神灵崇拜到伦理宗教
大量的考古挖掘材料及人类学研究表明,早期人类普遍具有宗教信仰,中国先民亦然。
从最初的动物崇拜到农业发达后的植物神崇拜(包括作物神崇拜、天体神崇拜、土地神崇拜等)、生殖崇拜到祖先崇拜以及上帝神崇拜,信仰的变化与生产力进展、人类智力进展、文化进展、社会关系的变化都紧密有关。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宗教信仰也不可幸免地沦为政治化的巫术。
《礼记·表记》曰:“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蠢而愚,乔(骄)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那个地点比较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思想,谈到了三代的宗教观念要紧是夏代人重视四时之命,周人尊礼,而商代是鬼神观念盛行的时期。
可见,中国的“伦理宗教”一脱离自然宗教,自产生之日起,确实是一种政治化神学,从此,敬天法祖观念深入中国人骨髓。
又因为动身点在“保民”,也能够讲这种神学化的德治思想奠定了之后数千年的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家之民本主义、天人感应讲等皆肇于此。
神的淡化与人的凸现
夏代终止了“天下为公”的原始民主制,确立了“天下为家”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家天下取代禅让制,形成家国同构,家国合一的政治模式,
这一模式突出了君权与父权的崇高、神圣,铸就了中国往后数千年君统与宗统合一的政治模式。
西周在确立宗法制的同时,又系统地制礼作乐。
《左传》、《礼记》、《史记》等都提到制礼作乐出于周公之手,不尽可靠。
事实上,周公之前,差不多存在“礼乐文化”,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通过近百年而终于规范化、严密化而成西周的礼乐制度。
后世儒生认为是周公所制,制礼作乐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具有深远阻碍,被称为儒家的“元圣”。
广义上周礼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奠制。
狭义上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
《礼记·礼器》记载周礼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见周礼之既繁且缛,见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从社会制度规范到人的内心情志。
制礼作乐是合乎事实上的宗法制度及伦理宗教的,这在《礼记·乐记》中有扼要阐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因此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礼乐刑政一样,是用来规范克制百姓的。
这是制礼乐的深远目的,是“周人为政之精髓”。
3、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逞霸道,求治道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相继两部分。
这一时期,“礼崩乐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及文化转折时期。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见雏形的华夏民族——汉民族共同体在那个所谓的“轴心时代”差不多形成,并呈一统趋势。
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纷纷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变法。
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新的经济关系差不多普遍建立,最要紧的确实是土地制度的变革。
从西周到战国,社会经济形状大致通过三个时期的进展。
西周时期奉行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遭破坏,战国时期,井田制
被废止,土地买卖之风盛行,以井田制为依靠的宗法制、分封制失去了经济之源,新的土地制度一直为后世历代相沿用,直到近代,差不多没有发生变化。
同时,商业也不失时机地繁荣起来。
战国往常,商业的规模与水平都有专门大局限性,到了礼乐文化完全崩坏的战国,商业才有了大的进展,商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显现。
就买卖方式而言,行者为商,坐者为贾,交换物品种类增多;显现繁荣的都市。
缝隙里自由进展并壮大的商业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带来了自由,为百家争鸣、元典创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学在四夷
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进展加速了社会分工,继农业和畜牧业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之后,知识阶层的分离和独立,是又一次社会大分工,预示着文化向前迈开了关键一步。
这一独立阶层在制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繁育出教育。
周人分为贵族和平民两大等级。
士属于贵族中最低一个等级,一方面,士位列贵胄,他们多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教,把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易沦为庶人,专门是礼崩乐坏,等级不张的变革时代,他们中有的便游离于贵庶之间,成为相对独立的自由人。
百废待举的新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春秋末期之后,士逐步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等级身份的羁绊。
作为专业知识人士,为各利益集团之公卿大夫倚重,“养士”之风盛行。
闻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皆以门下食客众多,礼贤下士而闻名。
作为一个阶层的士,除了拥有专业文化知识而外,之因此区不于其他阶层,独自奕奕生辉的关键,在于这一阶层拥有一个共通的内在精神支柱,亦可视作共同的信仰与品行,即他们特持的“道”。
诸子争鸣与元典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