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教学案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9
不可否认的是,实践中我国高等学校退学权力的法律也存在着一些不可 忽视的问题和缺陷。首先,设定退学规范的主体层级多且规范的位阶低。 前者有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省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高校。这 种情况导致退学全设定的权威性不足,容易造成诉讼纠纷的发生。其次, 由于设定的主体多,又没有相应的规范,导致设定主体的权限划分不明 确,规范之间有冲突。下层位主体超越了上层位主体的权限,下层位规 范与上层位规范不一致甚至相抵触。如“田永案”中,北科大的“068号
庭,提起诉讼。 以上就是在当时引起反响,并且有着重大意义
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 [问题]高等学校能否制定规则规定学生违反学籍管
理规定而被勒令退学?
3
[参考结论]
一审法院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认为:北京科技大学可以根据本 校的规定对田永违反考场纪律的行为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处理应 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精神,至少不得重于法律、法规、 规章的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 2条规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不 准正常补考,如确实有悔改表现的,经教务部门批准,在毕业前 可给一次补考机会。考试作弊的,应予以纪律处分。”第29条规 定应予退学的10种情形中,没有不遵守考场纪律或者考试作弊应 予退学的规定。北京科技大学的“068号通知”,不仅扩大了认定 “考试作弊”的范围,而且对“考试作弊”的处理方法明显重于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2条的规定,也与第29条相抵
权力是否应当遵循和适用“法律保留原则”。
11
所谓“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对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 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 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任何行政行为皆必须有法律 授权。否则,其合法性将受到质疑。“宪法告诉政府不要做 什么,而不是它必须做什么。宪法制定者认为,政府的目的 是充当警察和卫士,而不是提供衣食住行。” 所以从起源上 来说,法律保留原则起源于19世纪的“干涉行政”,是19世 纪作为宪政工具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原则,又被称为积极 行政原则。20世纪70年代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确立了“重要性 理论”,即学校行政中的法律保留是指在宪法中法治国原则 与民主国原则要求,属于学校重要事项立法者,有亲自以法 律规定之义务而不得听任行政机关为之。虽然,何者为学校 行政中的重要事项的轮廓尚不够清晰,但是“重要性理论” 至少提供了判断在学校行政领域中应有法律保留适用的思考 方向,而且在学校行政领域中作成若干个法律保留适用的判 决已表明:由于退学之处置影响学生求知权和工作权,故学 校对学生的强制退学须有法律依据,应适用法律保留,即由
学生的被告也就不足为奇。
5
现实中正有一些高校曾经或仍然在实行类似北科大 那样的“退学处理规定”,有象田永那样情况的大 学生已经被退学或将要被退学。一旦发生纠纷,仅 靠个案的事后救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院的司法 救济是被动的,在时效上也是缓不济急。如果不从 根本上规范退学权,解决退学权中存在的问题,它 将会引起连锁反应,有些高校将会被诸多的“田永” 推上被告席,卷入诉讼成本较高的诉讼之中。进而 它也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社会秩序的稳 定,加大法院办案的承受力,其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立权力的设定有参考价值。在 我国,理想的模式是由最高权力机关以法律的形式来设定。 但是考虑到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立法的配套与完善以及整个教育法制建设进程的推 进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建议通过最高权力机关授 权由最高行政机关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来设定。其具体规范的 内容可以考虑通过制定统一的《学生条例》体现和规定,待 条件成熟时再上升为《学生法》9。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高校不能自行设定退学权力,即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规章没有先行规定的情况下,高校不能自行规定退学 的条件、范围、种类。当然,这并不否认高校可以根据法律、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更具针 对性和操作性的校内规范性文件10,以适应学校管理的需要。 但校内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必须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 性法规、规章的规定(包括原则和体现的精神)相一致,不 能抵触(包括对法定退学条件、范围、种类的变更、扩大或 缩小、增加或减少),当务之急是清理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
“意见”等形式来规定的。
10
三.高校退学权力的设定与“法律保留原则”
高校退学权力的设定,主要指高校退学权力的设定主体 及其权限、高校退学权力的设定内容(包括实体规范与程序 规范)及其形式,其实质是立法权问题。退学权力对受教育 者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亚于行政处罚。而对行政处 罚的设定在我国的立法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标志就是19 96年的《行政处罚法》的颁布。其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行政处罚涉及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这两个宪法规定的公 民最基本权利。同样,受教育权也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 利,作为对公民受教育权有重大影响的退学权力理应引起立 法部门的重视。然而,我国教育立法尚不完善,相对于教育 管理和司法实践都显得滞后。本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说 明了是在立法源头上的不规范。有鉴于此,首先应探讨退学 权力应该由谁来设定规范,即哪一级的有权机关对退学权力 享有最初的规定权?高校能不能自己设定退学权力?即对退学
通知”第1条“凡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的规定显然与原来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9条(2005年修订后的第27条)规定 的法定的退学条件相抵触。再次,设定的内容不规范,缺乏程序性规范, 退学条件任意性大。突出表现为对受教育者义务的增加或对受教育者合 法权益的限制。前者如有学生即使一学期中每门课程都及格了,但其总 分在班级排名时,被列入后5名,当这种情况连续出现三次时,按学校 “有关规定”该生即被作退学处理。后者如受教育者的被告知权、申辩 权、申诉权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就 没有规定因学籍管理被退学的学生的申诉权。最后设定的形式不规范、 不统一,有的不是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而是以“通知”、“决定”、
触,应属无效。
海淀区法院最后判决,被告北京科技大学应向原告田永颁发 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召集本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田永的学士 学位资格进行审核;与此同时,被告还应内履行向当地教育行政
部门上报原告田永毕业派遣的有关手续的职责。
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4
[法律、法理精析]
本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诉讼结果本身,因为本案实 际上已经涉及到高校是否有权制定勒令退学的规定的问题, 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行政诉讼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宪 法的问题,也正基于此,此案当时不仅引起了行政法学界的 关注,而且还引起了宪法学者的充分参与。此案的背景是近 几年来高等学校在管理上的一个困境:一方面高校面对市场 化的竞争和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全面转型,必须进行全方 位的必要的、全面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培 养机制,因此随着各高校将强队学生管理,“勒令退学”事 件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随着民主化思想的传 播,学生的权利意识在逐渐地增强,面对学校基于各种理由 的处分,尤其是退学处分,学生不再是简单地遵从,而是寻 求法律的救济途径来保护得自己的权利,因此高校成为自己
田永所在的应用学院及物理化学系认为田永符合大学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由于学院正在与学校交涉田永的学籍问题故在向学校报送田永所在班级的授予学士学位表时暂未给田永签字准备等田永的学籍问题解决后再签学校也因此没有将田永列人授予学士学位资格名单内交本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案例 高校的退学权力和
学生的受教育权问题
1
1996年3月,原告田永的学生证丢失,未进行 1995—1996学年第二学期的注册。同年9月,被告 北京科技大学为田永补办了学生证。其后,北京科 技大学每学年均收取田永交纳的教育费,并为田永 进行注册、发放大学生补助津贴,还安排田永参加 了大学生毕业实习设计,并由论文指导教师领取了 学校发放的毕业设计结业费。田永还以该校大学生 的名义参加考试,先后取得了大学英语四级、计算 机应用水平测试BASIC语言合格证书。田永在该校 学习的4年中,成绩全部合格,通过毕业实习、设计 及论文答辩,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及毕业总成绩全班
第9名。北京科技大学对以上事实没有争议。
2
1998年6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学的有关部门以原告 田永不具有学籍为由,拒绝为其颁发毕业证,进而 也未向教育行政部门呈报毕业派遣资格表。田永所 在的应用学院及物理化学系认为,田永符合大学毕 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由于学院正在与学校交 涉田永的学籍问题,故在向学校报送田永所在班级 的授予学士学位表时,暂未给田永签字,准备等田 永的学籍问题解决后再签,学校也因此没有将田永 列人授予学士学位资格名单内交本校的学位评定委 员会审核。原告不服,于是将北京科技大学告上法
因此,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退学权进行界定, 分析其现状,对其设定权以及法律救济机制进行探 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得十分必要和迫
切。
6
一.高校退学权力的界定 英国学者帕金曾经说过:“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就 是不研究它们自己。” 此话虽有失偏颇,但至少说明我们应 当重视高校自身问题的研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退学权的 界定就是其中一例。“退学权”在我国现行教育立法中尚不 是一个明确的法律用语,是一个具有歧义性的概念,可以把 他理解为学生受教育权的组成部分,即选择权的一种。一般 认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9条规定,退 学只是属于学籍管理的一种形式,对学生不是一种处分。而 第62条规定的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则是属于对学生的处分形 式。但笔者认为,退学权与退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退学 权的界定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规定,从狭义的或形式上来认 识,而应当从其对受教育者权益的实质影响来考虑,作广义 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退学权”应当是指学校 根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使学生丧失学习权(或受教育权) 的权力,是学校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一种强制性处分。
法权益,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8
二.我国高校退学权力的现状 建国以来,有关我国高校退学权力的规定是通过历次的、 由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一般性文件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 体现出来的。其历史沿革为:1950年3月教育部《关于高等 学校学生学籍问题的几点指示》,对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作 了初步的规定。1958年2月,高教部制定《关于处理高等学 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草 案)》,试行两年后于1960年2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文 革”期间,原有的学籍管理规定大部分被废除。全国恢复高 考招生制度以后,教育部于1978年12月颁布《高等学校学生 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对从学生入学到退学作了详细的规 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生学籍管理办法》。1990年1月为适应新的情况,国家教 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年教育部又 对《规定》进行了重新修订,颁布。这个规章对规范全国高 校实施退学权力,稳定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情]1994年9月,原告田永考入被告北京科技大学下属的 应用科学学院物理化学系,取得本科生学籍。1996年2月2 9日,田永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写有电 磁学公式的纸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教师 发现。监考教师虽未发现田永有偷看纸条的行为,但还是 按照纪律,当即停止了田永的考试。北京科技大学于同年3 月5日按照“068号通知”第3条第5项关于“夹带者,包括 写在手上等作弊行为者”的规定,认定田永的行为是考试 作弊,根据第l条“凡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的规 定,决定对田永按退学处理,4月10日填发了学籍变动通知。 但是,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田永宣布处分决定和送达 变更学籍通知,也未给出永办理退学手续。田永继续在该 校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参加正常学习及学校组织的活动。
7
从表现形式看,它不仅包括学籍管理中的退学处理,还应当 包括学生处分中的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现行规章之所以把 学籍管理中的退学处理和学生处分中的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 区分开来规定,是因为二者在起因和后果上有所不同。前者 是由于学业或身体的原因,对退学学生发给退学证明并根据 学习年限发给肄业证书。后者是由于品德或操行的原因,对 勒令退学的学生发给学历证明,对开除学籍的学生不发给学 历证明。尽管这种区分是有必要的,它可以针对管理中的不 同情况进行操作,但是这种区分并不能否定二者在本质上的 相同:具有强制性和使学生丧失学籍,即改变了原有的学生 与学校之间的“在学法律关系”。因此,如果对退学权的认 识仅局限于学籍管理中的退学处理则过于狭窄,这样在理论 上不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退学权及其法律调整机制,在实践 中也不利于从根本上规范退学权,不利于保障受教育者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