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能力提升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学生用书P121(单独成册)]
[学考合格练]
1.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有些会生长出针状叶,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水分的蒸腾作用
B.吸取地下水
C.储存水分
D.加速水分的蒸腾作用
答案:A
2.植物对环境有指示作用,华北民间“枣发芽,植棉花”的谚语体现了( )
A.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
B.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
C.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
D.植物对水湿环境的指示作用
答案:C
3.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答案:C
4.下图是一幅光合作用示意图,该作用的结果有(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物质存在位置
④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读部分植物个体特征或生长土壤要素图(箭头所指方向为增大方向),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植物依次表示骆驼刺、莲、茶树三种植物的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④①③D.②③④
6.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5题,骆驼刺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根系发达;莲生长在湿润的环境,叶片较大;茶树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故选B。
第6题,中亚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适宜骆驼刺的生长。
故选B。
答案:5.B 6.B
7.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物质的循环作用B.能量的流动
C.细菌的分解作用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D
8.读森林与环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森林的环境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外,森林对城市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对农业生产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生产有机物。
在雨林中有机物在地表很快分解,这对雨林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释氧固碳降低风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吸烟除尘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迅速;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学考等级练]
下图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
据此回答1~2题。
1.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2.若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 )
A.1个月B.3个月
C.6个月D.12个月
答案:1.B 2.C
3.生物出现以后,对大气圈的改造作用包括(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氧气的比例增加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氮气的比例减少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增加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氧气的比例增加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消耗氧气,使大气中氧气的比例减小,A错;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大气中的氮气影响不大,B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减少,C错;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氧气的比例增加,D正确。
4.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其原因是环境的组成要素中( )
A.土壤是决定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B.气候是决定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C.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叶子小而细尖,叶面有蜡层
D.莲是生长在北方的水湿环境中的植物,它柔嫩、叶子硕大、根系不发达
答案:B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 m×2 m×1 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5~6题。
5.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貌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6.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设计方式可以测得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水量变化、水质变化情况,进而可以推断湿地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的能力。
B正确。
第6题,若缺少植被,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使出水口的水量增加,含沙量增加。
C正确。
答案:5.B 6.C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却在20 m以上。
据此回答7~8题。
7.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植物生长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南丘陵
D.东北平原
8.图示植物生长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B.能源紧缺
C.水土流失D.洪涝灾害
解析:第7题,该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高度较低,则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故该植物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的地区。
第8题,由上题可知,该植物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面临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能源紧缺不属于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降水集中且坡度大的地区,该地降水少,不会发生水土流失,也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答案:7.B 8.A
9.关于环境制约生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A.环境对植物生长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B.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的分布,但不会制约动物的分布
C.森林只能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D.天然植物在世界陆地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