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7分)
1. (2分) (2019高二下·厦门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 . 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C . 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度过难关。
D . 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2.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 . 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C . 过去的三年间,我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多个旧区改造项目建成,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蓝图进一步明确。
D .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3. (2分) (2019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体育馆门前的“黄牛”们依然忙活着,但与前几个赛季的东北虎比赛门票的洛阳纸贵相比,如今的“黄牛”和东北虎队一样遭遇了经典大片《后天》中再现的寒流。
B .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C . 殷鉴不远,见微知著。
比照洋务运动的历史教训看如今我国的装备制造,它就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问题”。
D . 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4. (3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台风“海燕”以破竹之势来袭,菲律宾沿海地区损失惨重,联合国呼吁各国加大救灾援助力度,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B . 跑步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这项运动不仅不能获得益处,而且会诱发其他疾病。
C . 诗圣杜甫用诗歌记述了风云多变、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他在众多诗篇中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揭露可谓力透纸背。
D . 四川旅游局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大九寨环线区域旅游发展,力争改变假日期间景区游客重足而立、拥堵滞留的状况。
5. (2分) (2015高二上·菏泽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杰出的科技大师与卓越的文艺大师,乃至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是尊重与承认客观实际规律的。
B .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C .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 . 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6. (2分) (2019高三上·杭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职称评审管理规定》指出:申报人员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职称的,予以撤销,记入诚信档案,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B . 国际经贸体系的主导创建者美国,如今却擅自采取加征关税的单边主义措施,把国际经贸规则不放在眼里,这样的变脸表面上是任性行为,实质上就是霸权主义。
C . 根据景区安全部署,杭州将制定应急管理预案,高度关注节庆活动场地的秩序,加强对游客聚集的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并实时发布景区承载量信息和高峰预警。
D . 金庸的笔墨,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
他的离世,让我们引发出对小说中那个虚虚实实的江湖、那种英雄肝胆的侠气、那份生死相许的柔情的无限怀想。
7. (2分) (2020高一下·吉林期中) 下列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学校的名称有“校”“庠”“序”等,办学的形式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和学问。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C .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D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
8. (2分) (2019高三上·淮安月考) 下列诗句涉及的传统节日,按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A . ①③②④
B . ④②③①
C . ③④①②
D . ②③①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9. (6分) (2020高一上·亳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
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
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上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
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
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
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
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
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
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
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
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
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
”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
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
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
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中国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 . 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 . 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 . 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 . 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 . “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具有规定性作用。
D . 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 . 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 . 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必要条件。
D .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一定程度上也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10. (12分)(2019·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
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
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
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
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
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
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
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
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出现。
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
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
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措。
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
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
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
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
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
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
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
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
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
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
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
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
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
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标题点明了文章是写追随火车在青藏高原穿行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穿越”一词蕴含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意味,引人思索。
B . 文章开头写“我”驾驶汽车在青藏高原上一轮轮地追赶火车,或急速奔驰或静心感受,描写细腻真切,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C . 夜宿纳木措,湛蓝的湖水、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呼呼掠过的风声以及传说中的巨灵等描写渲染了青藏高原的古老与神秘。
D . 文章先叙后议,借助“变化”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受,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
(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文章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的小说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1. (11分) (2017高一上·河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章再上,乃止。
钦宗将遣使至金国,若水在选中。
为使,见粘罕于云中。
才归,兵已南下,复假徽猷阁学士,副冯澥以往。
甫次中牟,守河兵相惊以金兵至,左右谋取间道去,澥问“何如”?若水曰:“戍卒畏敌而溃,奈何效之,今正有死耳。
”令敢言退者斩,众乃定。
拜吏部侍郎。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
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
后旬日,粘罕召计事,且问不肯立异姓状。
若水曰:“上皇为生灵计,罪己内禅,主上任孝慈俭,未有过行,岂宜轻议废立?”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噀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宋史•李若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 .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勉:劝慰
C . 吾不复顾家矣顾:回去
D . 奈并累若属何累:连累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B . 春秋,既可指时代,也可指儒家经典,还可指时间,文中用以表示年龄。
C . 旬日,十天,亦指较短时日,古人将一个月分为上中下三旬,每旬十天。
D . 内禅,指君主将君位禅让给家族的人。
禅让传内不传外,否则视为不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若水痛恨奸臣,直言进谏。
佞臣高俅逝世,有关部门打算依礼厚待,他一再谏言追削高俅的官衔用来告示天下,天子不该哀悼高俅。
B . 李若水遇事镇定,威严慑众。
他在出使金国途中,遇到惊慌溃逃的守河士兵,随从也跟着逃跑,他下令斩杀逃跑者,众人才安定下来。
C . 李若水羁留金国,坚守气节。
他随钦宗出行金国却被扣留,惨遭毒打;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以“天无二日”来表示自己坚决不事二主。
D . 李若水坚贞不屈,以身殉国。
他坚守气节,一再辱骂粘罕,被监军官员打破嘴唇;后骂得更加厉害,最后被金人断头割舌而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戍卒畏敌而溃,奈何效之,今正有死耳。
四、其他 (共2题;共2分)
12. (1分)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恶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③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13. (1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含义。
若
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若入前为寿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⑤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14. (7分) (2017高二上·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小孤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的第一句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
B .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
“砥柱”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C . “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既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D . 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E . 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山与人合二为一,间接抒情,传达诗人情感。
(2)请分析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以及“小孤山”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15. (3分) (2020高一下·六安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与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似,借“行路”来强调从点滴做起、逐步积累的重要性。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如“________”表现了乐声婉转流畅的特点;“________”则表现了乐声艰涩受阻、如泣如诉的特点。
(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6. (5分) (2019高三上·辽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火爆全国,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前几天,这句经典赫然出现在河北省衡水中学校长的开学典礼的讲话中。
对此,人们不以为然。
有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有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人认为“善假于物,因人成事才是明智之举”……
请以“命运法则”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