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效应与考生临战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詹森效应与考生临战心理
迟雅
2010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颁奖盛典开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刘翔当时自信帅气的神态,现在还清晰的留在我的脑海里。
可以说现在的刘翔,已经走出了2008年的阴霾,真值得为他高兴。
时过境迁,我们且不说刘翔的选择是对是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而且我们也看到今天刘翔的状态,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无数次面临这样的挑战,或者说面临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的考试,或者面对决定自己成败的问题,或者会见自己很在意的人,等等。
为什么平时我们的表现都很好啊,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发挥不出平时的成绩,就找不到平时的感觉,有的甚至表现相当不好。
为什么我们越想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越是出差错,越是做不好。
其实,这种现象,叫作“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名叫丹·詹森。
他是一名速滑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相当雄厚,无人能敌。
但是,大家却发现詹森在体育赛场上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
为此,詹森本人非常痛苦,更加想在赛场上取得胜利,来证明自己。
但是,越是想赢,结果越是更大的失败,如此的恶性循环,詹森本人也是心力憔悴。
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这是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导致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呢?
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的学生,在高考中屡屡失利,有些实力相当强的运动员却在赛场上发挥异常,饮恨败北。
仔细分析,“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就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其实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
压力过大,导致过度紧张的原因,就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其实问题的本源就在于此。
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有这种心理状态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
而同样是他,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
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
同样是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以3:2战胜俄罗斯队,赢得了奥运冠军。
事实上,他们起先负于俄罗斯队两局,不能再失局的中国队在第三局并没有出现人们意料中的慌乱,打得依然有板有眼,除了其间出现一次12平外,比分是一路压着对手。
就这样,赢回信心的中国姑娘笑到了最后。
由此,我们
不得不说是中国女排良好的心理素质赢了。
乒乓女将邓亚萍,每每提起她,我们总会想到她在赛场上胜败取决于最后几个球的关键时刻,总能沉着冷静,最终赢得胜利。
她自己也曾经说过,其实技术有时是不分上下的,这时靠的就是心理素质。
詹森效应,在学生的考试过程中也屡见不鲜。
平时训练成绩很好,到了大考就砸锅。
我不少朋友都反映过类似情况,孩子平时学习不错,平时考试也可以,就是一到大考试就考砸,这是咋回事呢?
平时学习基础扎实,考前准备充分,然而一到大考,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
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考试期望值过高,而又缺乏自信。
只想成功,害怕失败,患得患失,压力过大,结果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症状随之产生。
也就是说,这是詹森效应的结果。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然而缺少鼓励,使得孩子压力过重。
有这样的故事,父亲在外工作,女儿在家读书,女儿学习成绩不错,当她打电话给她爸爸时,她爸爸也很高兴问她要什么,孩子说什么都不要,要爸爸回家。
爸爸说他恐高,然而为了家人有好的生活在外做建筑工作,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女儿将来出人头地。
女儿就是背袱这么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努力学习着。
这个小故事说明我们现在家庭教育方式是在给孩子压力而不是学习的快乐。
其实孩子的压力,大多数都是家长给
的,少部分是与同学之间的竞争产生的,所以家长应改变一下自身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传达给孩子的应该是:“这次考不好不要紧,我们努力了就行。
”这样,也许会给孩子带来动力。
那么,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来面临挑战呢?究竟如何才能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
首先,要树立三种基本态度……
就是相信一分耕耘,会有一分收获。
同时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考试。
其次,要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当自己的期望值比较切合实际的时候,焦虑程度会大大降低。
期望值过高,心理就会总是没有底,过强的压力就容易引起焦虑。
反而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因此,要避免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首先以平常心态对待考试,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或期望,不要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第三是不要有太多的与考试无关的杂念。
有些学生在考前会对自己说,“如果我在这次考试中失败,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
“如果考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
这些话以及想法,或许能增强考好的决心,但过强的压力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没有了乱七八糟的心思,压力自然就小了,状态自然就轻松了,自信也就恢复了,发挥自然就好了。
因此,教师、家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矫正学生这些不合理的观念,真正让孩子感受学习
的快乐。
要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过多的杂念,只会引起焦虑,对学习与考试没有积极意义。
第四要认真、系统地安排复习。
艺高人胆大,同样道理,知识学习扎实了,心理就会有底数,就不容易焦虑。
因此,主动学习这比什么都重。
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系统地把握了相关知识,考场上自然容易过关。
就像部队打仗一样,平时刻苦训练了,战时自然不会乱了阵脚。
第五,要克服自卑心理。
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才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使自己进入“角色”,发挥出正常水平。
作为家长、教师,平时注意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消除考试焦虑很重要。
最后,多用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
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要用“冷静”、“细心”、“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进行深呼吸等放松调节,而少用否定性词语警戒自己,如“别紧张”、“别慌”、“千万别出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