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妇女解放主题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经济政策主题

经济政策主题1.(2015·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37)(36分)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
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
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
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
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的变化及成因。
(8分)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
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
马寅初还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摘编自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30、40年代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观点前后不同的原因。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人口规划主题

人口规划主题1.(201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诸脱户(籍)者,家长徒(徒刑)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151诸里正(掌地方户籍)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不觉脱户者,听从漏口法。
州县脱户亦准此。
155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唐律》卷十二户婚律材料二——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三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4年7月30日)(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人口管理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2)根据上表指出1820—1890年期间中、日和西欧城市化的状况。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时期德、日两国城市化的相同原因。
(1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流动的认识。
(9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人口规划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脱户(籍)者,家长徒(徒刑)三年”、“里正(掌地方户籍)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信息可知严格控制(禁止脱籍),刑罚重;依据材料一“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信息可知带有宗法伦理色彩;第二小问原因,从自然经济的特点、政府征收赋税的需要、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状况,依据材料二表格中“1820-1890年中、日和西欧的城市化率”指出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制度变革、工业革命开展、工业化推进、政府大力推动等方面分析即。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自由观念主题

自由观念主题1.(2015·江苏淮安四模·23)(13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
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
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
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
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
……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
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
……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
……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
……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
……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材料四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康德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
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
——叶秀山《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及装饰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4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3分)(3)据材料四,概括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主张。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区域化主题

区域化主题1.(2015·山东日照二模·39)(22分)从近代到当代,西非与西欧的关系发展给人以深刻启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印记15世纪以来,西欧殖民者先后来到非洲西海岸,大肆掠夺这里的胡椒、象牙、黄金和人口,于是这里就有了“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等称呼。
进而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据高秋福《非洲西海岸的历史印记》(1)概括指出欧洲在西非殖民扩张产生的历史影响。
(4分)南南合作1970年5月,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前身)等5国成立“西非国家关税同盟”。
1975年5月,西非15国正式成立“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
1991年,“西共体”要求成员国在四年时间内消除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和降低关税。
1995年7月,“西共体”决定在2000年实行统一货币。
2000年以来.“西共体”还建成了“西非电讯网”和“西非高速公路网”。
还准备实行成员国公民跨国旅行免签证制度,并在各成员国的大专院校和中学开设一体化课程,宣传“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公民意识,强化西非人观念。
2012年11月,西共体寻求联合国授权,向马里派兵,协助其清剿宗教极端组织。
——据《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一体化发展进程》等(2)指出西非国家合作的历史条件、特点、意义。
(12分)南北合作2003年4月,西共体与欧盟启动《经济伙伴协定》谈判,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原则,逐步实现双方贸易自由化。
协定生效后,欧盟给予西共体2.35亿欧元支持其经济发展,但欧盟重新安排与西共体的贸易准则,这意味着西非国家从欧盟进口的商品中至少80%应实行零关税……而加纳等国认为,协议将损害本国经济利益,因此没有在协议上签字。
——据环球网新闻《西共体与欧盟签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3)与近代相比,当代非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试简要评述当代的西非与欧盟关系。
(6分)【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区域化主题【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分别从对欧洲、非洲,以及世界市场的不同影响三方面分析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

经济改革主题1.(2015·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8)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革命者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实践。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十月革命后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俄先后进行了哪些尝试?(2分)(2)20世纪3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请简述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3分)(3)20世纪50年代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谓描绘的未来社会中国共产党进行积极而成功的探索,也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请各举一例?(2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又做出怎样的新抉择?(1分)(4)结合上述问题,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分)【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此题问尝试,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回答即可。
(2)此题问表现,注意应该集中于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3)第一小问举例,结合中国50年代的成就和挫折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抉择,结合90年代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回答即可。
(4)此题问认识,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可。
【答案】(1)尝试: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2分)(2)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3分)(3)成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任答一点即给1分);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任答一点即给1分);抉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分)(4)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创新理论(2分)2.(2015·安徽皖北协作区一模·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妇女解放主题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妇女解放主题1.(xx·山东泰安一模·38)(24分)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
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
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材料三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材料四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这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4分)(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
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8分)(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伟大人物主题

伟大人物主题1.(2015 •重庆三峡名校联盟高考考前模拟•14)(20分)许多杰出人物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均来自课本)材料一■—• r—.A呻丹区)ffa 'rff=民J </ ( +MT5B•J1站%用睛巴三營4严——亠■汕= *團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滝阳的龙门石匿』是中IS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口團三《汉人胡穆画像砖》材料二康熙帝诗文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 回答问题:(1)据材料一图一,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中国最早在秦朝统治疆界到达了南海,居住此地的居民是哪一民族?秦朝是以何种制度做保障统治该民族、地区?( 4 分)(2)据材料一图二图三,请从民族关系角度说明它们存在着怎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何在?(4 分)(3)据材料二回答,这首诗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综合三段诗文指出,康熙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实施的措施有何突出特点?(6 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6 分)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伟大人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民族,根据所学可知是南越。
第二小问制度,根据图一可知,秦在南海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2)第一小问趋势,图二、图三反映的是民族大融合趋势;第二小问原因,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来回答。
(3)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二“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可以判断是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第二小问特点,第一段诗文体现的是坚决打击叛乱势力。
第二、三段诗文体现的是加强民族团结。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施以恩惠,笼络人心。
(4)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等角度回答。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妥协主义主题

妥协主义主题1.(2015·天津和平一模·12)(24分)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
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
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
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8分)(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
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8分)(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妥协主义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所给信息“相互妥协”回顾所学知识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主要是梭伦、克里斯提尼进行的民主改革,材料信息“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可回顾知识找到其各机制(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解释权在贵族手中的习惯法促发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在《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传统文化主题

传统文化主题1.(2015·浙江宁波十校高三3月联考·38)(26分)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
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材料三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
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
……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
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
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9分)(2)你会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9分)(3)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8分)【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体西用思想;传统文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即可。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史学观念主题

史学观念主题1.(2015 •广东佛山二模・39)(26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一…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
……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4 分)(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10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近代科学技术;抗日战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认识论;史学观念主题【解析】(1)此题问相同,可以从《历史》和《史记》记载的范围、主体进行比较。
(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体现了历史的人文性、世俗性和世界性的变化;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16—18 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归纳。
(3)第一小问特征,材料二“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 体现了学派众多,“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体现了强调致用,“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说明内容丰富,“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 说明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抗战时期的政治、思想归纳。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环境保护主题

环境保护主题1. (2015 •天津河西三模・13)(19分)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杀伐,无割大陵,……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注:管仲的“春禁”,就是春天不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 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
)材料二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 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材料三注:MTCO2旨百万吨二氧化碳。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1)概括材料一中管仲的观点。
(2分)(2)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二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消费观念主题

消费观念主题1.(2015·湖北稳派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
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活跃,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加繁荣。
……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
苏州的奢侈风尚,逐渐弥漫于邻近个府县、各市镇。
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入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
……如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纷华盛丽非不足也。
至其子弟,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
”面对这股奢靡之风,明中叶松江人陆楫在《蒹葭堂杂著》中提出了“奢能致富”的观点。
他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
“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
”还说“余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其地奢则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
”与陆楫同时代的苏州人顾公燮也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反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奢华之风是由于社会上普遍的轻商贱商导致其内心的自卑……为了获得他人的重视和羡慕进行自我夸耀和自我表现。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等材料二到近代,新型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形成,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冲击与影响更加突出。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尽管达官贵族和富商大贾不乏奢侈的消费现象,但就社会舆论而言仍然是以崇俭抑奢居主导地位,那么到近代则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崇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
1877年2月28日《申报》发表的题为《论治世不必偏重节俭》的文章说:节俭“可行诸三代以上,不能行之三代以下也”。
“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
民国初年,有人从社会发展的新角度指出“社会愈文明,习惯愈奢靡”“世界愈文明,则人类愈奢侈。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社会群体主题

社会群体主题1.(2015·广东江门一模·38)(27分)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1分)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2分)材料二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
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
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
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
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2)美国农民为何会收入锐减?(1分)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才提高他们的收入?(3分)材料三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3)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4分)如何评价这个运动?(4分)材料四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4)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福利制度主题

福利制度主题1.(2015·云南昆明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
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
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
”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
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
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
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材料三 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
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
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15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制度主题【解析】(1)从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可总结特点是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可知特点是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从“《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可知特点是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从“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可知特点是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从“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宋史研究主题

宋史研究主题1.(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38)(26分)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
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
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宋代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材料三科举制度被外四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
(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
)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
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
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⑦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疯狂的科举》潘剑冰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钱基博(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宋朝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什么表现?(8分)(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为切人点,简要叙述宋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12分)(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科举制度,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中国历史史实和学术研究扼要展开。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6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宋史研究主题【解析】(1)本小题需考生注意材料所给的突破性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定义。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思想解放主题

思想解放主题1.(2015·福建莆田一模·28)(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
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
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定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丧失了政治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
这样,整个社会安于这种政治思想模式,民众习惯成为顺民了。
——摘自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材料二古希腊的商业形式和城邦的政治体制促进了希腊公民的能力发挥,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摘自高寒《浅谈希腊神话中的人文精神》材料三关于“公民”的概念,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是舶来品......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1902)年他(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梁启超为《公民自治篇》所作的按语中,对“公民”做了解释:“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
”“至公民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而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
”——摘自杨才林《论民国时期的公民概念及其公民教育》(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5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并从政治角度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4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概念”的内涵。
概括指出欧美“公民概念”和中国“公民概念”产生途径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女解放主题
1.(2015·山东泰安一模·38)(24分)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
……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
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
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材料三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材料四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这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
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8分)
(4)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维新思想;历史评价;妇女解放主题
【解析】(1)从经济、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小农经济社会,妇女从事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儒家三纲五常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使得妇女成为男子的附庸;传统宗法观念“重男轻女”。
(2)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概括即得。
第二小问变迁的主要因素,材料二中民国政府新《民法》的规定,有了政府的法律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西学东渐促进思想启蒙、社会习俗的进步、新式教育带来个人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教育观,“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第二小问影响,梁启超的教育观直接有利于女子教育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从长远看,推动了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运动。
(4)材料四认为,梁启超的教育观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的评价;同时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一分为二辩证的评价。
梁启超的教育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答案】(1)根源: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的特点;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儒家思想宣扬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4分)
(2)特点:城市家庭生计日益倚重工业经济;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婚姻观念日益自由;城乡家庭婚姻关系变迁不平衡。
(4分)
因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政府的法律支持与教育发展等。
(4分,每点1分,答对其4点即可)
(3)教育观: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2分)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4)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辩证的评价(一二分为二的评价)。
(2分)
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
(2分)
2.(2015·湖南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8)(1 6分)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才女文化”的繁荣,这些女性靠文学创作和鉴赏批判来传承妇女文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刻印女性书籍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和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
……这些妇女……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活方式。
——(1993年)[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绪论材料二“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
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
——《秋瑾集》(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才女文化”繁荣的原因。
(8分)(2)材料二中秋瑾认为女性获得“自由的福”的条件有哪些?(2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原因。
(6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主题【解析】(1)原因主要从时代背景中分析,从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群体等角度考虑。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是根源;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走向僵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呼声;文化上,教育和出版印刷业发展;社会群体上,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2)第一小问条件,从关键词“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可以推测出条件为受教育和谋求经济独立;第二小问原因,从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有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企业出现以及妇女受教育和经济独立等原因。
【答案】(1)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早期启蒙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影响;文化上,教育的发展;出版印刷业的发展;社会群体上,市民阶层的壮大。
(8分)
(2)条件:受教育权利;经济独立。
(2分)
原因: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封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妇女传统地位受到冲击;近代企业出现,妇女走出家门就业;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经济独立
和受教育权利,形成了妇女解放潮流。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