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本通假字(1)
高中所有通假字

通假字必修1~ 5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14、故振慑同上;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38、岁亦莫止;莫,通“暮”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离骚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46、箱帘六七十奁,梳妆匣子;47、虽与府吏要邀,邀请;48、蒲苇纫如丝韧,柔软而结实;49、摧藏马悲哀脏,脏腑;50、府吏见丁宁叮咛;兰亭集序5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赤壁赋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55、山川相缪通“缭”,环绕56、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57、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5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60、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61、杯盘狼籍“籍”通“藉”;游褒禅山记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必修三琵琶行并序63、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6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寡人之于国也6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6、直不百步耳;直,通“只”6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6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7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72、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过秦论7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困顿,失败;75、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76、始皇既没没,通“殁”,死;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78、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师说7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8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念奴娇-赤壁怀古81、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廉颇蔺相如列传82、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8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84、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8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8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8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8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8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苏武传90、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91、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9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9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94、法令亡常“亡”通“无”9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9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9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98、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张衡传9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100、傍行八道傍,通“旁”101、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归去来兮辞102、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10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10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腾王阁序105、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106、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107、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逍遥游108、北冥有鱼“冥”通“溟”109、而征一国“而”通“能”110、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111、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112、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113、御六气之辩“辩”通“变”陈情表114、夙遭闵凶通“悯”,怜悯115、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116、常在床蓐通“褥”草席117、四十有四通“又”。
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知识点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知识点分析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知识点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 ,用火烤使木弯曲)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 ,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高中语文常见通假字

高中语文常见通假字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高中语文课文常见通假字(一)_

高中语文课文常见通假字(一)_案:通按 ,察看。
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仰:通昂 ,抬起。
例:乃欲仰首信眉。
(《报任安书》) 伯:通霸。
例:权倾五伯。
(《报任安书》)颁:通斑 ,黑白相间。
例: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倍:通背。
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弊:通敝。
例: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辩:①通辨,区别。
例1: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例2:辩乎荣辱之境。
(《逍遥游》)例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②通变变化。
例: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裁:通才。
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财:通裁。
例:不能引决自财。
(《报任安书》)采:通彩,彩色。
例: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绌:通黜。
例:屈平既绌。
(《屈原列传》)卒:通猝 ,匆忙。
例:卒然问曰。
(《孟子见梁襄王》)丁宁:通叮咛。
例: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反:通返。
例1:必勿使反。
(《触龙说赵太后》)例2: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项脊轩志》)奉:通俸 ,俸禄。
例:奉厚而无劳。
(《触龙说赵太后》)不:通否。
例:可与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通供。
例: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何:通呵。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惽:通昏。
例:吾惽,不能进于是矣。
(《齐桓晋文之事》)纪:通记。
例: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愚溪诗序》)决:通诀。
例:公子与侯生决。
(《信陵君窃符救赵》)具:通俱,全部。
例1:具以事告。
(《鸿门宴》)例2: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信陵君窃符救赵》)距:通拒。
例: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倔:通崛。
例:倔起阡陌之中。
(《过秦论》)离:通罹遭遇。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敛:通殓。
例:敛不凭其棺。
(《祭十二郎文》)缪:通缭。
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 列:通裂。
例:列缺霹雳。
(《梦游天姥吟留别》)免:通娩 ,分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023语文高一必修一知识点

2023语文高一必修一知识点语文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一.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田地或疆域。
高一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一)

高一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一)《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二)《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26。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28.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共五则)

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共五则)第一篇: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高中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通假字总汇 (按音序排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通假字总汇(按音序排列)A001、案,通“按”召有司案图(审察,察看)(《廉颇蔺相如列传》)B002、颁,通“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花白)(《寡人之子国也》)003、倍,通“背”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违背,背叛)(《鸿门宴》)004、弊,通“敝”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顿,失败)(《过秦论》)005、篦,通“鎞”钿头银篦击节碎(钗子)(《琵琶行》)006、辩,通“辨”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007、辩,通“变”御六气之辩(《逍遥游》)008、宾,通“傧”设九宾(傧相,迎宾赞礼的人)(《荆轲刺秦王》)C009、卒,通“猝”卒起不意(仓促,突然)(《荆轲刺秦王》)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刺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010、淬,通“焠”使工以药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油中)(《荆轲刺秦王》)011、错,通“措”偭规矩而改错(措施)(《离骚》)D012、丁宁,通“叮咛”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E013、尔,通“薾”彼尔维何(花盛开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F014、反,通“返”今日往而不反者(《荆轲刺秦王》)延伫乎吾将反(《离骚》)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015、匪,通“非”匪来贸丝(不是)(《诗经·卫风·氓》)016、不,通“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如果不这样)(《鸿门宴》)或师焉,或不焉(《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017、父,通“甫”长乐王回深父(名字下加的美称)(《游褒禅山记》)G018、共,通“供”共其乏困(供给)(《烛之武退秦师》)H019、曷,通“何”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归去来兮辞》)020、何,通“呵”陈利兵而谁何(呵问)(《过秦论》)021、衡,通“横”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与“纵”相对)(《归去来兮辞》)022、画,通“划”曲终收拨当心画(用拨子拨)(《琵琶行》)023、还,通“环”秦王还柱而走(绕)(《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绕)(《荆轲刺秦王》)024、驩,通“欢”请毕今日之驩(欢乐)(《苏武传》)J025、机,通“几”所赖君子见机(预兆)(《腾王阁序》)026、籍,通“藉”杯盘狼籍(《赤壁赋》)027、衿,同“襟”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苏武传》)028、距,通“拒”距关(把守)(《鸿门宴》)029、决,通“诀”请辞决矣(诀别)(《荆轲刺秦王》)030、决,通“绝”。
高一到高二上期的语文通假字

高一到高二上期的语文通假字厝:同“措”;放置。
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
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
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
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
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敓:同“夺”;强取,夺取。
动词。
“再敓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慕”;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
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非死则徙尔。
”蕾: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反:同“返”返回,归来。
动词。
“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
动词。
“盖亦反其本矣。
”反:同“返”;往返,返回。
动词。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奉:通“俸”俸禄,薪体。
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通假字(教师)

高中课内通假字整理一、《种树郭橐驼传》(高一上)1、早缫而.绪而通尔2、蚤.而蕃之也蚤通早3、根拳而土易拳同“蜷”,蜷曲。
二、《促织》(高一上)1、手裁.举裁通才2、昂其直.直通值3、两股间脓血流离..流离通淋漓4、而高其直.直通值,价值5、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6、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一7、牛羊蹄躈.各千计躈.通“噭”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高一下)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报,同“赴”。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
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同“奁”。
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同“韧”。
5、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
6、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傍,同“旁”。
四、《项脊轩志》(高一下)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挡2、而.母立于兹而-尔五、《诸子喻山水》(高二上)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毕”,尽2、知.者乐水“知”-“智”,智慧3、源泉混混..“混混”-“滚滚”4、是之取尔.“尔”-“耳”,罢了5、正.善治“正”-“政”,为政六、《秋水》(高二上)1、泾.流之大径直2、不辩.牛马辨辨识3、拘于虚.也墟所居之处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太大的5、人卒.九州萃聚集6、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毫动物身上的细毛七、《前赤壁赋》(高二上)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3、山川相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通“樽”,酒杯八、《游褒禅山记》(高二上)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九、《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1、肉袒伏斧质.同锧,铁砧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3、拜送书于庭.同“廷”,国君所政的朝堂4、召有司案.图同“按”,审察,察看5、设九宾.于庭同“傧”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7、臣愿奉.璧往使同“捧”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十、《谏太宗十思疏》(高二下)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十一、《新序》二则(高二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同“返”,返回十二、《训俭示康》(高二下)1、酒酤.于市通“沽”,买酒2、公亦少.从众通“稍”,稍微十三、《过秦论》(高二下)1、孝公既没.通“殁”,死2、约从.离衡.通“纵”,合纵政策通“横”,连横政策3、而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4、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5、百有.余年矣通“又”,连接整数和余数的词十四、《师说》(高二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21届高中教材通假字汇总

2021届高中教材通假字汇总高一上:《种树郭橐驼传》根拳而土易:“拳”同“赌”,蜷曲高一上:《促织》(1) 昂其直:直,同“值”,价钱。
(2) 两股间脓血流离:流离,同“淋漓”,液体满处流淌的样子。
(3) 而翁归:而,同“尔”,你。
(4) 手裁举:裁,同“才”。
(5) 虫跃去尺有咫:有,同“又”。
(6) 翼日进宰:翼,同“翌”,第二天。
高一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报,同“赴”(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同“奁”(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同“韧”(5)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6)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傍,同“旁”高一下:《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列,同“裂”高二上:《诸子喻山水》(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完全。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同“智”,智慧。
(3)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尔,同“耳”,语气词,罢了。
正善治,事善能正,同“政”,为政,从政。
高二上:《秋水》(1)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2) 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
(3) 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
(4)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毫毛。
高二上:《前赤壁赋》(1)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同“嘱”,劝人饮酒。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3)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绕”,环绕。
高二下:《廉颇蔺相如列传》(1) 可予不:不,同“否”,不予。
(2) 臣愿奉璧往使:奉,同“捧”,捧着。
(3) 拜送书于庭:庭,同“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4)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审察、察看。
(5)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同“穆”,指秦穆公。
(6)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同“熟”,仔细。
高二下:《谏太宗十思疏》(1)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
(2)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同“毋”,不要。
高一语文必修一 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懦弱为也已: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道:5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二、实词活用:1夜献城而出来:2既东封郑3晋军函陵:4越国以鄙远:5共其乏困:6肆其西封:7烛之武退秦师:8若亡郑而有利于君:9阙秦以利晋:10朝济而夕设版焉11越国以鄙远:12既东封郑:三、特定句式:1、就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敢于以愁神职5以其不敬于晋:6且贰于楚也:7若亡郑而有利于君:8何厌之有:何存有贱?四重点虚词:之2、是寡人之过也3西南边之薄,君之薄也4何厌之有以1、以乱易整2、以其不敬于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越国以鄙远5焉用亡郑以陪邻?1今旧矣,懦弱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夫晋,何厌之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矣1焉用亡郑以陪邻?2子亦有不利焉3太少矣,月自身利益东山之上,停留于斗牛之间。
4朝济而夕设版焉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若不阙秦,将矣挑之?五译者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掉其所与,无人知晓;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图穷而匕首见:5秦王还柱而走: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1群臣侍殿上者12使毕使于前1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切齿拊心:又并作“切齿腐心”。
形容怨恨到极点。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6卒起不意:二、实词活用:1、回师北略地:北,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3函封之:4箕踞以怒骂曰:5樊於期实乃前曰:6并使畸节言大王:7太子晚之:8群臣鬼之:9发尽上指冠10乃朝服11实乃欲以生劫之12其人居远未来13今行及而无信,则秦王未慈祥也三、特定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7见燕使者咸阳宫8秦王购之金千斤9取之百金发上指冠:毛发举起的样子。
高中教材通假字清单

高中教材通假字清单必修一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劝学》)2.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劝学》)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劝学》)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劝学》)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师说》)6.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师说》)7.举酒属.客。
(“属”,通“嘱”)(《赤壁赋》)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赤壁赋》)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赤壁赋》)10.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赤壁赋》)11.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通“适”)(《赤壁赋》)12.杯盘狼籍.(“籍”,通“藉”)(《赤壁赋》)13.自余为僇.人。
(“僇”,通“戮”)(《始得西山宴游记》)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通“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通“曝”)(《六国论》)2.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六国论》)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六国论》)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六国论》)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通“慢”)(《阿房宫赋》)6.万几.宸翰之宝。
(“几”,通“机”)(《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三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缙”,通“搢”)(《指南录后序》)2.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指南录后序》)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通“凌”)(《指南录后序》)4.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见”,通“现”)(《指南录后序》)5.主辱,臣死有余僇.。
(“僇”,通“戮”)(《指南录后序》)6.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有”,通“又”)(《五人墓碑记》)7.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皦”,通“皎”)(《五人墓碑记》)8.敛赀.财以送其行。
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汇总

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汇总摘要:一、引言二、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概述1.通假字的定义2.必修一到五通假字的分类三、具体通假字举例1.必修一通假字2.必修二通假字3.必修三通假字4.必修四通假字5.必修五通假字四、通假字在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五、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通假字正文:【引言】通假字是汉字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涉及到音、形、义三个方面。
在我国的汉字教学中,通假字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必修一到五中的通假字进行汇总和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概述】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相同或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但意义不同的字。
在高中必修一到五的教材中,通假字的出现频率较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同音通假:如“辨”与“辩”,“盖”与“盍”等;2.近音通假:如“者”与“诸”,“得”与“德”等;3.形近通假:如“戍”与“戊”,“鸟”与“隹”等;4.义近通假:如“说”与“悦”,“知”与“智”等。
【具体通假字举例】【必修一通假字】1.“给”与“帴”:如《荆轲刺秦王》中的“给其所需”。
2.“倍”与“背”:如《陈情表》中的“倍道而行”。
【必修二通假字】1.“祇”与“只”:如《庐山谣》中的“祇树”。
2.“以”与“已”:如《逍遥游》中的“以游无穷”。
【必修三通假字】1.“谢”与“榭”: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谢公宿处”。
2.“缆”与“揽”:如《满江红》中的“缆船”。
【必修四通假字】1.“陡”与“徒”:如《登高》中的“陡峭”。
2.“秋”与“愁”:如《秋浦歌》中的“愁肠”。
【必修五通假字】1.“历”与“雳”:如《赤壁赋》中的“历历可数”。
2.“稍”与“梢”:如《水调歌头》中的“稍逊一筹”。
【通假字在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通假字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通假字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
【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通假字】1.系统学习: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系统地学习通假字的定义、分类和具体例子;2.归纳总结:将所学过的通假字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3.实践应用:在阅读和写作中,注意观察通假字的使用,提高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一语文 通假字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古今异义
• 1. 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毒。
)• 2.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
• 3. 或百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
今义常指表选择的连词。
)
• 4.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
今义指战士、士兵。
走:跑。
今义为行。
• 5. 谷不可胜食也
•谷:粮食的统称。
今义指稻谷。
胜:尽。
今义常指比赛或战斗赢得胜利。
•
•
词类活用
• 1.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 2.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上
• 4.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 5.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为王
• 6.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形容词作名词生者死者
•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于
对于
到
比
在
跟、与。
高中语文通假字总结

高中语文通假字总结----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高中语文通假字(一) 县:同“悬”挂着。
动词。
“胡瞻尔庭有县廛兮?”乡:同“向”对着、朝着。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同“向”;对着,朝着。
介词。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飨:同“享”;受。
动词。
“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向:通“响”;响声。
名词。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羞:同“馐”;食物名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虚:同“墟”,市。
名词。
“之虚所卖之。
”畜:通“蓄”;积聚,储藏。
动词。
“故其畜积足恃。
”炎:通“焰”;火焰。
名词。
“顷之,烟炎张天。
”奄:同“晻”;日无光。
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
形容词。
“暴秦之欲无厌。
燕:通“宴”;安逸,安闲。
形容词。
“燕坐于华堂之上。
”阳:同“佯”;假装,表面。
“皆阳应曰:‘诺,。
”邀:同“要”要挟。
动词。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要:同“邀”;约。
动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耶:通‘爷”;父亲。
名词。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夷:通“怡;平和,和悦。
形容词。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
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
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
形容词。
“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说:同“说高兴,愉快。
形容词。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竦: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
形容词。
“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
动词。
“今王田猎于此。
”决:通“诀”诀别,离别。
动词。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掘:同“倔”,顽强,固执。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中“厌”通“餍”。
《辞海》注:“厌,通‘餍’。
饱;满足。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有类似注释,并在“满足”义项下举到《左传·隐公元年》中的例句:“姜氏何厌之有?”,该例句与课文句相类似。
此用法还可见于第二册课文《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
”教材注曰:“厌,通‘餍’。
满足。
”是为证。
2.《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
《汉语大词典》:“有,通‘又’。
(1)复;更加。
(2)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汉语常用字典》:“有,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相当于‘又’。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3.《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形貌昳丽”中“昳”通“逸”。
《辞海》注:“昳,通‘逸’,见‘昳丽’。
”“昳丽,即逸丽。
神采焕发,容貌美丽。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昳丽,即逸丽。
昳,通‘逸’,气度不凡之意。
”
4.《触龙说太后》“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中“郄”通“隙”。
《辞海》认为“郄”通“卻”,而“卻”又通“隙”。
同一册课文《鸿门宴》:“令将军与臣有卻”教材即注“卻”通“隙”。
5.《触龙说太后》“奉厚而无劳”中“奉”通“俸”。
《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有类似训释,指俸禄。
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更是明明白白地说:“奉,俸禄,薪俸。
《战国策·赵策四》:‘奉厚而无劳。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俸’。
”
6.《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中“与”通“欤”。
《辞海》:“与,同‘欤’。
《论语·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感叹。
《论语·宪问》:‘管仲非仁者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中学生古汉语字典》:“与,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又写作‘欤’,相当于‘吗’‘呢’或‘啊’‘吧’。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据此推断,上句中的“与”通“欤”。
7.《劝学》“虽有槁暴”中“暴”通“曝”。
教材注:“暴(pù),晒。
”《辞海》云:“‘暴’可读pù,‘曝’的古字,晒。
”此用法也可见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句中的“暴”也通“曝”。
8.《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知”通“智”。
《辞源》:“‘知’通‘智’,知、智为古今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知,通‘智’。
聪明,智慧。
《商君书·更法》:‘知者见于未萌。
’”
9.《过秦论》“孝公既没”中“没”通“殁”。
《汉语大词典》:“没,通‘殁’。
死。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没,死。
《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殁’。
”
10.《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
教材注曰:“谁何,呵问他是谁。
”《汉语大词典》:“何,通‘呵’。
谴责,呵斥。
”《辞海》也有类似训释。
11.《过秦论》“而倔起阡陌之中”中的“倔”通“崛”。
《古汉语常用字典》:“倔,通‘崛’。
突出。
贾谊《过秦论》:‘倔起阡陌之中。
’”
12.《过秦论》“威振四海”中“振”通“震”。
《古汉语常用字典》:“振,通‘震’。
震动。
《史记·蒙恬列传》:‘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辞海》《汉
语大词典》均有类似训释。
13.《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不”通“否”。
《古汉语常用字典》:“不相当于‘否’。
”第二册课文《师说》中“或师焉,或不焉”,教材注曰:“不,通‘否’。
”是为证。
14.《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中“坐”通“座”。
《古汉语常用字典》:“坐,座位。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作上坐。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
顺便说一说教材中一个错误的通假字。
《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教材注曰:“景,通‘影’。
日光。
”此注不当,这里的“景”不与“影”通假。
景,形声字。
“日”是形旁,表示“景”的本义与阳光有关;“京”是声旁。
“景”的本义就是“日光”的意思。
只有作“影子”解释的时候,“景”才通“影”,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