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的问题与应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的问题与应对
摘要:在教学当中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能够确保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能
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结合所习得的相关知识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
和分析。

课堂提问是教师惯用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的
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经验,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
的所存在问题以及应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应对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提问上存在着错误的观念
很多教师认为,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因此经常会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提问的数量很多,但是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却有所忽略,常常提出一些没有太大价
值的问题。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答案的正误,
而对于学生思考的过程却相对有所忽视。

(二)缺乏科学的提问原则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由教师
随意提问导致。

人类思维的本质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因此数学课堂的提问如
果不充分去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是以集体的应答代替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
这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课堂气氛,这样是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为避免这种情况,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差异
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导致他们在认知上也存在
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一些学生在教师刚提出问题时便立刻回答上来,而一些学
习基础薄弱、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听懂题意。

这导致课堂提问成了学优生的特权,中等生和学困生找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的问题应对
(一)转变错误的提问观念
为了提升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不断改进错误的观念,要认识到提问的数
量与质量的关联。

具体来说,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同时,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
生的答案,也要关注学生的解答思路。

多数时候,解答思路比答案更关键。

比如,有的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可以不必急于提问下一个学生,以寻求正确答案,而是可以先听听回答错误的学生是如何解答的。

在回答如何解题的时候,学生回
顾了自己的解题过程,有可能会发现错误的原因,自行更正,也有可能思路偏离,并未发现自己的错误。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并且根据原因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

(二)遵循科学的提问原则
1. 难易度适中原则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秉承难以度适中原则。

按照维果茨基的“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前者体现为学生现有认识水平,后者则是学生未来
能够形成的认识水平。

作为初中生这一群体而言,他们年龄以及心智均处于发展
阶段,在单独应对智力问题时常常会生出力不从心之感,因此需要借助教师的帮
助和引导,进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有鉴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对立足于对学
生“最近发展区”层面。

在对学生数学知识学情进行了解与洞悉之后,教师所设
计的问题应当具备一定的推理性与创造性,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向度由
“最近发展区”向“现有发展水平区”递进。

在课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意见,以此来掌握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出问题难易度的看法,为后续的课堂提问提供依据
和参考。

2. 问题梯度原则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其将主体的认知能力界定为“已知区”“最近发展
区”“未知区”。

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当中,不应当让问题停留在学生的
“已知区”或“未知区”,而是应当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提问导入口。

同时,
教师应当立足于教科书的体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对问
题进行梯度设计,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依托提问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的强化。

3. 多样性原则
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提问形式,这样将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历练。

从常规的提问方式来看,多数教师习惯于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不过这种提问方
式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较为有限,同时亦会让其他不参与作答的学生被
动等待教师的解答。

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借助多样性的提问方式,确保所设计和
提出的问题具备足够的启发性、思辨性,能够借助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效度。

4. 承启发性原则
教师应当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具备足够的启发性,这种问题才能
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在思考
问题的过程当中实现对以往未曾关注过的问题的思辨,进而达到增强学生数学思
维能力的目的。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
课堂教学活动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要避免让课堂成为部分学生获取知识
的乐园,而其他学生则无动于衷。

为此,教师应当确保班级之中的每一个学生都
能够从提问和作答当中获益。

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实现对全体学生的
覆盖,而且问题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具体而言,面对数学基础较为扎实、数学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应当向其提出一些带有一定难度和思辨度的问题,这样将会让其在正确作答之后有攻克难关的成就感。

对于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
教师应当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其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

采取这
样的提问策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思考作
答环节当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确保
问题的范围不能过于宏大,如若不然,则不但会导致学生出现理解障碍,更会导
致课堂教学重心的偏移,无端浪费掉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终得不偿失。

(四)抓住提问的时机
1. 在教学导入环节提问
此时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实现对新接触数学知识更好的研习,加深学生对于新
接触数学知识的感官体验。

举例而言,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先安排学生进行了解题演练,其后,展开了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方式同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式相比有何异同”。

学生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作答,实现了知识复习和知识接受的目的。

2. 在知识点交融处提问
在这一节点的提问,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相匹配,能够有效增强学习效率。

在提问时,教师应当秉承举一反三的理念,使学生依托一个知识点获取对其他知
识点的认知,如此一来,可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逐渐变得完备,同时也会达成
对学生数学思辨能力提高的目的。

3. 对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提问
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顾名思义,带有一定的接受与理解难度,如若不掌握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后续数学知识的研习有着不利的影响。

有鉴于此,教师应当
在每节课涉及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内容时,对班级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来帮助
学生消化和理解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并且不再因为对这些知识掌握得似是而非,影响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袁艺.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J]. 南北桥, 2020, 000(006):118.
[2] 当子草. 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 2020(5):1.
[3] 张慧.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外交流, 2019, 000(010):241-242.
[4] 揣明辉.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J]. 赤子, 2019,
000(006):24.
[5] 张福荣.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 明日, 2019,
000(009):0185-01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