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160-2007山西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cd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ICS 75.140
E 43
DB14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目次
前言…………………………………………………………………………………
(Ⅰ)
引言…………………………………………………………………………………
(Ⅱ)
1 总则 (1)
2 术语、符号、代号 (1)
2.1 术语 (1)
2.2 符号及代号 (4)
3 基层 (6)
4 材料 (7)
4.1 一般规定 (7)
4.2 沥青结合料 (7)
4.3 矿料 (10)
4.4 下封层、粘层材料 (15)
4.5 纤维稳定剂 (17)
5 热拌沥青混合料 (17)
5.1 一般规定 (17)
5.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 (19)
6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 (25)
6.1 主要工程机械 (25)
6.2 施工准备 (25)
6.3 施工工艺 (27)
6.4 接缝 (33)
6.5 开放交通及其他 (33)
6.6 试验段铺筑 (33)
6.7 层间粘结措施 (34)
6.8 防止沥青混合料离析减小局部渗水的技术措施 (36)
7 桥面防水施工 (36)
7.1 施工要求 (36)
7.2 防水层施工 (36)
7.3 防水层施工注意事项 (37)
8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测 (37)
8.1 一般规定 (37)
8.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37)
8.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39)
8.4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46)
附录A (49)
山西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50)
附录B (53)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53)
附录C (67)
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67)
附录D (70)
沥青路面渗水试验方法 (71)
附录E (73)
条文说明 (73)
参考文献 (82)
前言
2003年,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受山西省交通厅的委托,承担了《山西省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科研项目。
课题组系统地从改性沥青路面用材料、混合料级配、技术指标、施工工艺等方面补充开展试验研究,结合前期“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应用技术研究”、“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路面推广应用”、“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及配合比设计方法修订”、“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及指标要求”课题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山西省交通气候特点的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和路面质量技术标准,提出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近年来在太原南过境、晋焦、运三、大运高速公路太祁段、大新段、新原段、太原西北环、长晋等多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咨询工作中,编制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导书》,对研究提出的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路面质量技术标准、施工工艺进行验证和完善。
本《规范》编写内容主要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本《规范》未提到的技术要求,请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执行。
本《规范》主要修订和完善的技术内容有:
1、不同使用层位SBS、SBR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
2、粘层用SBS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指标;
3、沥青混合料用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
4、山西省重载交通路段沥青混合料不同使用层位高温抗车辙技术指标;
5、AC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6、AC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阶段、施工控制阶段渗水系数指标;
7、提出改性沥青路面材料加工注意事项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本《规范》重点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提出要求,其他等级公路也可参照执行。
各单位和个人对本《规范》有何意见和建议,可与本《规范》起草单位联系,以便核查或下次修订时参考。
标准的提出单位:山西省交通厅
标准的批准单位: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标准的归口:山西省交通厅
标准的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标准的主要起草人:郜玉兰王京荣蒋品李贵顺赵队家韩萍杨增梅张晓燕李英杰李文寿陈明星郝鹏举樊英华阎宇弛孔繁盛马艳平
王志强段丹军
引言
我国对改性沥青的研究起步较晚,“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沥青改性剂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98年12月1日首次发布《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是在国内科研成果和实体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引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规范等有关内容编写的,作为全国的指导性规范,对不同省份特殊的交通条件、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局限性。
2004年9月4日发布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涵盖了《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的内容,也是全国性标准,是对旧规范科学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规范与近年来一些地方性规范的关系,不同省份特殊的交通、气候条件未做详细的规定,允许制定地方性规范、标准指导工程实践。
改性沥青技术在国外起步较早,从1898年欧洲开始使用改性沥青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美国、日本、及一些欧洲国家已建立自己的改性沥青标准、规范。
在美国,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乔治亚州等均制定了不同的适合于本地区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与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影响公路工程技术的因素极其复杂与繁多,其中包括地质、气候、交通、材料、施工等多个方面,国家规范要照顾到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其不能要求太严,更不能顾及特殊地区、特殊情况的工程,其中相应的技术标准也就不可避免会宽泛一些,比如《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太宽,能够满足其级配要求可调整出不同类型的混合料,不一定能满足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技术性能要求。
因此,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制订地方性技术规范或标准,意义重大。
山西省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按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全省分为夏炎热冬冷、夏热冬寒、夏热冬冷三个区;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80%以上,急弯陡坡、长大纵坡公路较多;以运输煤、矿石为主的特重车辆占有相当比例。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要照顾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为适应山西省特重交通、重交通条件以及山岭地区铺筑改性沥青路面的需要,
确保改性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养护成本,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运营效益,有必要根据近十年山西省改性沥青应用实践,制定山西省地方性技术规范或标准。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1总则
1.1为适应山西省特重交通、重交通条件以及山岭地区铺筑改性沥青路面的需要,确保改性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本省研究成果和施工实践,特制定本《规范》。
1.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改性沥青路面工程。
二级公路使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可参照执行,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也可参照执行。
1.3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于特大跨径水泥混凝土桥面、钢桥面等特殊工程时,宜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要求与指标。
1.4改性沥青路面各沥青层宜连续施工,应避免与可能污染沥青面层的其他工序交叉作业。
不可避免与其他工序交叉施工时,沥青层应采取分段铺筑,即沥青面层结构层铺筑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段施工作业,施工段落内严禁其他工序作业和车辆通行,分段长度不宜大于两个工作日作业的长度。
1.5改性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5℃时施工,普通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时施工,不得在雨天或下承层潮湿的状况下施工。
1.6改性沥青路面建设应满足公路交通条件及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的需要,气候分区按附录A执行。
1.7应积极采用经试验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1.8改性沥青路面施工除应满足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及交通部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符号、代号
2.1术语
2.1.1沥青结合料Asphalt binder,Asphalt cement
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含添加的外掺剂或改性剂等)的总称。
2.1.2石油沥青Petroleum asphalt
由石油经蒸馏、吹氧、调和等工艺加工得到的,主要为可溶于二硫化碳的碳氢化合物的半固体粘稠状物质。
2.1.3基质沥青basis bitumen
用于生产改性沥青或乳化沥青的基础石油沥青。
2.1.4改性剂或外掺剂modifier or Coarser
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可熔融或分散在沥青中,以改善或提高沥青的路用性能。
2.1.5改性剂或外掺剂剂量modifier or Coarser Dosage
改性剂或外掺剂在改性沥青或改性沥青混合料中的质量百分数。
2.1.6改性沥青modified bitumen(英), Modified asphalt cement(美)
基质沥青与一种或数种改性剂通过适宜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沥青结合料,可使沥青或沥青结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
2.1.7改性沥青混合料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由基质沥青、改性剂或外掺剂与矿料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2.1.8改性沥青路面Modified asphalt pavement
沥青面层中任一层采用改性沥青为结合料铺筑的路面。
或沥青面层中任一层采用掺添加剂的改性沥青混合料铺筑的路面。
2.1.9乳化沥青Emulsified bitumen(英),Asphalt emulsion,Emulsified asphalt(美)
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
2.1.10改性乳化沥青Modified emulsified bitumen(英), Modified asphalt emulsion (美)
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
2.1.11粘层Tack coat
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桥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薄层。
2.1.12封层Seal coat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而在沥青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有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薄层,一般为细粒式沥青混合料或层铺法铺装的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微表处,铺筑在沥青面层表面的称为上封层,铺筑在沥青面层下面、基层表面的称为下封层。
2.1.13沥青混合料Bituminous mixtures(英),Asphalt mixtures(美)
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按材料组成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间断级配混合料。
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
按公称最大粒径的大小可分为特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37.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26.5mm或31.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16mm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9.5mm或13.2mm)、砂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9.5mm)沥青混合料。
按制造工艺分为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等。
2.1.14密级配沥青混合料Dense-graded bituminous mixtures(英),Dense-graded asphalt mixtures(美)
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隙率较小(对不同交通及气候情况、层位可作适当调整)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以AC表示)和密实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以ATB表示)。
按关键性筛孔通过率的不同又可分为细型、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等。
粗集料嵌挤作用较好的也称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2.1.15开级配沥青混合料Open-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Open-graded asphalt mixture(美)
矿料级配主要由粗集料嵌挤组成,细集料及填料较少,经马歇尔标准击实成型试件的剩余空隙率在18%以上的混合料。
2.1.16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Half(Semi)-open-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英)
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少量填料(或不加填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经马歇尔标准击实成型试件的剩余空隙率在(6-12)%的半开式沥青碎石混合料(以AM表示)。
2.1.17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Gap-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英),Gap-graded asphalt mixtures(美)
矿料级配组成中缺少1个或几个粒径档次(或用量很少)的沥青混合料。
2.1.18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简称沥青碎石)Bituminous stabilization aggregate paving mixtures(英),Asphalt-treated permeable base(美)
由矿料和沥青组成具有一定级配要求的混合料,按空隙率、集料最大粒径、添加矿粉数量的多少,分为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B)、开级配沥青碎石(OGFC表面层及ATPB基层)、半开级配沥青碎石(AM)。
2.1.19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stic asphalt(英),Stone matrix asphalt(美)
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的间隙,组成一体的沥青混合料,简称SMA。
2.2符号及代号
各种符号、代号以及意义详见表1。
表1符号及代号
3基层
3.0.1 沥青面层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检查,基层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3.0.2 基层按结构组合设计要求,可选用沥青稳定碎石、沥青贯入式、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等柔性基层;水泥稳定土或粒料、石灰与粉煤灰稳定土或粒料的半刚性基层;碾压式水泥混凝土、贫混凝土等刚性基层;以及上部使用柔性基层,下部使用半刚性基层的混合式基层。
3.0.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基层与沥青层宜在同一年内施工,以减少路面开裂。
3.0.4 以旧沥青路面作基层时,应根据旧路面质量,确定对原有路面修补、铣刨、加铺罩面层。
对原有路面补强加铺基层时,仅对坑槽、翻浆等病害进行局部处理后可直接加铺,无需铣刨或挖除沥青层。
只加铺沥青面层时,旧路面处理后必须彻底清除浮灰,洒布粘层油,再铺筑沥青层。
3.0.5 以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作基层加铺沥青面层时,确认能满足基层要求后,方能加铺沥青面层。
在大纵坡路段,应对水泥混凝土表面作凿毛处理。
旧路面处理后必须彻底清除浮灰,洒布粘层油,再铺筑沥青层。
3.0.6 重视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板体的完整性
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板体的完整性对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基层或底基层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板体上部、下部与中间部位一样均匀密实、钻取的芯样呈圆柱形且上下边缘完整;第二,钻取的芯样强度不低于相同龄期的试件强度且最终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水泥稳定类最终强度的龄期为3个月,石灰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及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类最终强度的龄期为6个月。
施工中除重点控制材料质量、材料比例、混合料质量和压实度外,还应重点注意以下事项:
⑴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混合料生产应把含水量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指标,而不仅仅是和易性指标。
施工含水量应大于最佳含水量(1.5-2.0)%(蒸发量另计),碾压成型后表面应湿润;
⑵把摊铺混合料前“下承层的洒水湿润”作为施工工序进行检查,确保摊铺作业时下承层处于湿润状态;
⑶对于水泥稳定类或掺加水泥的综合稳定类混合料,从拌和到碾压作业完成的工序严格控制在水泥初凝前完成(综合稳定类在石灰消解后掺加水泥);
⑷应十分重视基层的养护工作,在铺筑下一层位前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切忌“忽干忽湿”;
⑸钻取的芯样(水泥稳定类7-10天,石灰稳定类、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20-28天)呈圆柱形且上下边缘完整,芯样强度不低于相同龄期的试件强度,切忌取出的芯样上部和下部有剥落。
3.0.7 根据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经研究表明适当增加路面面层和基层厚度可延长使用寿命。
4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材料招标文件或材料采购合同应明确材料规格、质量技术指标、供货时间等要求。
4.1.2进场材料须附产品质量检验单,材料进场后应按批量进行检测验收,符合要求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对加工的粗集料(碎石)、细集料(石屑、机制砂)、填料(或矿粉)等地方材料应随时对加工场的原料和成品质量进行检测;对现场加工的SBS 改性沥青或购买的成品改性沥青,应派驻地监理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理,检查生产过程的SBS剂量、加工温度和成品质量。
4.1.3进场材料要按料源、规格分开隔墙堆放,对相同规格不同料源的集料要分别进行矿料配合比设计,对于细集料、矿粉要搭棚或用帆布覆盖存放。
4.2沥青结合料
4.2.1道路石油沥青
4.2.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把道路石油沥青按照路用技术性能分为
A、B、C三个等级,适宜于山西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的90号、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及适用范围应符合表2和表3规定。
表2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4.2.1.2 沥青标号,宜根据公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条件、路面类型及在结构层中的层位及受力特点、施工方法等确定。
根据近年来的应用实践,各地区适宜采用的沥青标号建议如下:2-2区:
大同、朔州等个别寒冷地区可采用针入度为(90-100)(0.1mm)的90号沥青(含基质沥青);其它地区采用针入度为(80-90)(0.1mm)的90号沥青或针入度为(70-80)(0.1mm)的70号沥青。
用作加工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宜采用针入度为(80-90)(0.1mm)的90号沥青;
1-3区、2-3区:
运城地区、临汾个别地区宜采用针入度为(60-70)(0.1mm)的70号沥青;其它地区可采用针入度为(70-80)或(60-70)(0.1mm)的70号沥青。
用作加工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可采用针入度为(80-90)(0.1mm)的90号沥青或针入度为(70-80)(0.1mm)的70号沥青。
4.2.1.3 60℃动力粘度指标是评价沥青高温性能的主要指标,10℃延度指标是评价沥青低温性能的主要指标,在选择沥青时应作为重要指标对待。
4.2.1.4 沥青必须按品种、标号分开存放。
除长期不使用的沥青可在自然温度下存储外,沥青在储罐中的贮存温度宜为(130-140)℃,不得高于160℃。
桶装沥青应直立堆放,加盖苫布,装卸时注意不破桶。
4.2.2改性沥青
4.2.2.1 改善沥青高、低温性能的改性剂或外掺剂
山西省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要求沥青路面具有较好的高温抗剪切能力和低温抗开裂性能,采用改性沥青是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经试验研究及近年来实体工程验证,能够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抗剪切、低温抗开裂性能,适合山西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满足重载交通条件的常用改性材料性质见表4。
表4山西常用改性剂材料的技术性能
其他改性材料经混合料技术性能、施工工艺试验研究,能够满足山西气候及交通条件的可以采用。
关于复合改性材料,要根据改性的目的,及拟达到的技术要求,根据试验选择改性材料并确定改性剂剂量。
工厂生产或施工现场加工制作的SBS改性沥青、SBR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见表5。
表5用于上面层、中面层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4.2.2.2 改善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外掺剂
沥青与集料粘附性不满足要求时,可掺加水泥、消石灰粉或生石灰粉等无机抗剥落剂和聚酰胺类有机抗剥落剂。
无机抗剥落剂可替代部分填料,推荐用量为矿料总质量的(1-2)%;聚酰胺类有机抗剥落剂的推荐用量为沥青质量的(0.3-0.4)%。
4.3矿料
矿料由粗集料、细集料(石屑、机制砂或天然砂)、填料(矿粉)组成。
4.3.1粗集料
4.3.1.1 粗集料可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石料厂生产或施工承包商自行加工。
4.3.1.2 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
当单一规格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达不到表中指标要求,而按照集料配合比合成的混合料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
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
表6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4.3.1.3 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按表7的规定生产和使用。
当单一规格的集料级配不满足表中要求,而按照配合比合成的矿料级配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
表7用粗集料规格要求
4.3.1.4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表面层(或磨耗层)的粗集料的磨光值应符合表8的要求。
表8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磨光值的技术要求
4.3.1.5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符合表8的要求,当使用不符要求的粗集料时,宜掺加消石灰、水泥或饱和石灰水处理后使用,也可在沥青中掺加耐热、耐水、长期性能好的抗剥落剂或采用改性沥青的技术措施,使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达到要求。
4.3.1.6碎石加工质量控制要点:
⑴成品集料不得堆放在泥土地上。
存放成品集料的场地必须硬化,硬化层可采用铺(15-20)cm 的C10贫混凝土或7天强度不小于2.5MPa的水泥稳定碎石(砂砾)。
⑵采石场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彻底清除覆盖层及泥土夹层。
生产碎石用的原石不得含有风化岩、土块、杂物。
⑶不同规格的成品集料应采用隔墙措施分别存放。
⑷粗集料须采用二级或三级破碎工艺,第二级及第三级破碎不得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生产。
第一级采用颚式破碎的碎石粒径不得小于10cm。
⑸多个石料厂供应集料,应统一振动筛筛孔尺寸,建议的振动筛筛孔尺寸如表9。
表9振动筛筛孔尺寸建议
4.3.1.7沥青拌和厂粗集料堆放措施
⑴存放粗集料的场地必须硬化,硬化层可采用铺(15-20)cm的C10贫混凝土或7天强度不小于
2.5MPa的水泥稳定碎石(砂砾)。
⑵各种规格的粗集料必须采用隔墙措施分别存放。
⑶集料进场宜采用分层堆料方式,每一层料堆顶部经推土机推成平台后,采用平堆卸料。
4.3.2细集料
4.3.2.1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
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料场、机制砂场生产或施工承包商自行加工。
4.3.2.2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表10的规定。
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
表10细集料质量要求
4.3.2.3 天然砂可采用有适当颗粒级配的河砂或山砂,通常宜采用粗、中砂,其规格应符合表11的规定,砂的含泥量超过规定时应水洗后使用。
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通常宜小于矿料总量的15%,不宜超过矿料总量的20%,SMA混合料不宜使用天然砂。
表11天然砂规格要求
4.3.2.4 石屑是石料场加工粗集料时通过4.75mm或2.36mm的筛下部分,其规格应符合表12的要求,宜将S14(3-5)mm与S16(0-3)mm组合使用。
4.3.2.5 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碱性石料生产,其级配应符合S16的要求。
表12机制砂或石屑规格要求
4.3.2.6 加工细集料的质量控制要点
⑴加工厂存放石屑或机制砂的场地硬化要求同粗集料,原石或用于加工的碎石或细集料成品不得存放在泥土地上。
⑵用石灰岩或白云岩碎石加工机制砂时,必须采用5mm以上符合粗集料质量指标要求的优质碎石进行加工。
⑶加工厂在生产石屑的过程中应具备抽吸设备或增加0.1mm筛网(也可用双层0.3mm筛网)。
⑷加工好的细集料要及时搭棚存放或覆盖,以防雨淋。
4.3.3填料(矿粉)
4.3.3.1 矿粉须采用洁净的5mm以上石灰岩碎石磨细石粉,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表13的要求。
表13填料(矿粉)质量要求
4.3.3.2细集料采用天然砂时,拌和机回收粉尘不宜使用;采用碱性石料破碎的机制砂或石屑时,拌和机的粉尘可作为矿粉的一部分回收使用,但每盘用量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25%,掺有粉尘填料的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
4.4下封层、粘层材料
4.4.1乳化沥青
下封层采用层铺法表面处治,可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热沥青技术要求见表2;乳化沥青用90号A或B级石油沥青,基质沥青含量大于50%,技术要求见表14。
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宜采用改性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慢裂),技术要求分别见表5、表15。
下封层沥青洒布量折合沥青用量为(0.8-1.0)kg/m2。
表14封层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4.4.2改性乳化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