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
地理组:何远新
地理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兼跨文、理两大领域,涉及面广,现实性强,综合程度高,其育人的功能是多样的。

地理育德,“德”的内涵是培育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协调发展观,是让学生有一种“大爱”的滋养。

地理育智,是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所以关键在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育,包括阅读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进行地理思维、投入地理考察、开展地理自学等。

地理育体,是与地理学科学习与研究的实践性特点相关,也与地理科学的内容广域性、综合性相关。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做中学”或者“教学做合一”。

区域调查、远足考察、学具制作、地理观测等校内外、课内外学科活动,都是需要大脑与四肢并用,健身功能明显。

在新改背景下,我校提出了“六达”的育人目标,其内涵与地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之理念相符合。

在此,我结合我校的一些实际情况,对地理学科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完善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衔接
我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理学科的知识掌握参差不齐。

有的弄不明白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有学生不会看图,不知道怎么看图,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中国的一些省份的名称位置、世界有几大洲,各大洲的具体位置更不用说了。

在读图时,学生没有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

如果马上进入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须在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应该把重点放在地球仪、经纬网、和地图这部分知识,是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能衔接,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必修1扫清障碍。

二、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一新生在学习必修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时常感叹,“地理怎么那么难!”,“学习这些有什么用啊?”。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由于过多的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失去兴趣。

地理新课改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进行“洋流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土流失”等一些演示实验,开展一些,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地理观测活动。

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视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针对这一特点,高中地理教学应将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作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一项核心内容。

培养中学生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观察能力,要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意识着手。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地图技能是综合能力,包括认识地图、阅读地图、绘制地图和解释地图等。

培养地图技能的主要方法有:首先,是学会解释地图,将地图上观察到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事像进行描述和阐释。

看到某区域图,能说出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并能分析出该区域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其次,将地理信息进行文图转换,绘制地图。

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直观化,形成思维导图,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科学的地图思维过程。

我觉得在进入高一时,就应该让学生每人都有一本满足整个高中需求的地图册,教学中也要开展地理填图、
绘图竞赛等活动,不断渗透“用图”的理念,让学生会识图,能记图,善析图。

四、立足乡土,开展地理第二课堂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

通过乡土地理学习,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发现和分析家乡目前存在的经济、人口和环境等问题;并尝试提出利于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以新课改为契机,我们可以建立地理课外兴趣小组、环境保护协会等学生社团。

开展如“面对自然灾害该怎么办”“减少白色污染”“垃圾分类”的地理科普活动或开展如“宜州旅游资源的分布”“宜州循环经济”“宜州城市规划”“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宜州房价房租调查”等小课题探究,构建“特点—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影响—意义—策略—措施—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探究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小以论文、小报告、制作ppt等形式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使学生能从正面和负面,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国情,乡情培养学生关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公民素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建立地理学科资源库
我们学科的教学资源比较缺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

因此,要想办法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

编写出适应不同需求的导学案,不断完善地理教学实验设计、试题库、课件库、地理素材库、地理教学图件、地理教学模型和标本。

甚至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地理模型或绘制一些简单的地图,丰富学科资源库。

适当配备地理教学器材,逐步建成和完善地理学科资源库,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多种教学方式提供保障。

(也建议学校图书馆增添一些新的地理知识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