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学 术 论 坛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05.22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①
陈汝楠 常亮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 要: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具备一定的就业规划意识是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这是现代人们一直在深思的问题。
为此,该文对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以及就业竞争压力展开了研究,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供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就业能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b)-0221-02
①基金项目:基于OBE背景下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BB1318113)。
作者简介:陈汝楠(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助教,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
1 就业的定义分析以及就业规划意识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就业指的是获得某种职位,参加工作,西方的经济学将其定义成处在被雇佣的状态中,企业界则明确提出了可就业性的概念,也就是说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时从事社会劳动获得劳动报酬。
而大学生就业指的是大学生在学完相应的课程之后,获得工作的行为。
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规划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部分,学生需要对自身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深入的剖析,结合现有的市场情况,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不断努力。
就业意识规划也就是学生对未来的规划的一种态度和认知。
或者说就业规划是个人做好就业准备和规划的内动力,但是目前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2 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相关概述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是指学生还在大学读书阶段就开
始为未来做准备,给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业准备。
其从广义的层面来看主要是指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为了能够获得某种职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做好准备。
其既是指已经在职的员工为了得到更好的职位,在一定时间里做的准备工作;又指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了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在各方面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行为。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并不局限在最后一个学年,通常情况下,整个大学都是重要的学习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能力、心理准备和综合素质等,具体有认知判断、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等多方面的技能。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会尽可能地提升自身能力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当学生的知识和素养累积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可以自主地发掘自身的能力;其次,基础竞争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可以担负起社会需要的基础能力的综合体现,毕业生在就
业时能够很快被用人单位发现的能力;最后,环境能力,
主要是指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构成的外部因素,它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的催化剂。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大学阶段不断地学习开发整体素质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业竞争力则是竞争力和就业力的统称。
3 “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深入理解“互联网+”内涵
要想在“互联网+”条件下展开就业行动,必须对“互联网+”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
如前所述,“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结合的一种商业模式,它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状态。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深入理解“互联网+”的这种商业模式,如可以了解“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互联网+”实现的有利条件等,为更好地实现在某一领域的就业奠定基础。
3.2 培养大学生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是要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产品、客户、市场乃至整个商业模式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要想在互联网背景下取得就业的成功,也必须具备相应的互联网思维,其中主要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有创新思维、用户思维、体验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大学生作为就业者应当善于用批判的、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人们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并以这个新问题为立足点展开就业;用户思维是指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设计产品或服务,在平时也应当注意与用户保持紧密的联系;体验思维是指让用户在消费过后能够感觉到产品的良好质量,能够体验到良好的服务效果,总之,让用户体验过后有较好的满意度。
3.3 不断学习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互联网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甚至在1~2年的时间内其技术革新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果不时刻学习,就赶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也就不可能在就业过程中取得成功。
因此,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除了在实践中积累就业经验外,也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就业取得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3.4 利用互联网提供就业机会
对于大学就业服务工作来讲,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应良好地利用微信、QQ等信息传递平台,或者自主构建专用的平台,建立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对于学校来讲,应利用公司官网、招聘网站等渠道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以薪资待遇、工作类型、工作地点等为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输入至平台中。
同时建立信息匹配系统,在学生寻找工作时,只需将其自身的个人信息、工作技能、工作意向等信息输入至系统中,系统就会根据匹配情况为其挑选出合适的招聘信息,并以招聘要求和个人实际情况的相似度进行排序,从而提高就业率,达到精准就业的目的。
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和企业提供面试渠道,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视频面试,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和学生在招聘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成本,还可以大大降低招聘所消耗的时间。
还可以利用现有的3D全景地图技术,将企业的工作环境、住宿条件、餐饮条件、周边环境等信息输入至系统中,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了解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等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企业,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3.5 利用互联网提供就业指导
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人才的培养水平不仅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主观意识的影响更为重要。
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目标并不明确,盲目地选择工作,这就导致了毕业生的自身技能与企业所需技能不匹配,使应聘成功率大大降低。
因此,应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类课程,如面试礼仪培训、简历设计培训等培训课程。
除了此类求职技巧类课程外,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等学生,还可为其开设考研辅导课程、公务员招考辅导课程等。
同时,就业意识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在学生入学时就为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培养其就业意识,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竞争状态,尽早学习有助于求职的工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
响[J].高教探索,2018(2):91-93.
[2] 瞿祥华,杨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系统化培养解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46-48.
[3] 侯东成,许建文.析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18(8):191-194.
的更高层次培养和提升。
2.3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为了尽快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力加强一流人才的有效培养,除了知识理论教育之外,还要让学生充分融入社会实践,加深对现实社会的感知,能够将所学知识准确应用到实际中,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农村支教、偏远地区植树等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能真实感受服务人民的宗旨,深入了解国情,同时接触基层能够促使学生养成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良好素养,增强一流人才的家国情怀。
另一方面,社会公益服务也是“双一流”建设中加强一流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能够让学生在配合社会服务中,提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以及关心弱势群体的优良美德[3]。
这样一来,不但彰显高校一流人才的个人气度,还能用自身行为感染更多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院校志愿者社团,或是加入社区扶贫和法律顾问等形式,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正,巩固学生献身公益的意识。
2.4 引进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要更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以创新推创业,寓创业于创新,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方向。
高校历史文化背景、人才培养环节、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方式方法、课程教材建设、课外教学安排、学习评价及教学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良好的创新素质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引进还离不开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
比起相关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言,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形成尤为重要,引进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固本强基。
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的培养均不可或缺。
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一流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和帮助,还要得到教育部门和企业的大力赞助和支持,将人才培养贯穿到“双一流”建设的始终,促使一流人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具备良好的意识和素养,达到品学兼优的教育水平。
3 结语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中的永恒课题,需要教师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促使这些社会所需人才,积极满足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充分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延保.“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J].中国高校科技,2017(1):4-6.
[2] 欧阳文圣.关于对“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
位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7,15(31):164.
[3] 杨炯,吴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
建设路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4):48-51.
(上接220页)
222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