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 第2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4 No.2 2018年6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Jun.2018
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对策
王恒瑞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450003)
摘 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摇篮,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目前郑州段
黄河湿地面临着开发利用过度,生态退化;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政策滞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渔业养殖业污染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不湿,湿地旱化严重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强重点区域湿地保护及工程建设,退耕还湿(渔),进行鸟类栖息地保护恢复,加强科研监测与宣教工程建设和加强保护能力建设5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旨在探讨更有效的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黄河;现状及问题;湿地保护;退耕还湿(渔)
Current Status of Yellow River Wetland in Zhenzhou and Measures for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WANG Heng-Rui
(Yellow River Wetland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Center, Zhengzhou 450003,Henan )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Chinese people, where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originated. At present, the Yellow River wetland in Zhengzhou are facing major challenges includ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resulted by excessive exploitation, multiple management authorities, policy lag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severe pollution by fish farming, ecological destruction leading to wetland not wet and severe dry-out.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explore more effective method to protect the Yellow River wetland in Zhengzhou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key wetland areas, returning farmland to wetlands (fish),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bird habitat,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monitoring and educational dissemination, capacity building for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Yellow River;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Wetland conservation, Returning farmland to wetland
收稿日期:2017-12-15
基金项目:河口湿地生物连通修复技术(611706037)
作者简介:王恒瑞,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从事管理工作。

E-mail:whr897832199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摇篮,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郑州黄河湿地位于黄河中、下游河段,是黄河冲积扇的脊轴,紧邻郑州市区(王瑞玲等, 2013, 翟可等, 2013)。

在行政区域上从西到东分别隶属于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和中牟县,东西长158.5 km,面积36 574 hm 2。

郑州黄河湿地是我国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三大通道的中线通道。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郑州重要的水源地。

本文分析了郑州黄河湿地的保护现状以及在保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湿地保护策略和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18.02.08
1 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现状
黄河由西向东流出山地丘陵后,进入广阔坦荡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携带巨量泥沙在平原地区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黄河冲击扇,地势向东北、东、东南三个方向倾斜。

本区河道位于黄河冲击扇的脊轴,在人工大堤的约束下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河床一般高出堤外平地3~5 m,成为奇特的河道式分水岭。

两岸防护堤距5~10 km,河槽宽1~3 km,河床宏观地貌平坦,微观地形复杂多变,主要地形有主河槽、河沟(汊河)、滩地、洼地、河堤等(李长看等, 2010)。

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2009-2013年)以及2015年10月的Landsat 8遥感影像解译结
31
第2期
行为不能及时制止和处罚。

2.3 政策滞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
目前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仅出台1年,郑州市尚未制定相关退耕还湿、生态补偿的政策和标准,政策滞后造成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很难开展。

同时,湿地保护和管理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湿地保护恢复、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动态监测等方面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

湿地保护管理缺少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不足。

2.4 渔业养殖业污染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存在大量的渔业、养殖业等生产经营活动,据调查,自然保护区内有鱼塘约2 063.3 hm 2,其中荥阳市1 253.3 hm 2,惠济区380 hm 2,中牟县260 hm 2,大多采用高密度养殖,投放大量的饵料、化学药品和抗生素,导致水体污染,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同时,自然保护区内还存在采砂、搅拌站、砖厂、餐饮娱乐等违规经营项目211个,这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严重破坏了湿地生境。

2.5 湿地不湿,湿地旱化严重
由于城乡建设、工业开发、道路建设、农业开发和围垦等,导致湿地空间被挤占或填埋,湿地面积严重缩小,湿地旱化现象明显加剧。

于2016年10月1日,陈润儿省长视察郑州黄河湿地时特别提出“湿地不湿”的问题。

“湿地不湿”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郑州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是保护区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3 保护对策及措施
3.1 加强重点区域湿地保护工程建设
郑州黄河湿地及其周边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较好,是众多野生动物、鱼类和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通过湿地保护工程的建设,改善和提高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构建良好的生境,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基于2015年10月份的Landsat 8遥感影像资料进行解译,郑州黄河湿地中需要严格保护的斑块面积超过8 hm 2的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3 481.52 hm 2,其中巩义市818.94 hm 2,荥阳市818.94 hm 2,惠济区480.56 hm 2,金水区136.71 hm 2,中牟县963.92 hm 2。

巩义市、惠济区和荥阳市人口密度较大,保护管理工作难度较高,是保护管理的重点区域。

在郑州黄河湿地范围内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与配套工程,如在上述5个区域建立固定办公场所和固定监测点,对候鸟迁徙、水文状况和人类活动等纳入
王恒瑞: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对策
果,黄河郑州段现有湿地总面积9 103.72 hm 2,其中自然滩涂湿地面积3 481.52 hm 2,河流湿地面积3 485.88 hm 2,鱼塘等人工湿地面积2 136.32 hm 2。

郑州黄河为游荡性宽浅河道,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和下游上段。

桃花峪以上属中游,其南岸为邙山天然屏障,北岸为清风岭黄土高坎(刘凯等,2017);桃花峪以下属下游,本段汇入黄河的主要支流南面有伊洛河(巩义)、汜水河(荥阳),北面主要有沁河、新蟒河。

本段黄河河床宽浅,比降1/5 525,主流摆动幅度大,属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洪水多发性地段(张建军等,2015;石岳峰等,2015)。

黄河泥沙多,举世闻名。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花园口水文站测得数据为多年平均输沙量9.41×108 t,年均含沙量35 kg/m 3。

自2002年小浪底水库首次实施调水调沙以后,黄河郑州段的主槽得到全线冲刷,河道下降严重,黄河行洪能力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黄河下游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的1 800 m 3/s 提高到2010年的3 880 m 3/s,主槽河底普遍刷深达1.5~4.5 m (马强,2017)。

目前对郑州黄河湿地包括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以及黄河主河道滚动新生成的滩涂湿地,因此规划区的范围为自然保护区(36 574 hm 2)、国家湿地公园(1 359 hm 2)以及黄河主河道滚动后超出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区域(2 443.33 hm 2),总面积40 376.33 hm 2。

2 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利用过度,生态退化
由于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位于人口密集区,周边农户对耕种黄河滩区土地依赖性较强,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80%的滩涂湿地已被开发利用。

农业开发、畜牧水产养殖、观光旅游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对湿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生态功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湿地恢复任务艰巨,保护管理任务繁重。

2.2 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
目前国家没有专门的土地管理部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滩区,湿地由林业、农业、渔政、海洋、环保、水利、建设、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及地方政府共同管理,部门间缺少协调机制,导致分工不明。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擅自对外发包黄河滩区土地,承包人租地搞农业开发种植或者其他经营项目,甚至有的行政许可和项目审批不经湿地保护部门的前置许可,多头管理的弊端造成很多违法
32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第14卷 
监测内容,埋设界桩,设置各型号宣传牌、警示牌,并为保护管理单位配备相关的巡护和通讯工具。

3.2 退耕还湿(渔)
综合考虑水文要素、地形地貌特征、水鸟分布、社区经济发展等因素,退耕还湿区域应主要集中在二级滩地区域,退耕还湿区域的总面积实行总量控制,在水鸟的主要栖息地、重点保护植物集中分布区和典型湿地景观的周边区域优先规划退耕还湿(渔)区域。

在黄河郑州段,可用于退耕还湿工程的区域主要包括中牟县狼城岗镇、巩义市所辖的黄河滩地区以及荥阳市所辖的黄河滩地区。

中牟县狼城岗镇是滩涂湿地和水鸟的集中分布区,大鸨、灰鹤等珍稀濒危鸟类较多。

近年来,大片滩涂等湿地被开垦种植,为恢复湿地景观,需要在中牟县狼城岗镇开展退耕还湿(渔)工程。

退耕还湿工程主要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促进自然恢复及工程措施为辅的技术。

首先是将土地退出耕种,其次是通过地形改造、平整土地、植被恢复、栖息地营造、引水补水(水系沟通)、清淤疏浚、初期管护等措施恢复湿地,构建生态功能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发挥其巨大的生态调节功效。

此外,中牟县狼城岗镇、巩义市和荥阳市所辖的黄河滩地区是水鸟取食的主要区域,也是当地居民开展渔业生产的主要区域。

为保护恢复水鸟的取食栖息地和周边居民的经济利益,区域内应开展退耕还渔工程建设,开挖不同深度的鱼塘,恢复适当面积的适宜鸟类栖息和取食的鱼塘,同时利用开挖的土方在鱼塘中营造鸟岛和浅滩等不同生境类型。

鱼类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禁止投放饵料和使用化学药剂。

为配合退耕还渔工程建设,漂浮式泵站、水渠等也应纳入引水工程建设范围。

3.3 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由于大部分的自然滩地已被开垦,目前郑州黄河湿地水鸟栖息地较少。

郑州境内破坏较为严重的水鸟栖息地主要集中于巩义市、荣阳市、惠济区、金水区和中牟县的自然滩地,在区域内地势平坦、宽度较大、坡度较小、地形平坦的二滩区可进行水鸟栖息地改造,营造适合鸟类栖息的地形和生境外,调整鸟类越冬区的作物种植,完善对周边居民的补偿措施。

3.4 加强科研监测与宣教工程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与宣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部分科研监测和宣教工作还需要加大投入,继续完善科研监测站、科普宣教中心、湿地生态教育基地等建设。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巩义市的河洛汇流处、荥阳市的桃花峪,以及保护区管理中心及5个保护管理站,需要继续完善科研监测站和科普宣教中心建设,建设湿地生态教育基地,配备相关设备,将郑州黄河建设成为一流的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基地,并以科研监测为基础,依托监测数据,制定保护方案,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和黄河保护的科普知识,唤起全民的保护意识。

3.5 加强保护能力建设
建立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和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和中牟县5个重要节点的保护管理站为核心的保护体系;加强对郑州黄河湿地的资源、防火、人为活动等的监控,规划建设视频监控系统,配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实现对保护区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的全覆盖;成立郑州黄河湿地保护综合执法监察大队,建立协管员制度,成立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队伍,并加强业务人员的能力培训。

4 结语
郑州黄河湿地是河南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郑州黄河湿地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该区域的湿地保护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过度开发和分头管理等问题。

寻求湿地保护的解决方案,恢复湿地面积,并增强保护管理能力,是更好地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李长看,王威,马灿玲,等.2010.郑州黄河湿地生物资源及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32):18297-18299
刘凯,董磊,赵彦龙,等.2017.浅议黄河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科技创新导报(24):118-122
马强.2017.环境保护新政策对黄河水利工程的影响研究及对策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6):53-57
石岳峰,江红,陈平.2015.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3):13-17
王瑞玲,连煜,王新功,等.2013.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框架研究[J].人民黄河(10):107-110
翟可,徐惠强,姚志刚.2013.江苏省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75-180
张建军,余真真,闫莉.2015.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进展与方向[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3):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