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的认识
马克思经济学没有明确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但马克思经济学却包含着丰富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思想。
与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科学的内涵。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其实质就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范畴或概念,然而他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创立了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理论。
他所揭示的两大部类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是社会总产品实物形态的运动和价值形态的运动的统一。
在两大部类的交换中伴随着实物的转换,同时发生着价值形式上的转换。
I(V+M)实际上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IIC实际上是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
经过交换,首先变成的是第一部类生产者手中的消费资料价值和第二部类生产者手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因此,I(V+M)能否与IIC进行交换,不仅取决于实物形式上是否适应,而且要看实物形式与价值形式在数量上是否适应。
其中存在一个价值量的平衡问题。
2、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实现机制
马克思认为,从本质上而言,价值规律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具有其内在的同一性,甚至可以说价值规律不过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的另一种特殊形式而已。
他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相互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有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
”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讲了价值规律的两个作用:一个是价值规律的微观调节作用;一个是价值规律的宏观调控作用。
3、社会总供求非均衡的原因及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矛盾必然引起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矛盾,从而引发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对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作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多层次的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考察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时,分析了货币作为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潜伏着社会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第二卷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时,马克思强调了矛盾的可能性将通过资本再生产过程、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以进一步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对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当再生产的条件遭到破坏时,对外贸易能起一定的“补救”作用。
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增加危机的可能性,助长危机的传播和危机范围的扩大。
“整个国家的生产既不是用它的直接需要,也不是用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来衡量。
因此,再生产过程并不取决于同一个国家内相互适应的等价物的生产,而是取决于这些等价物在别国市场上的生产,取决于世界市场吸收这些等价物的力量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扩大。
这样就生产了越来越大的失调的可能性,从而也就是危机的可能性”。
信用是生产过剩形成的主要杠杆。
资本主义制度是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信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信用使社会总资本按需要分配于各个部门得以实现,缩短了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过程,从而极大地促进和加速了生产的发展,扩大了社会的供给,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信用所创造的需求又会和实际的需求脱节,以至形成部分虚假需求,使生产和流通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尖锐化,从而“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过剩。
在现代史上,真正普遍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是英国产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期开始的。
可以说,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也就没有生产过剩的危机。
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一方面,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实现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增殖。
当资本增殖受阻时,资本就不会投入生产,就会形成生产过剩。
当资本不能实现增殖而闲置起来,这样,手段和目的就处于对立的地位。
4、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和控制
这是马克思设想的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未来社会宏观管理的重要特征。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是未来社会首要经济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劳动,作为商品交换价值“实体”和“内在尺度”的“劳动时间”,成为分配社会劳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直接的“尺度”。
这时,“社会必须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实行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构成了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的特征
1、宏观经济理论的制度性
这是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突出特点,也是它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最本质的区别。
社会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经济理论关注和研究的终极课题。
但是现实中的任何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社会物质生活中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属性抽象掉,从而把这一活动归结为无制度因素的自然的永恒的过程。
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恰恰相反,它极端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始终把它置于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地位之上。
社会生产关系是现实中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最本质的东西,将其抽象掉,就不可能科学、准确地说明任何现实经济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说明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所研究的,是现实的、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态,而不是虚无的、缥缈的社会。
即使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研究,马克思也是把它严格限定在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对其进行谨慎地原则性探讨,并使这种探讨建立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趋势之上,而不致形成毫无根据的空想。
这较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2、宏观经济理论的整体性
在马克思看来,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运动是由微观经济中众多的个体细胞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错综复杂的运动综合而成。
因此,要想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必须对微观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宏观经济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第一句话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可以说,马克思的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商品这个微观经济的元素分析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中最为精彩和经典的部分,是他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一理论最为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整体性的这一特点。
因此,他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前,首先从微观上用两个整篇的篇幅,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然后在此基础上,他才浓笔重墨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总资本运动进行了了极为精辟深刻的分析,从而完成了他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显然,没有对微观经济运行的详尽分析,马克思不可能建立起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上述特点,使它成为真正科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这是马克思与同时代、乃至今天任何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理论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