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高一物理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上册物理 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上册物理 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1.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 O 点的左侧光滑,O 点的右侧粗糙。

有 8 个质量均为 m 的完全相同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用轻质的细杆相连,相邻小滑块间的距离为 L ,滑块 1 恰好位 于 O 点左侧,滑块 2、3……依次沿直线水平向左排开。

现将水平恒力 F 作用于滑块 1上。

经观察发现,在第 3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后到第 4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小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粗糙地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F mgB .滑块匀速运动时,各段轻杆上的弹力大小相等C .第 2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3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8 个小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2F mD .第 1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2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5 和 6两个小滑块之间的轻杆上的弹力大小为4F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匀速运动的8个小滑块作为一个整体,有30F mg μ-=,解得3Fmgμ=, 故A 项错误;B.当滑块匀速运动时,处在光滑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都为零,处在粗糙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不为零,且各不相同,故B 项错误;C.对8个滑块,有28F mg ma μ-=,代入3Fmgμ=,解得 24Fa m=, 故C 项错误; D.对8个滑块,有8F mg ma μ'-=,解得4ga μ'=再以6、7、8三个小滑块作为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34F F ma ''==, 故D 项正确;2.如图所示,水平板上有质量m =1.0kg 的物块,受到随时间t 变化的水平拉力F 作用,用力传感器测出相应时刻物块所受摩擦力F f 的大小.取重力加速度g =10m/s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5s 内拉力对物块做功为零B .4s 末物块所受合力大小为4.0NC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D .6s ~9s 内物块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0m/s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 .在0﹣4s 内,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4s 末开始运动,则5s 内位移不为零,则拉力做功不为零.故A 错误.B .4s 末拉力为4N ,摩擦力为4N ,合力为零.故B 错误.CD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6s ~9s 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2253m/s 2m/s 1fF F m--== 解得30.310f F mgμ=== 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3.一足够长的木板B 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如图甲所示,其上放置小滑块A ,木板B 受到随时间t 变化的水平拉力F 作用,木板加速度a 随力F 变化的a ﹣F 图象如图乙所示,g 取10m/s 2,下判定错误的是A .木板B 的质量为1kgB .当F =10N 时木板B 加速度为4m/s 2C .滑块A 的质量为4kgD .当F =10N 时滑块A 的加速度为2m/s 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C .当F 等于8N 时,加速度为a =2m/s 2,对整体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M +m )a ,代入数据解得M +m =4kg当F 大于8N 时,对B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F mg mga F M M Mμμ-==- 由图示图象可知,图线的斜率12186a k M F ∆====∆- 解得,木板B 的质量M =1kg ,滑块A 的质量为m =3kg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C 错误,符合题意.B .根据F 大于8N 的图线知,F =6N 时,a =0m/s 2,由1mg a F M Mμ=- 可知:13100611μ⨯⨯=⨯- 解得μ=0.2由图示图象可知,当F =10N 时,滑块与木板相对滑动,B 的加速度为2110.2310104m/s 11B mg a a F M M μ⨯⨯==-=⨯-= 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D .当F =10N 时,A 、B 相对滑动,木块A 的加速度22m/s A Mga g Mμμ===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与图象的综合,知道滑块和木板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处理图象问题的一般方法,通常通过图线的斜率和截距入手分析.4.如图所示,斜面体A 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B 在外力F (方向水平向右)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此时斜面体仍保持静止。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1.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 O 点的左侧光滑,O 点的右侧粗糙。

有 8 个质量均为 m 的完全相同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用轻质的细杆相连,相邻小滑块间的距离为 L ,滑块 1 恰好位 于 O 点左侧,滑块 2、3……依次沿直线水平向左排开。

现将水平恒力 F 作用于滑块 1上。

经观察发现,在第 3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后到第 4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小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粗糙地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F mgB .滑块匀速运动时,各段轻杆上的弹力大小相等C .第 2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3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8 个小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2F mD .第 1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2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5 和 6两个小滑块之间的轻杆上的弹力大小为4F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匀速运动的8个小滑块作为一个整体,有30F mg μ-=,解得3Fmgμ=, 故A 项错误;B.当滑块匀速运动时,处在光滑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都为零,处在粗糙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不为零,且各不相同,故B 项错误;C.对8个滑块,有28F mg ma μ-=,代入3Fmgμ=,解得 24Fa m=, 故C 项错误; D.对8个滑块,有8F mg ma μ'-=,解得4ga μ'=再以6、7、8三个小滑块作为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34F F ma ''==, 故D 项正确;2.如图所示是滑梯简化图,一小孩从滑梯上A 点开始无初速度下滑,在AB 段匀加速下滑,在BC 段匀减速下滑,滑到C 点恰好静止,整个过程中滑梯保持静止状态.假设小孩在AB 段和BC 段滑动时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1μ和2μ,AB 与BC 长度相等,则A .整个过程中地面对滑梯始终无摩擦力作用B .动摩擦因数12+=2tan μμθC .小孩从滑梯上A 点滑到C 点先超重后失重D .整个过程中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始终等于小孩和滑梯的总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朋友在AB 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小朋友的加速度1a 分解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由于小朋友有水平向右的分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地面对滑梯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得知:小孩处于失重,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N F 小于小朋友和滑梯的总重力.同理,小朋友在BC 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小孩处于超重,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大于小朋友和滑梯的总重力,地面对滑梯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故ACD 错误;设AB 的长度为L ,小孩在B 点的速度为v .小孩从A 到B 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11sin cos mg mg ma θμθ-=,由运动学公式可得:212v a L =;小孩从B 到C 为研究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2cos sin mg mg ma μθθ-=,由运动学公式可得:222v a L =;联立解得:122tan μμθ+=,故B 正确.3.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ac 、abc 、adc 三个细管道,ac 沿竖直方向,abcd 是一个矩形。

物理必修一助学稿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物理必修一助学稿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XXX中学高一年级物理助学稿一、课题信息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2019年月日课题必修一4-2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4-3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课时2课时执笔审核高一物理备课组上课班级高一()班三维目标学习重点1.影响加速度的因素2.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2、理解通过运动求解加速度的方法3、掌握加速度与合力的定性关系4、掌握加速度与质量的定性关系5、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定性关系6、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定性关系7、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像寻求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精神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习难点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寻找物理规律。

学法探究1.实验法2.控制变量法3.计算法二、学生自主学习(抓关键、理脉络、打基础、学方法)预习中的学习收获预习中的学习疑惑1.有关概念2.有关公式3.有关性质4.定理/定律三、助学过程学生活动学法指导预习检测内容1.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时,其加速度将________;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时,其加速度将________.2.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保持不变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加速度将______,反之,则__ ____.预习成果展现各学习小组汇报预习情况,让学生互相提问、质疑和解答,体现生生互动。

预习检测内容3.从前几章的知识可知,物体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是以______这一物理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________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因此加速度便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所以,第一个课题就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由于不同质量物体的惯性不同,速度变化的快慢也不同,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所以,第二个课题就应是_________________。

高一上册物理 运动和力的关系(篇)(Word版 含解析)

高一上册物理 运动和力的关系(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1.如图所示,水平板上有质量m =1.0kg 的物块,受到随时间t 变化的水平拉力F 作用,用力传感器测出相应时刻物块所受摩擦力F f 的大小.取重力加速度g =10m/s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5s 内拉力对物块做功为零B .4s 末物块所受合力大小为4.0NC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D .6s ~9s 内物块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0m/s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 .在0﹣4s 内,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4s 末开始运动,则5s 内位移不为零,则拉力做功不为零.故A 错误.B .4s 末拉力为4N ,摩擦力为4N ,合力为零.故B 错误.CD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6s ~9s 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2253m/s 2m/s 1fF F m--== 解得30.310f F mgμ=== 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2.传送带广泛的应用于物品的传输、分拣、分装等工作中,某煤炭企业利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传送带进行不同品质煤的分拣,传送带以6m/s 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都是1m ,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

现有两方形煤块A 、B (可视为质点)从传送带顶端静止释放,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煤块A 、B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不相同 B .煤块A 、B 受到的摩擦力方向都与其运动方向相反C .煤块A 比煤块B 后到达传送带底端D .煤块A 运动至传送带底端时速度大小为2m/s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B .煤块A 开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方向向下,与运动方向相同,煤块B 下滑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方向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反,选项B 错误; CD .对煤块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1cos37sin37mg mg ma μ︒+︒=解得2110m/s a =煤块A 达到与传送带共速的时间0116s 0.6s 10v t a === 位移20111.8m 1m 2v x a ==>故不可能与传送带共速,煤块A 一直以1a 向下加速,达到底部的时间设为A t ,则有212A A L a t = 解得A t =达到底端的速度为1A A v a t ==对煤块B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sin 37cos37mg mg ma μ︒-︒=解得22s 2m/a =煤块B 达到底部的时间设为B t ,则有212B B L a t = 解得1s B A t t =>所以A 先达到底部,选项CD 错误; A .煤块A 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01)m A A x v t L ∆=-=煤块B 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0(61)m 5m B B x v t L ∆=-=-=所以煤块A 、B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不相同,选项A 正确。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受力分析基础练习题(word文档+参考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受力分析基础练习题(word文档+参考答案)

高一物理物体的受力分析专题一:受力分析的重要性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之一,因此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准确"。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受力分析的有关知识、力的判据、受力分析步骤以及受力分析时的注意事项有一定的理解。

二: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直观地表示一个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通常用来表示力的作用点,一般将物体所受各力都看作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共点力。

2、在画图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有时并不需要精确画出力的大小,只要把力的方向画正确,并大概画出力的大小即可,这样的力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受力分析的方法1、研究表明物体(对象)会受到力的作用(通常同时会受到多个力的作用)。

2、受力分析就是要我们准确地分析出物体(对象)所受的力,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受力图)表示出来。

3、隔离法:在分析被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时,要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各力什么性质的力,力的大小,方向怎样,并将它们一一画在受力图上,这种分析的方法叫隔离法。

4、内力与外力:内力是指对象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外力是指对象以外的物体给所研究对象施加的力。

5、整体法:取多个物体作为对象,分析此对象所受到的力。

(注:在整体法中只分析外力不要分析内力)四:判断受力与否的三个常用判据1、条件判据。

不同性质的力的产生条件是不同的,在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种性质的力时,最基本的判断是依据这种力的产生进行的,也就是说:这种力的产生条件如得到满足,则物体必受这种力的作用,否则,物体就不会受这种力的作用;(同学们要熟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条件及大小、方向的确定)2、效果判据。

有时候有的力的产生条件是否被满足是很难判断的,比如,静摩擦力产生条件中的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很微妙,在具体的问题中有时就很难说清物体间到底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到底有什么样的相对运动趋势。

高中物理_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复习》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在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作用,通过解决问题促进运动和相互作用大概念的建立。

2、科学思维: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分析受力和运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综合解决问题。

3、科学探究: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论证运动和力的关系。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工程、基础科学中有关现象和问题中,感受物理和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培养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重点建立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体系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资源多媒体、课堂讲义,手机多屏互动教法设计讨论法,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引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以刚刚发射的问题1:巨人之一是谁?提出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根据生活经验所得。

问题2:巨人之二是谁?提出什么观点?依据是什么?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根据理想斜面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边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问题3: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惯性的量度:质量重点突破二: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加速的度跟作用力(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合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应用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情景1:滑冰车是儿童喜欢的冰上娱乐项目之一.如图所示为小明妈妈正与小明在冰上游戏,小明与冰车的总质量是40kg,冰车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5,在某次游戏中,假设小明妈妈对冰车施加了40N的水平推力,求:冰车加速度为多少冰车加速度为多少?应用手机多屏互动手段展示学生做题情况,并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方法总结:牛顿运动定律解动力学问题的程序:审题——选研究物——受力分析运动分析——求合力——列方程——求解并检验拓展1:在情景1的基础上,使冰车从静止开始运动10s后,停止施加力的作用,使冰车自由滑行.(假设运动过程中冰车始终沿直线运动,小明始终没有施加力的作用)求:冰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滑行总位移的大小.应用手机多屏互动手段展示学生做题情况,并让学生分析解复习回顾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为后面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做基础由生活真实的情境出发,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该作品进行交流和点评,找出问题所在并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原有的情境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分析运动的基本过程其他同学可以对该同学的方法进行点评,并指并增加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应用手机交互展示学生的作品,简单方便,让课堂更有效方法的总结,是为了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套路,形成建模在原有情景再提出新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使得问题更具生活化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明显的发展。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一、引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一项基础的实验内容。

力是物体产生或改变运动状态所必需的,而运动则是力的表现形式。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深化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操作实验装置,观察不同受力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总结出运动与力的关系。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2.观察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3.探究力的大小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和装置1.直线轨道:用于物体运动的平滑表面,保证物体能在其上自由运动;2.小车:用于模拟物体,以便观察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3.弹簧:提供受力对象,通过调节弹簧的蓄劲量改变物体受力大小;4.线轮和滑轮:用于改变作用力的方向;5.刻度尺:用于测量弹簧的伸长量;6.计时器:用于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7.各种待测物体:如不同重量的物体、带钩的杠杆等。

四、实验步骤1.将直线轨道放置在水平台面上,确保其平整;2.将小车放置在直线轨道上,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初始位置;3.固定弹簧的一端,将另一端连接到小车上,并调整弹簧的蓄劲量;4.施加水平拉力,使小车受到恒定的拉力,记录小车通过固定距离的时间;5.保持水平拉力恒定不变,在不同弹簧蓄劲量下,重复步骤4并记录实验数据;6.改变拉力的方向,使小车受到推力,重复步骤4和5,记录实验数据;7.更换不同重量的物体或改变受力方式,继续重复步骤4至6。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1.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每次实验的拉力或推力大小、弹簧的伸长量、小车通过固定距离所用时间等数据;2.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拉力(或推力)与小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图;3.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或者其他形式的关系等。

六、实验总结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1.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加速度存在直接关系:施加相同大小的拉力或推力,物体的加速度随物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小;2.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关:施加拉力时,物体向拉力的方向运动;施加推力时,物体向推力的反方向运动;3.不同的受力方式会对物体的加速度产生不同影响:施加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会随弹簧蓄劲量的增加而增大;施加推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会随物体质量的减小而增大。

探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和应用物理教案

探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和应用物理教案

探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和应用物理教案【导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通过深入探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索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物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2. 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和牛顿第一定律等;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运动轨道、弹簧测力计、线、纸板等;2. 教师准备:教案、实验记录表、示意图等;3. 学生准备:笔、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关于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和力的定义;2. 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在运动中受到力的作用,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步骤二: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配一个小车、运动轨道和弹簧测力计;2. 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对小车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观察小车在运动轨道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所施加的力和小车的位移;3. 实验二: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施加力的角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所施加的力和小车的位移;4. 实验三:固定施加力的角度,改变小车的质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所施加的力和小车的位移;步骤三: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记录表分析得出结论:(1) 力的大小对物体的加速度产生影响;(2) 力的方向对物体的运动方向产生影响;(3) 物体的质量对所受力的影响;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结论,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3. 教师给出正确的结论和解释。

步骤四:应用物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1. 教师给出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运动中刹车的原理;2. 学生个别或小组思考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3. 学生展示并交流自己的解决思路和答案;4. 教师总结和点评。

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教育文档

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教育文档

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步入高中,相比初中更为紧张的学习随之而来。

在此高一物理栏目的小编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希望能给您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帮助。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4.2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4.3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学案(粤教版必修1)1.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时,其加速度将________;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时,其加速度将________.2.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保持不变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加速度将______,反之,则______.3.从前几章的知识可知,物体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是以______这一物理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________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因此加速度便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所以,第一个课题就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由于不同质量物体的惯性不同,速度变化的快慢也不同,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所以,第二个课题就应是_________________.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的实验中有三个变量,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可采取保持一个量不变,而观察另外两个量变化的情况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5.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的基本思路是:保持物体的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6.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的基本思路是:保持物体__________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一、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问题情境]1.既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以及它受到的力有关,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什么实例可定性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那么我们应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呢?[要点提炼]1.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三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实验原理:研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间的关系时,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间的关系时,保持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变.二、加速度与力的关系阅读课本,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2.实验数据的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判断结果: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猜测aF,Fn.(1)设计表格,如下表次数项目 1 2 3 4 5 6F/Na/(ms-2)(2)建立坐标系如图1图1(3)描点(4)连线得到图线,分析a与F的关系.通过实验可以发现a-F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面的实验,看得出的图象有什么不同.三、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阅读课本,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受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2.实验数据的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判断结果: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猜测a1m,1mn(1)设计表格,如下表次数项目 1 2 3 4 5 6a/(ms-2)m/kg1m/kg-11mn/kg-n(2)建立坐标系如图2图2(3)描点(4)连线得到图线,分析a与m的关系.通过实验可以发现a-1m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改变物体受力的大小,看得出的图象有什么不同.例1 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计算出各纸带的加速度后,将测得的反映加速度a和力F关系的有关数据记录在表1中.将测得的反映加速度a和质量M关系的数据列在表2中.表1a/(ms-2) 1.98 4.06 5.95 8.12F/N 1.00 2.00 3.00 4.00表2a/(ms-2) 2.04 2.66 3.23 3.981M/kg-10.50 0.67 0.80 1.00(1)根据表中所列数据,分别画出a-F图象和a-1M图象.(2)从图象可以判定:当M一定时,a与F的关系为______;当F一定时,a与M的关系为______.(3)由a-F图象可知,M=______.(4)由a-1M图象可知,F=________.图3例2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利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1)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A.控制变量法B.假设法C.理想实验法(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改变拉力的大小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改变小车的质量C.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断二者间的关系,应作出a-1m图象D.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能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3)某同学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质量保持不变)F/N 0.20 0.30 0.40 0.50 0.60a/ms-2 0.10 0.20 0.28 0.40 0.52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4所示坐标系中作出a-F图象.图4②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即学即练】若测得某一物体受力F一定时,a与m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a/(ms-2) 2.04 2.66 3.23 3.98m/kg 2.00 1.50 1.25 1.00(1)根据表中所列数据,画出a-1m图象.(2)由a-1m关系可知,当F一定时,a与m的关系为____________.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参考答案课前自主学习1.逐渐增大逐渐减小2.越小越大3.速度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4.控制变量法5.质量6.所受的力核心知识探究一、[问题情境]1.(1)受到相同的合外力,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与小汽车在相同的制动力下,小汽车停下来用的时间少.(2)相同质量的物体,受力大的物体加速度大.如:质量相同的小汽车,牵引力越大,提速越快.2.可以用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再研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解题方法探究例1 (1)a-F图象和a-1M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2)正比关系反比关系(3)0.49 kg (4)3.98 N例2 (1)A (2)CD(3)①a-F图象见解析②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完全解析 (1)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先保证物体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再保证物体受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2)探究a与m的关系时,保持F不变,改变m大小;探究a 与F的关系时,保持m不变,改变F的大小,故A、B错;a-1m 关系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作出这个图象容易证明a与m成反比,C对.只有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托盘与砝码的总质量,托盘与砝码的总重力才约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D对.(3)①作出的a-F图象.②由a-F图象可知,当力F0.1 N时,小车没有动,说明此时小车所受的摩擦力没有完全被平衡掉.即学即练(1)见解析图 (2)反比关系解析要画a与1m的图象,需先求出对应的1m,其数据分别为:0.50、0.67、0.80和1.00.然后描点、连线,得到图象.由图象可得a与1m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总结】2019年查字典物理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查字典物理网学习愉快!。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3节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学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3节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四章 力与运动第三节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课前自主预习加速度与物体的 、 之间有关系,要同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采用 ,即先保持 测量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试验中,小车的运动是 ,实验中通过改变 来改变小车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的方向与小车 相同。

3.在“探究物体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试验中,设斜面与桌面的夹角为θ,小车质量为M ,忽略小车与斜面的摩擦,小车所受合外力为 ,增大小车的质量,可以通过 来实现保持合外力的大小不变,若小车与斜面之间有摩擦,且摩擦力为f ,则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为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滑块所受的拉力一定等于砝码的重力B .要将砝码的重力近似看作滑块所受的拉力,滑块的加速度不应太大C .实验中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应使滑块的质量远大于砝码的质量D .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应使滑块的加速度尽量大些5.对于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物体来说,下面哪个说法正确的是 ( ) A .乙的加速度大,说明乙受到的合外力大B .乙物体的速度比甲物体的大,说明乙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C .由于乙物体的速度比甲物体的大,所以乙物体的加速度要比甲物体的大,D .如果甲、乙两个物体受力方向相同,那么它们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课前自主预习】参考答案:1. 受力情况、物体的质量、控制变量法、一个量不变 2.匀变速直线运动、斜面的倾角、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3.θgsin M 、减小斜面的倾角、f Mg -θsin4.答案:BC ,解析:滑块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的重力,但是由于砝码也有加速度,所以绳子的拉力比砝码的重力小一点,A 错;要将砝码的重力近似看作滑块所受的拉力,砝码的质量要尽可能小,而且加速度不能太大,故滑块的加速度不应太大,且滑块的质量远大于砝码的质量,B 、C 正确;D 错。

5.答案:A ;解析:根据实验结果,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故A 正确;速度与外力无因果关系,B 错;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故C 错;两物体受力方向D 错。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1.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 O 点的左侧光滑,O 点的右侧粗糙。

有 8 个质量均为 m 的完全相同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用轻质的细杆相连,相邻小滑块间的距离为 L ,滑块 1 恰好位 于 O 点左侧,滑块 2、3……依次沿直线水平向左排开。

现将水平恒力 F 作用于滑块 1上。

经观察发现,在第 3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后到第 4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小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粗糙地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F mgB .滑块匀速运动时,各段轻杆上的弹力大小相等C .第 2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3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8 个小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2F mD .第 1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2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5 和 6两个小滑块之间的轻杆上的弹力大小为4F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匀速运动的8个小滑块作为一个整体,有30F mg μ-=,解得3Fmgμ=, 故A 项错误;B.当滑块匀速运动时,处在光滑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都为零,处在粗糙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不为零,且各不相同,故B 项错误;C.对8个滑块,有28F mg ma μ-=,代入3Fmgμ=,解得 24Fa m=, 故C 项错误; D.对8个滑块,有8F mg ma μ'-=,解得4ga μ'=再以6、7、8三个小滑块作为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34F F ma ''==, 故D 项正确;2.如图所示,将质量为2m 的长木板静止地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的小铅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初速v 0由木板A 端滑上木板,铅块滑至木板的B 端时恰好与木板相对静止。

已知铅块在滑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始终不变。

若将木板分成长度与质量均相等的两段后,紧挨着静止放在此水平面上,让小铅块仍以相同的初速v 0由左端滑上木板,则小铅块将( )A .滑过B 端后飞离木板B .仍能滑到B 端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C .在滑到B 端前就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D .以上三答案均有可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在第一次在小铅块运动过程中,小铅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使整个木板一直加速,第二次小铅块先使整个木板加速,运动到B 部分上后A 部分停止加速,只有B 部分加速,加速度大于第一次的对应过程,故第二次小铅块与B 木板将更早达到速度相等,所以小铅块还没有运动到B 的右端,两者速度相同。

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步入高中,相比初中更为紧张的学习随之而来。

在此高一物理栏目的小编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期望能给您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关心。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4.2 阻碍加速度的因素、4.3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学案(粤教版必修1)1.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步增大时,其加速度将________;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步减小时,其加速度将________.2.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保持不变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加速度将_ _____,反之,则______.3.从前几章的知识可知,物体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是以______这一物理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我们差不多学习过的________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因此加速度便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因此,第一个课题就应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由于不同质量物体的惯性不同,速度变化的快慢也不同,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因此,第二个课题就应是___ ______________.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的实验中有三个变量,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可采取保持一个量不变,而观看另外两个量变化的情形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5.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的差不多思路是:保持物体的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6.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的差不多思路是:保持物体__________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那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一、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问题情境]1.既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以及它受到的力有关,到底存在如何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什么实例可定性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那么我们应采纳什么方法来研究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呢?[要点提炼]1.操纵变量法: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三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实验原理:研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间的关系时,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间的关系时,保持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变.二、加速度与力的关系阅读课本,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的差不多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2.实验数据的分析:依照定性分析判定结果:力越大,加速度越大,推测aF,Fn.(1)设计表格,如下表次数项目1 2 3 4 5 6F/Na/(ms-2)(2)建立坐标系如图1图1(3)描点(4)连线得到图线,分析a与F的关系.通过实验能够发觉a-F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面的实验,看得出的图象有什么不同.三、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阅读课本,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的差不多思路:保持物体受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那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2.实验数据的分析:依照定性分析判定结果: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推测a1m,1mn(1)设计表格,如下表次数项目1 2 3 4 5 6a/(ms-2)m/kg1m/kg-11mn/kg-n(2)建立坐标系如图2图2(3)描点(4)连线得到图线,分析a与m的关系.通过实验能够发觉a-1m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改变物体受力的大小,看得出的图象有什么不同.例1 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运算出各纸带的加速度后,将测得的反映加速度a和力F关系的有关数据记录在表1中.将测得的反映加速度a和质量M关系的数据列在表2中.表1a/(ms-2) 1.98 4.06 5.95 8.12F/N 1.00 2.00 3.00 4.00表2a/(ms-2) 2.04 2.66 3.23 3.981M/kg-10.50 0.67 0.80 1.00(1)依照表中所列数据,分别画出a-F图象和a-1M图象.(2)从图象能够判定:当M一定时,a与F的关系为______;当F一定时,a与M的关系为______.(3)由a-F图象可知,M=______.(4)由a-1M图象可知,F=________.图3例2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利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1)本实验采纳的实验方法是______A.操纵变量法B.假设法C.理想实验法(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改变拉力的大小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改变小车的质量C.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定二者间的关系,应作出a-1m图象D.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能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3)某同学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质量保持不变)F/N 0.20 0.30 0.40 0.50 0.60a/ms-2 0.10 0.20 0.28 0.40 0.52①依照表中的数据在图4所示坐标系中作出a-F图象.图4②图线只是原点的缘故可能是______.【即学即练】若测得某一物体受力F一定时,a与m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a/(ms-2) 2.04 2.66 3.23 3.98m/kg 2.00 1.50 1.25 1.00(1)依照表中所列数据,画出a-1m图象.(2)由a-1m关系可知,当F一定时,a与m的关系为____________.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参考答案课前自主学习1.逐步增大逐步减小2.越小越大3.速度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4.操纵变量法5.质量6.所受的力核心知识探究一、[问题情境]1.(1)受到相同的合外力,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与小汽车在相同的制动力下,小汽车停下来用的时刻少.(2)相同质量的物体,受力大的物体加速度大.如:质量相同的小汽车,牵引力越大,提速越快.2.能够用操纵变量法,先研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再研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解题方法探究例1 (1)a-F图象和a-1M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2)正比关系反比关系(3)0.49 kg (4)3.98 N例2 (1)A (2)CD(3)①a-F图象见解析②未平稳摩擦力或平稳摩擦力不够完全解析(1)实验采纳了操纵变量法,即先保证物体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再保证物体受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2)探究a与m的关系时,保持F不变,改变m大小;探究a与F的关系时,保持m不变,改变F的大小,故A、B错;a-1m关系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作出那个图象容易证明a与m成反比,C对.只有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托盘与砝码的总质量,托盘与砝码的总重力才约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D 对.(3)①作出的a-F图象.②由a-F图象可知,当力F0.1 N时,小车没有动,说明现在小车所受的摩擦力没有完全被平稳掉.即学即练(1)见解析图(2)反比关系解析要画a与1m的图象,需先求出对应的1m,其数据分别为:0.50、0.67、0.80和1.00.然后描点、连线,得到图象.由图象可得a与1m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总结】2021年查字典物理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一物理教案: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今后还会公布更多更好的文章期望对大伙儿有所关心,祝您在查字典物理网学习愉快!。

人教版物理高一上册 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人教版物理高一上册 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1.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 O 点的左侧光滑,O 点的右侧粗糙。

有 8 个质量均为 m 的完全相同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用轻质的细杆相连,相邻小滑块间的距离为 L ,滑块 1 恰好位 于 O 点左侧,滑块 2、3……依次沿直线水平向左排开。

现将水平恒力 F 作用于滑块 1上。

经观察发现,在第 3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后到第 4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小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粗糙地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F mgB .滑块匀速运动时,各段轻杆上的弹力大小相等C .第 2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3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8 个小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2F mD .第 1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2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5 和 6两个小滑块之间的轻杆上的弹力大小为4F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匀速运动的8个小滑块作为一个整体,有30F mg μ-=,解得3Fmgμ=, 故A 项错误;B.当滑块匀速运动时,处在光滑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都为零,处在粗糙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不为零,且各不相同,故B 项错误;C.对8个滑块,有28F mg ma μ-=,代入3Fmgμ=,解得 24Fa m=, 故C 项错误; D.对8个滑块,有8F mg ma μ'-=,解得4ga μ'=再以6、7、8三个小滑块作为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34F F ma ''==, 故D 项正确;2.如图甲所示,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0.2kg 的小球从弹簧上端某高度处自由下落,从它接触弹簧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其速度v 和弹簧压缩量∆x 的函数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A 为曲线的最高点,小球和弹簧接触瞬间的机械能损失不计,取重力加速度g =10m/s 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5N/mB .当∆x =0.3m 时,小球处于失重状态C .小球刚接触弹簧时速度最大D .从接触弹簧到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C .由小球的速度图象知,开始小球的速度增大,说明小球的重力大于弹簧对它的弹力,当△x 为0.1m 时,小球的速度最大,然后减小,说明当△x 为0.1m 时,小球的重力等于弹簧对它的弹力。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和力的关系章末训练(Word版 含解析)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和力的关系章末训练(Word版 含解析)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1.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 O 点的左侧光滑,O 点的右侧粗糙。

有 8 个质量均为 m 的完全相同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用轻质的细杆相连,相邻小滑块间的距离为 L ,滑块 1 恰好位 于 O 点左侧,滑块 2、3……依次沿直线水平向左排开。

现将水平恒力 F 作用于滑块 1上。

经观察发现,在第 3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后到第 4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小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粗糙地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F mgB .滑块匀速运动时,各段轻杆上的弹力大小相等C .第 2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3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8 个小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2F mD .第 1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2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5 和 6两个小滑块之间的轻杆上的弹力大小为4F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匀速运动的8个小滑块作为一个整体,有30F mg μ-=,解得3Fmgμ=, 故A 项错误;B.当滑块匀速运动时,处在光滑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都为零,处在粗糙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不为零,且各不相同,故B 项错误;C.对8个滑块,有28F mg ma μ-=,代入3Fmgμ=,解得 24Fa m=, 故C 项错误; D.对8个滑块,有8F mg ma μ'-=,解得4ga μ'=再以6、7、8三个小滑块作为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34F F ma ''==, 故D 项正确;2.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的汽车上,固定着一个正四棱台,其上、下台面水平,如图为俯视示意图。

在顶面上四边的中点a 、b 、c 、d 沿着各斜面方向,同时相对于正四棱台无初速释放4个相同小球。

设它们到达各自棱台底边分别用时T a 、T b 、T c 、T d ,到达各自棱台底边时相对于地面的机械能分别为E a 、E b 、E c 、E d (取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忽略斜面对小球的摩擦力)。

高一上册物理 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高一上册物理 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1.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 O 点的左侧光滑,O 点的右侧粗糙。

有 8 个质量均为 m 的完全相同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用轻质的细杆相连,相邻小滑块间的距离为 L ,滑块 1 恰好位 于 O 点左侧,滑块 2、3……依次沿直线水平向左排开。

现将水平恒力 F 作用于滑块 1上。

经观察发现,在第 3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后到第 4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小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粗糙地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F mgB .滑块匀速运动时,各段轻杆上的弹力大小相等C .第 2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3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8 个小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2F mD .第 1 个小滑块完全进入粗糙地带到第 2 个小滑块进入粗糙地带前这一过程中,5 和 6两个小滑块之间的轻杆上的弹力大小为4F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匀速运动的8个小滑块作为一个整体,有30F mg μ-=,解得3Fmgμ=, 故A 项错误;B.当滑块匀速运动时,处在光滑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都为零,处在粗糙地带上的滑块间的轻杆上的弹力不为零,且各不相同,故B 项错误;C.对8个滑块,有28F mg ma μ-=,代入3Fmgμ=,解得 24Fa m=, 故C 项错误; D.对8个滑块,有8F mg ma μ'-=,解得4ga μ'=再以6、7、8三个小滑块作为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有34F F ma ''==, 故D 项正确;2.如图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

已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2m 和m ,纸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砝码与纸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重力加速度为g 。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案1.1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力的性质及其作用;•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1.2 教学重点•掌握力的作用;•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1.3 教学难点•活动力的引入与分离;•引出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物理实验过程;1.4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互动式教学法;1.5 教学内容1.5.1 活动1•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实验步骤:在水平面上放置一小木块,用手推动小木块,观察其运动状态;•实验要点:发现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做匀速直线运动;1.5.2 活动2•实验目的:了解力的性质及其作用;•实验步骤:用弹簧计测量物体在不同的重力作用下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并用地球引力来解释;•实验要点:发现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1.5.3 活动3•实验目的: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先用弹簧计测量小车的重力来计算小车的重力大小,然后在小车上放置水平拉力大小不同的拉力计,在拉力计拉动的作用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数据;•实验要点:发现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会发生运动的变化;1.6 教学过程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1.6.1 导入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运动状态及其与外力的关系,然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力?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1.6.2 提出问题通过对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观察,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然后再通过第二个实验,引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1.6.3 实验过程通过第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然后记录实验数据,再通过计算得出物体的加速度并带入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中,验证公式的正确性;1.6.4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应该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力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3《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word教案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3《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word教案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明确用“比较”的方法测量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作出a-F、a-1/m图象。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a∝F、a∝1/m的实验结论,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初步的明白得。

2.渗透科学的发觉、分析、研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a∝F、a∝1/m的探究,在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上,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a∝F、a∝1/m的探究难点: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

教学方式:本节课要紧采取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方式。

教学工具:1.学生分组实验的器材: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小筒、细线、砝码、天平、刻度尺、纸带等。

(①附有滑轮的长木板2块;②小车2个;③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2条;④钩码(槽码),规格:10 g、20 g,用做牵引小车的力;⑤砝码,规格:50 g、100 g、200 g,用做改变小车质量;⑥刻度尺;⑦1 m~2 m粗线绳,用做操纵小车运动)如果没有小规格钩码或槽码,能够用沙桶及沙子替代,增加天平及砝码,用来测质量。

2.运算机及自编软件,电视机(作显示)。

3.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1.复习提咨询: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加速度来描述,与物体质量及物体受力有关。

(学生更详细的回答可能为: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小)2.教师引导提咨询进入新课: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在,其关系是什么?请同学猜一猜。

(学生会提出专门多种猜想,对每一种猜想,教师都应予以确信)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

这确实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022高一物理学案 4.3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3(粤教版必修1)

2022高一物理学案 4.3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3(粤教版必修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学案:§4.3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 定量分析质量、合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简单认识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牛顿第二定律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学习过程(一)、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1.实验目的:采用变量控制法,保持滑块的质量不变,探究其加速度与所受合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2.实验与探究 (1) 实验过程:① 让滑块在砝码拉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记录下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1v 、2v 、砝码的质量m 、两光电门间的距离s 。

② 保持滑块质量不变,增加(或减少)祛码的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重复实验3次。

③ 用公式as v v 22122=-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④ 数据分析:设计实验表格,将滑块质量不变时的实验数据记入表格并进行分析。

由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当物体的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

(2) 重要说明:砝码受到的重力不等于滑块受到的拉力。

通过对砝码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如果两者相等,砝码所受的合力将为零,下落过程应该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加速度越大,即砝码的合力越大,砝码所受拉力与重力相差越大。

要将砝码的重力近似看作是滑块所受的拉力,实验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应较小,即砝码的质量应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3) 利用实验数据作出a -F 关系图象得到:当质量一定的时候,a -F 关系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了在滑块质量不变时,加速度a 与合力F 成正比。

(二)、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1.实验目的:变量控制法,保持滑块受力不变,研究其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实验与探究 (1) 实验过程:① 保持祛码的质量不变,即滑块所受的拉力不变,记下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1v 、2v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明确用“比较”的方法测量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
量的关系;作出a-F、a-1/m图象。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a∝F、a∝1/m的实验结论,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初步的理解。

2.渗透科学的发现、分析、研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a∝F、a∝1/m的探究,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上,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a∝F、a∝1/m的探究
难点: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

教学方式:
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方式。

教学工具:
1.学生分组实验的器材: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小筒、细线、砝码、天平、刻度尺、纸带等。

(①附有滑轮的长木板2块;②小车2个;③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
2条;④钩码(槽码),规格:10 g、20 g,用做牵引小车的力;⑤砝码,规格:50 g、
100 g、200 g,用做改变小车质量;⑥刻度尺;⑦1 m~2 m粗线绳,用做控制小车
运动)
如果没有小规格钩码或槽码,可以用沙桶及沙子替代,增加天平及砝码,用来测质量。

2.计算机及自编软件,电视机(作显示)。

3.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1.复习提问: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加速度来描述,与物体质量及物体受力有关。

(学生更详细的回答可能为: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小)
2.教师引导提问进入新课: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在,其关系是什么?请同学猜一猜。

(学生会提出很多种猜想,对每一种猜想,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
一、实验介绍
投影: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讲解:我们用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
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挂一根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拴一个小桶,小桶内可以放重物,这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桶及重物的重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桶内的重物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我们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Ⅲ的关系时,可先保持m一定,研究以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一定,研究d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
方法。

(此控制变量法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教师引导提问:如何根据现有器材测出小车的加速度?(学生回答:用打点计时器) 教师可再追问: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的方法和公式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展示如下版图)
板图:如果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测量物体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然后由a=2x/t2算出。

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

由于a=2x/t2,如果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x
1

x
2,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即a
1
/a
2
= x
1
/ x
2。

提出问题:在小车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也会影响到小车的加速度,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呢?
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把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

二、实验过程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教师引导提问: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口与F是否成正比呢?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用纵轴表示加速度,通过采集数据作a一F图象。

如加速度随拉力的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说明n与F 成正比。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一个表格,把同一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表中。

为了更直观地判断加速度a与力F的数量关系,我们以以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如果不是这样,则需进一步分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报出实验数据并输人计算机。

(用Excel表格处理数
据)
教师引导各组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得出结论。

板书:a∞F
2.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
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第二个表格,把不同物体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
表中。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优越大,加速度a越小。

这可
能是“a与m成反比”,但也可能是“以与m2成反比”,甚至是更复杂的关系。

我们
从最简单的情况人手,检验是否“a与m成反比”。

在数据处理上要用到下面的技
巧。

板图:“a与m成反比”实际上就是“a与1/m成正比”,如果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1/m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加速
度以是不是与质量m成反比。

(实验前教师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数据输人计算机。

(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 各实验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情况得出结果。

板书:a∞1/m
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日常经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首先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及它的质量有最简单的关系,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a ∝F、a∝l/m。

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和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的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描出的点有些离散,并不是严格地位于某条直线上,用来拟合这些点的直线也并非准确地通变原点。

这时我们会想,自然规律真的是a∝F、a∝l/m吗?如果经过多次实验,图象中的点都十分靠近某条直线,而这些直线又都十分接近原点,那么,实际的规律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可见,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

只有根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它才能成为“定律”。

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够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