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 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 孤独的样子 3.皆不幸早世 世通 逝, 去世 4.敛不凭其棺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 互借用的现象。通假字有两个特点:①读音相通(有 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②字形相似。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当某 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 虑通假字。同时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 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 是通假字。
7.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 成长立业
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 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形容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名词,困厄,困境 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形容词,尽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形容词,贫困
请完成【课下能力提升】第1题。
二、古今异义
1.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 安家
今义:成立家庭
2.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 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十到十五六岁
3.而齿牙动.摇. 古义: 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4.未可以.为.信也 古义: 把……当作…… 今义:认为 5.志.气.日益微 古义: 精神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 成某件事情的气概 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 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知背景]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 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 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 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 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 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 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 19 岁来到京师谋生,
B.第 6、7 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上段自 我安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 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家后代难于成 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 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 而不觉。
C.第 8、9 段以回忆的口吻,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 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 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 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
一、了解行文脉络 祭十二郎文
二、把握文章主旨 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 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 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 限感叹。
一、阅读课文 1~3 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直接表现叔侄“孤苦相依” 的特殊感情的一组是( )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②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③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④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⑤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⑥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⑤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幸
①皆不幸.早世 形容词,幸运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动词,希望 3.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名词,诚意 ②诚.知其如此 副词,如果,果真 4.视 ①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名词,视力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 动词,对待
5.意
①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名词,心思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意图 ③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动词,料想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名词,情趣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名词,神情 6.衔
A.①②⑤ C.①③⑥
B.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选 B ①是叙述家境情况,提供 “孤苦相依”的背景;⑤是韩愈嫂嫂的话, 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作者的后悔之情。
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1 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祭奠的 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然此段是 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第 2 段选择记叙韩愈与十二郎幼年充满坎坷、辛 酸的生活境况和情形,感情充沛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 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 后”的独特地位。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 础。
解析:选 D “本部分作者运用顺 序手法”错,应为“本部分作者运用倒 叙手法”。
二、阅读课文 4~11 段,思考并回答下列 问题。
3.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作者“疑梦非 真”的一句是( )
A.其信然邪?其梦邪 B.其传之非其真邪 C.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D.其然乎?其不然乎
解析:选 D D 项是作者揣测十二郎具 体的死亡日期。
12.信 ①其信.然邪?其梦邪 副词,真实,确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动词,相信,信任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动词,讲信用
④烟涛微茫信.难求 副词,实在,确实 13.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代词,指嫂子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副词,表反诘语气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连词,表选择,是……,是……,还是……
3.宾语前置 ①惟兄嫂是依(“惟……是……”结构, 宾语前置的标志。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依 兄嫂”) ②何为而在吾侧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 ③其又何尤(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何尤”即“尤何”)
4.省略句 ①从嫂归葬河阳(“葬”后省略了“于”) ②未可以为信也(“以”后省略了“之”)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 一。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 必己出”“陈言务去”。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 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教育上,他逆当时 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品集有 《昌黎先生集》。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 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东.亦客.也东: 在东边居住 客: 客居 ②吾书.与汝曰书: 写信 ③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 继承……家业 (2)名词作状语 ①中.年.兄殁南方中年: 在中年 ②莫如西.归西: 向西
③恐旦.暮.死旦暮: 在早晚之间 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 一天天地 ⑤吾力.能改葬力: 尽力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奠: 祭品 ②而视.茫茫视: 视力 ③其传.之非其真邪传: 传来的消息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将成家而致.汝致: 使……来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夭: 使……早死 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 使……死亡 ④长.吾女与汝女长: 使……长大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乃能衔哀致诚.诚: 诚意 ②其传之非其真.邪真: 真实情况
③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苍苍:黑白相间的头发 白: 白发 ④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穷: 尽头 (2)形容词作动词 ①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衰: 变得衰弱 微: 变得微弱 ②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东亦客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①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于 汴州)佐董丞相”) ②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其 (于人世)无意矣”)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 “当(于伊、颍之上)求数倾之田”)
C.第 3 段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 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 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 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 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以饱经沧桑的 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 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 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 的高峰。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幻想破 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 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 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 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1.积累文言实虚词,培养翻
知 识 译能力 辨识通假字
目标 2.了解韩愈散文的叙事中
抒情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 技能
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 目标
述中抒情的艺术
情 感 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 目标 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 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 先生”。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又因晚年 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 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 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
④其.无知,悲不几时连词,表假设 ⑤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副词,表推测,大概
14.而
①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连词,表转折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连词,表并列
③死而.有知 连词ຫໍສະໝຸດ 表假设 15.以 ①未始以.为忧也 介词,把……(作为) 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介词,在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 连词,表顺承
2.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 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 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 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 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 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 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 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动词,预知 ②死而有知.名词,灵魂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动词,知道 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动词,了解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动词,识别
11.孤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动词,幼年丧父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形容词,孤单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名词,孤儿,这里指十二郎之子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 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 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 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 “早”。
(3)古今字。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 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 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 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至莫夜月明,“莫” 通“暮”,澭水暴益,“益”通“溢”。
①乃能衔.哀致诚 动词,怀着 ②衔.远山,吞长江 动词,衔接
7.省
①不省.所怙动词,知道 ②汝来省.吾 动词,看望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 动词,表达 ②将成家而致.汝 动词,使……来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动词,赴,去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动词,就职上任
③金就.砺则利 动词,接近 ④三窟已就. 动词,完成 10.知
25 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 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 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 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 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 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知常识] 1.祭文:祭文也叫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 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 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 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 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 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 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 “文无不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