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2003—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口市2003—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一、基本市情和发展机遇
周口市的基本市情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传统农区、经济欠发达。

周口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中华民族古老的羲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道教文化都起源于这里,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周口市区早在400多年前已是水陆通衢,商贾云集,是黄淮地区有名的经济文化重镇。

周口是传统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大型商品粮、优质棉和黄牛、槐山羊、生猪生产及肉类加工出口基地。

粮食、棉花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七分之一、三分之一,均居全省第一位,肉类、油料总产量分别居全省第三、第四位。

畜牧业和林果业也比较发达,是全国秸杆养牛、平原绿化先进市。

周口的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比较靠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靠后。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14亿元,排在全省第四位,居豫东地区之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39元、财政收121元、工业用电量143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590元,均为全省倒数第一;经济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36.7:39。

1:24。

2,10个县市区中,5个县的产业结构是“一、二、三”格局,第一产业最高的占51。

1%;农业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大,来自农业的收入占财政收入的46。

5%;城市化率仅为10。

8%,不足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国的三分之一。

经济外向度低,全市经济外向度为3。

4%,不足全国44%的十分之一。

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同处黄淮经济区的商丘、驻马店、信阳3市,已经成为全省的谷底.按照1991年国家颁布的16项小康复指标估算,周口只实现86。

9%,连低水平的小康也没有达到;按照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目标,目前周口仅实现15%.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为我市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三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运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开放型经济;西部大开发、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有利于我市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发挥;撤地设市增强了市级调控能力,有利于在较大范围内聚集生产要素;我市市场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有利于吸引各类投资,加快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全市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性宏伟目标的愿望强烈.穷则思变,穷则思富,穷则思干,激发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周口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人口占河南的九分之一,占全国的近百分之一,剖析周口的历
史和现状,研究周口的发展与未来,对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在这样一个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资源单一、“三农”问题集中显现的地方闯出一条路子,不仅是周口发展的重要命题和历史使命,也可对解决全国的“三农"问题作出贡献。

二、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
奋斗目标: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

43%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三番,接近或达到3000美元。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非农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50%左右。

基本实现工业化,使周口的发展走在黄淮地区经济发展的前列,周项淮大三角核心经济区挤进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实现周口崛起。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把握以下指导原则:
(一)坚持以改革开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发展开放型经济。

(二)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

把发展以农产品资源精深加工为主的近农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强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三化”协调发展。

形成种植与养殖、农业和工业、人口与环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坚持超常规运作、非均衡推进、低门槛进入和跨越式发展.跳出“三农”抓“三农",跳出周口谋发展。

改变低点定位、常规运作、小步前进、平行发展的思维方式.破除禁锢,摆脱束缚,善于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营造经济发展的最低门槛。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打造经济隆起带,形成经济增长检,辐射和带动全市发展。

(四)坚持“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先进科学技术长入经济的步伐,加大培养、引进人才的力度,加速推进科技产业化步伐,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环境保护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战略
(一)开发周项淮大三角,构筑对外开放的平台。

周口、项城、淮阳三城市各具优势。

周口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项城是新兴的工业基地,淮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三位一体,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城市群的综合功能。

开发周(口)项(城)淮(阳)大三角,在3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利用市场的、行政的手段与运作,辟建和构筑一个核心经济区,集中布局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区域性复合城市和新兴经济隆起带。

大三角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本着“统一规划、做局造势、产业支撑、体制创新"的原则,分步实施,“点、线、面”结合,滚动发展.构建周口至项城工业轴线、周口至淮阳文化教育旅游轴线。

开发淮阳龙湖、太昊陵、沙河沿线,完善大三角区内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构建大三角经济区框架。

建设区域性电力、精细化工、纺织、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高效农业和中药材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会展中心、物流中心及其他配套项目。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农产品资源精深加工业为支柱,以
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建设食品、纺织、皮革、医药、化工、电力、建材、机械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拉长产业链条,扩充总量,形成规模,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围绕农产品资源上大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正使一批大项目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点。

组建专业市场与工业园区,形成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扶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增加集聚效益,加速产业的合理化、规模化、集中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推动产业升级。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

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加工、再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突出四个重点,即“举龙头、建基地、兴市场、强服务”。

举龙头。

做大做强近农龙头企业,以莲花集团、宋河酒
业、金丝猴集团、益海粮油、邦杰集团、辅仁药业等一批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棉花、畜产品加工、油料作物加工、林、果、蔬、药加工六大产业链条。

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目前的0。

4:1增加到2:1,达到发达国家的下线标准;近农工业产值由现在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70%提高到90%以上。

力争在5年内,全市形成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县(区)、乡(镇)都有与其优势农产品相适应的加工企业,使全市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企业由现在的2个发展到8个,省级加工企业由目前的4个增加到20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5%以上。

建基地。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围绕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500万亩强筋小麦生产基地;30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250万亩优质杂交抗虫棉基地;100万亩高油蛋白大豆基地;20万亩芦笋生产基地;5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20万亩高淀粉脱毒红薯基地;100万亩标准化无公害名特优新蔬菜生产基地;沿路、沿河地带林草牧、林浆纸一体的6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个县市区各具特色的100万亩名优花卉、高效经济林基地;以专业村、规模养殖户为主体的250万头肉牛、3万头奶牛、800万只肉羊、800万头瘦肉型生猪、4000万只家禽生产基地.
兴市场。

就是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按照“多层次、
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

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销售网点,形成比较稳固的购销关系,开拓外埠市场.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输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开拓农产品无形市场。

强化服务。

这是强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和兴办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与农业产业化要求相适应的农技推广新体系。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搞好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将终端延伸到龙头企业、基地和专业种植养大户。

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实现农产品市场的无公害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储藏、运销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带动一批无公害、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完善植保、防疫体系,避免重大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加快周项淮大三角复合城市的建设步伐,2010年川汇区
(商水)、项城、淮阳三城区人口要达到150万、然后强力扩张,顺势连接,经过20年的努力,使大三角成为生产要素集中、产业结构合理、经济一体发展的区域性复合性城市,带动全市,辐射周边。

加快县城建设.到2010年,欺科6个县城区人口分别达到15—20万。

建设重点小城镇。

编制全市小城镇发展规划,对位居交通干线、企业比较集中、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建制镇,实行分类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新上项目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其快速发展。

到2010年,使20个小城镇人口均达到3-5万。

全面发展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强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培育和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搞好鹿邑、淮阳、西华“三点一线”旅游工程的开发,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旅游关联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实现七个突破
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必须着眼18年,坚持拼搏每一天,干好每一年,抓紧前3年,准备后5年,谋划再10年。

为此,应切实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特别是近3年中,更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发展。

(一)实现体制创新的突破。

推进城市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龙头,以经营城市资产为支点,以经营土地为核心,精心培育经营城市的市场主体,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之路。

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转让,发展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

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建立起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实行以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用工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

通过资本运营促进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进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完善社保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二)实现对外开放的突破.加大“引进来”的力度。

树立“市外即外”的观念,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做大流量经济,不管何种经济要素,只要流向周口,都要积极接纳。

要拓宽渠道,实行招商形式多样化,以
地、以项目、以产权招商,实现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本换技术,以资源换项目。

既要加大政府的引导失去作用,又要发挥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招商积极性.积极探索境外委托招商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招商机制。

加强项目加建设,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走出去”。

加强与我国沿海地区横向联合,“借船出海”。

建立蔬菜、瓜果、食用菌、药材、畜产品等专业出口重点生产基地,提高农业外向度.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发挥驻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新疆、山西等办事机制的“窗口”作用,建立起劳动就业和劳务输出服务中心等平台,在外地开辟和建立一批大型劳务输出基地,形成驻外窗口--培训基地--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就业再就业和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每年劳务输出20—30万人。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对昊陵、弦歌台、老子故里、女娲城等旅游景点、景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打造周口中国文化源头品牌,增强对太羲文化、姓氏文化的宣传力度。

举办两年一度的“中国姓氏文化节",提高周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更我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三)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破.切实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周口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阵字库主攻方向。

放宽市场准入,放开投资领域,放活经营方式,放松注册条件做到政治上平等、政策上公平、经济上实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
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经营主体上,因厂制宜,一厂一策,采取租赁、破产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全面推进市县两级国有企业民营化,培育周口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力军.在投资腐朽上,研究制定激励措施,使民间资本成为民营经济投资的主体.在经济总量上,提高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05年,由目前的29%提高到50%以上。

(四)实现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的突破.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为骨架,完善交通体系.到2006年,争取实现4条高速在境内交汇.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继续抓好进内国道和省道的改建和完善,提高通行标准。

全力支持漯(漯河)阜(阜阳)铁路改建工程,保证按计划竣工,早日发挥效益。

抓好沙颖河复航工程,尽快启动郑埠口枢纽二期工程,早日实现从周口港起航通江达海的目标。

夯实能源基础。

全力搞好裕隆发电股份有限公司213。

5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保证2003年投产发电;机关报上一批较大规模的火力发电项目,积极争取西气东输230万千瓦调峰电站项目,使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持。

抓住西气东输在我市开口的机遇,争取上马和建设一批利用天然气生产的化纤、化肥等化工项目.加快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经济信息网站。

力争2010年固定电话容量由现在的73门增加到200万门,移动电话由现在的60万门增加到150万
门,为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对粮棉主产区倾斜的政策,争取较多的国家项目投向周口;拓宽投资领域,扩大融资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决策权市场化,激活民间资本,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周口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30%以上。

(五)抓好基础教育、解决义务教育存在的学生多、投入少和校舍、师资不足等问题。

抓好高中普及教育,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方式,加快培养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加大周口师范学院和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的建设力度,扩大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海燕职专等38所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切实抓好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培养、引进经济发展急需的工业管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周口落户。

采取激励措施,调动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与省内外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快科技的引进、推广应用步伐,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六)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突破。

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在稳定粮、棉、油产量的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突出抓好专用玉米、高油大豆和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畜牧业发展,
到2010年,畜牧业要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大力发展优质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观光农业。

调整农业布局,对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

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手段,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

(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突破.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确保责任、措施、投入到位.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考核机制,坚决落实四项手术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节水型社会。

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及灾害预防体系建立纳入规范化、规划化轨道。

强化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和垃圾的综合处理利用,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