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验课CPC教学法应用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实验课CPC教学法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CPC教学法在病理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中分别采用CPC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病理实验课教学,并对比效果。
结果试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CPC教学法在病理实验课
教学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显著提高病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
所谓CPC,即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一般先由临床医师介绍患者诊治经过,再由病理医师展示病理尸检结果,病理与临床有关学科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分析死因,总结经验教训[1]。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其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与临床联系密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病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
改变实验教学方式,在重点章节采用CPC教学法进行教学,由此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并能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
通过实践发现,该教学法不仅能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病理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有
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级同时开课的两个高专临床教学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即:2010级高专临床第一教学班和2010级高专临床第二教学班的学生。
其中2010级高专临床第一教学班共50例作为对照组,2010级高专临床第二教学班50例作为试验组。
两组学生均经过全国高等院校考试入学,随机分班,且对照组和试验组学生主要医学基础课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
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与试验组病理实验课学时总数相同,每次实验课均为4学时。
授课教师均为病理教研室的骨干教师,开课前集体备课,授课进度、授课主要内容相同[3]。
1.2.1 对照组按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即:实验课上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复习有关理论内容,然后给学生讲解病理大体标本、病变组织投影或挂图,之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观察大体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绘图,最
后教师作简短总结。
1.2.2 试验组采用CPC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病理讨论,组织观察大体标本、病理切片,总结式教学。
1.2.2.1 在学生上完相应的病理理论课后,将精心挑选的病例及相关讨论题发给试验组同学,让他们熟悉病例,按病例思考题内容查阅相关文献,书写讨论报告。
1.2.2.2 在实验课上,教师先让试验组同学对所讨论病例中的相关病理问题发表看法,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要求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
对不同的结论,教师不急于作出评判,可与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及时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模糊观点,并对病例中涉及的相关新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
在有了统一的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阐述,尤其是对其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进行分析,对疾病典型的病理变化进行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的观察,从而使学生对疾病的病
变有形态学上的认识,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的病理理论知识[4]。
1.2.2.3 在实验课后,教师让试验组的同学对所讨论的病理问题形成书面文字上交,教师对每一份作业做详细批改。
1.3 评价方法
1.3.1 对照组和试验组实行学期统一病理学结业考试。
考试总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课考试成绩(70%)和实验课考试成绩(30%)。
实行教考分离。
考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选。
集体阅卷。
考试结束后统计两组的总评成绩。
1.3.2 课程结束后,对试验组学生做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病理实验课中进行CPC教学的评价。
2 结果
2.1 试验组学生考试总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以问题为中心的CPC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病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3.1 CPC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病理学是形态学科,内容较抽象、枯燥;而应用CPC教学法,针对具体典型的临床病例来学习抽象的病理变化,使学习由静变动,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
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3.2 CPC教学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分析(CPC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最后通过讨论得出明确结论,从而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研讨过程中,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共同提高;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询问、同学的质疑,会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CPC教学法充分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倾听的技巧以及语言艺术能力,促进了
学生的全面发展[3]。
3.3 CPC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合作意识等内容。
在人们的工作中,存在大量的人际交往活动,只有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标准,在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合作意识下,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5]。
采用CPC教学法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将来的工作氛围,同时在临床病理讨论中学生还能学到新知识,使学生学会尊重实际,养成
实事求是、细致、踏实等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质。
3.4 CPC教学法增加了病理学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CPC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讨式学习。
学生在研究病例时,会将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紧密联系起来,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临床医
学各学科课程打下了扎实的病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敏,田东萍,杨棉华,等.病理学CPC开放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52-57.
[2]陈罡,罗殿中.病理学实验课中的病例分析教学法[J].山西医科大学
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6):626-628.
[3]宋晓环.病理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对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9-22.
[4]袁锦玉.病理学病例分析教学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61-62.
[5]王晓林.“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在《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142-143.
(收稿日期:2011-11-10)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