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101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101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这句话是说: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启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为大众服务,不枉费自己一生所学,对后人也有所帮助,首要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这是一段传统的说教,在传统文化中这段话被认作天经地义,幼年时你应该学习,壮年时你应该起而实践。
这样才能上致君,上为皇帝为国君服务,下泽民,下可以使老百姓得到福泽,为老百姓造福。
幼年志在求学,长大以后,步入社会就要学以致用,将自己的学问反馈给社会,上报效国家,下为苍生造福。
用所学习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孔子在《论语》中也反复强调“学而时习之”的重要。
学了知识,要能够随时思考、随时见习,随时要有体验,要能够反省,这就是学问。
如此,你才有能力上报国家下安百姓,为人类造福。
一般人认为读书就是作学问,其实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在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知识渊博、文章写得好,只是一个人的文学素养高,不认识字的人,倒不一定没有学问。
学问是要将圣贤的教诲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随时将所“学”“问”于自己的行动,也就是用实践来验证圣贤的教诲。
“学”即是文,“问”就是化,要把所学到的圣贤之“文”,用来变化自己的气质,使自己升华,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曾国藩也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
本公众号秉承“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思想”的宗旨,力争使更多的人有所认知、有所收获、有所领悟,进而得以发扬国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