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及其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礼记讲:“同则不继,和实生 物”——子路篇
5、片言只语塑造人物形象,情态语气词较 好地描叙了人物的情状。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 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积极救世的仁者——孔子
——《论语》及其艺术特色
一、“礼崩乐坏”时代的群士
春秋战国之际,因“礼崩乐坏”而致使原有和平宁静 的秩序被打破,在社会权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兴的 士群体步入了历史的舞台,他们一方面见证着时代的巨 变,另一方面也在身体力行地应对着这个大的巨变。社 会由原初的一元构局转向了群雄并争的紊乱形势;社会 的规约与导引从承袭周礼和个人道德转变为疆域之利和 诸侯之势;生民的平和与自足瞬间成为跟风追利的草根 化存在。在这一巨变中,先秦之士也遭受了一种前所未 有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一方面根源于诸侯兴作、天 下纷乱的现实惨厉,以及对‘礼崩乐坏’后人心淫乱、 道德沦丧的忧惧;另一方面也根源于‘人’在理性崛起 后意识到‘人’存在的有限性,独自彷徨于天地苍茫之 间而‘不幸不见天地之纯’的生命难处之悲。” (程世 和“《诗》亡然后《春秋》作”(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 近代文学第四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
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口传并不是简单随机地说,而是很注意修辞,那 就是既有朴素自然的一面,即达的一面;又月讲究文饰、 注重锤炼的一面,即言之文的一面。这这两个方面影响 到后世的书写文学。“《论语》语言特点,可说整炼、 雅洁、完到。所谓整炼,就是整饰音辞,综观《论语》 全书,凡立言之处,多用对文、对比、排比之句,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徒,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就是整炼,实开工后世骈 体之先。”“由此可见,在书面写作盛行之前的文学, 是口头表达的文学。”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 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 态。
九、论语里的诗学观念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 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季氏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十、《论语》与儒学的双层结构
我至今以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
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
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不但自汉至清的两千年的专制王朝以它作
四、他重建道德律令和个人的使命感
孔子是想通过重建礼乐教化的努力,彻底转化现实 政治的权力结构,让互信互赖的道德意识取代了强制 性的统治模式而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但他的这一理 想破灭了,“然则,他在政治上的挫败,不但没有减 杀他的文化理想而且更增强了他的使命感。并且与一 批斐然成章的青年才俊共勉共进”。他通过全面的整 合与深思熟虑,自觉地承继了他认为周朝文化传统中 最合理、最真实也最精美的人文价值(杜维明语 (《一阳来复》)。汤一介指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就在于他提出一套要求自己有个做人的道理和教人如 何做人的道理,这是孔子思想的的真精神。最低原则: 己所不欲,勿使于人;最大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文史知识》1999·9)
的理解和解释下,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指
为做官求仕的入学初阶段或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
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通过各种层次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及他
们撰写编纂的《孝经》《急就篇》(少数词句)一直到《三字经》
《千字文》《增广贤文》以及各种“功过格”等等,当然更包括
各种“家规”“族训”“乡约”“里范”等等法规、条例,使儒
学(又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的好些基本观念在不同层次
二、冷峻而超脱的老子
早于孔子的是老子,他敏锐且颖悟地洞见时代巨变 的背后是欲望的孳生与泛滥,而且这个人类最大的问 题被意识到自我的个体了然于心,就难以任何之力来 阻遏它。它仅自己的辩证的利害分析与阐述形诸言语 中,就是后来的《老子》。他警戒人类的任何一种选 择其背后都是舍弃,急功近利必是不达;彰显智慧必 生大伪;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等。而他提出能防这一巨 变时代到来的措施就是回归到“小国寡民”的无争无 利无欲无我的自给自足的小农世界,既使有任何生存 以外的东西而没存留之地。然而时代的大潮和不断翻 长的欲望远不是用老子的智慧所能解决的。老子是冷 峻而超脱的,他只是做了无谓的提醒和训诫。
五、《论语》概况:
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 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 再传弟子 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 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 首句中 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 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 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 《论语》 中已有萌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
2、积极进取、弘扬儒道的要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形象。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
也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大?”——先进篇
4、以形象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语 言精粹寄寓了隽永的人生道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七、孔子成人及德行的进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二十长于意志,三十长于机智,四十 长于判断。——富兰克林
八、论语的文学价值:
1、向苦而生的悲剧精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钱志熙《赋体起源考——关于“升高能赋”、 “瞍赋”的具体所指》原载《北京大学》2006·3 人大复
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6·11)
六、口传文化与《论语》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谡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既然‘文章’是‘闻’的,而不是看的;可以推知 子贡所说的文章不一定书写的文本、书本,而是脱口 而出的话语。(叶舒宪)”口传文化的主要教育方式, “口授与记诵当然是最基本的。”(《“学而时习之” 新解——〈论语〉口传语境的知识考古学发掘》见 《文艺争鸣》2006·2)当时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生的 情景对话、问难,是师生之间的彼此互动。其教学的 思维方式类比联想,在《论语》中就是闻一知十和举 一反三,它意味着口头传统中的知识贮备不是唾手可 得可得的,需要有演唱过程所提供的连续暗示。这种 方式可以迄今仍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
六、口传文化与《论语》
人类文化的演进大抵经过口传文化、书写 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化和影像文化几个阶 段。文化的演进与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传媒方 式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它 特定的发展阶段和传播特点。比起其它文化传 播方式,口传文化应该算是最为古老的了。我 们讲到《论语》只说它分为二十篇,每篇开头 以篇首之二三字为题目,而我们一般又把《论 语》作为语录体的哲理散文或诸子散文来讲, 实际上在当时还没有所谓后世的散文。
世面 孔子关于口传文化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 说‘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言之 无文,行而不远’。这两句话看来好象是矛盾 的,一说辞只要能表达思想就行了,一说言必 须有文。其实是相辅相成,孔子说话,是最重 场合和对象。前一句是针对繁饰文辞而说,与 老子所说的美言不信意思相近。后一句,则是 针对不讲究修辞的人而言。孔子对无论什么事 情,为人也好,语言也好,都讲究文质彬彬。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我们发现还有重要 内涵,一直没有得到注意。也就是文章大兴之 前,语言是最重要的传播手段,所以人们很重 视言语的表达。”
3、对想象性生活的追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
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
的只 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 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 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 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 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不同 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 然还有一定距离。而《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 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 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 接影响了先 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 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 学色彩在于表现 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 永的语言。
三、孔子的悲剧精神
孔子以其生平的苦难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性,而人性 的光辉正在于超越苦难。那就是向苦而寻求乐。用乐 去冲淡、化解悲苦的人生,并在人生的行程中寻觅诗 意的瞬间和达观的生命体验。“悲剧性,一个很重要 的特点就是对抗苦难的精神,这是它的一个核心。在 对抗苦难的过程中展示了主体的崇高素质,展现出美 好的东西。……酒神精神是悲剧最深厚的原动力,它 代表的就是对抗苦难、抵抗苦难的精神。……酒神是 西方艺术中要命的东西。我说的悲剧就是这种,明知 道人生的苦难,也要去对抗,在对抗苦难的过程中显 示生命的光辉。这可能就是悲剧精神的最深厚和最经 典的含义。”(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P134)
是。”
——公冶长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述 而不作)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 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 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
也。”
——宪问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公。’”(《述而》)
6、语录体
5、片言只语塑造人物形象,情态语气词较 好地描叙了人物的情状。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 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积极救世的仁者——孔子
——《论语》及其艺术特色
一、“礼崩乐坏”时代的群士
春秋战国之际,因“礼崩乐坏”而致使原有和平宁静 的秩序被打破,在社会权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兴的 士群体步入了历史的舞台,他们一方面见证着时代的巨 变,另一方面也在身体力行地应对着这个大的巨变。社 会由原初的一元构局转向了群雄并争的紊乱形势;社会 的规约与导引从承袭周礼和个人道德转变为疆域之利和 诸侯之势;生民的平和与自足瞬间成为跟风追利的草根 化存在。在这一巨变中,先秦之士也遭受了一种前所未 有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一方面根源于诸侯兴作、天 下纷乱的现实惨厉,以及对‘礼崩乐坏’后人心淫乱、 道德沦丧的忧惧;另一方面也根源于‘人’在理性崛起 后意识到‘人’存在的有限性,独自彷徨于天地苍茫之 间而‘不幸不见天地之纯’的生命难处之悲。” (程世 和“《诗》亡然后《春秋》作”(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 近代文学第四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
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口传并不是简单随机地说,而是很注意修辞,那 就是既有朴素自然的一面,即达的一面;又月讲究文饰、 注重锤炼的一面,即言之文的一面。这这两个方面影响 到后世的书写文学。“《论语》语言特点,可说整炼、 雅洁、完到。所谓整炼,就是整饰音辞,综观《论语》 全书,凡立言之处,多用对文、对比、排比之句,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徒,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就是整炼,实开工后世骈 体之先。”“由此可见,在书面写作盛行之前的文学, 是口头表达的文学。”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 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 态。
九、论语里的诗学观念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 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季氏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十、《论语》与儒学的双层结构
我至今以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
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
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不但自汉至清的两千年的专制王朝以它作
四、他重建道德律令和个人的使命感
孔子是想通过重建礼乐教化的努力,彻底转化现实 政治的权力结构,让互信互赖的道德意识取代了强制 性的统治模式而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但他的这一理 想破灭了,“然则,他在政治上的挫败,不但没有减 杀他的文化理想而且更增强了他的使命感。并且与一 批斐然成章的青年才俊共勉共进”。他通过全面的整 合与深思熟虑,自觉地承继了他认为周朝文化传统中 最合理、最真实也最精美的人文价值(杜维明语 (《一阳来复》)。汤一介指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就在于他提出一套要求自己有个做人的道理和教人如 何做人的道理,这是孔子思想的的真精神。最低原则: 己所不欲,勿使于人;最大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文史知识》1999·9)
的理解和解释下,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指
为做官求仕的入学初阶段或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
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通过各种层次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及他
们撰写编纂的《孝经》《急就篇》(少数词句)一直到《三字经》
《千字文》《增广贤文》以及各种“功过格”等等,当然更包括
各种“家规”“族训”“乡约”“里范”等等法规、条例,使儒
学(又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的好些基本观念在不同层次
二、冷峻而超脱的老子
早于孔子的是老子,他敏锐且颖悟地洞见时代巨变 的背后是欲望的孳生与泛滥,而且这个人类最大的问 题被意识到自我的个体了然于心,就难以任何之力来 阻遏它。它仅自己的辩证的利害分析与阐述形诸言语 中,就是后来的《老子》。他警戒人类的任何一种选 择其背后都是舍弃,急功近利必是不达;彰显智慧必 生大伪;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等。而他提出能防这一巨 变时代到来的措施就是回归到“小国寡民”的无争无 利无欲无我的自给自足的小农世界,既使有任何生存 以外的东西而没存留之地。然而时代的大潮和不断翻 长的欲望远不是用老子的智慧所能解决的。老子是冷 峻而超脱的,他只是做了无谓的提醒和训诫。
五、《论语》概况:
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 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 再传弟子 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 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 首句中 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 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 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 《论语》 中已有萌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
2、积极进取、弘扬儒道的要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形象。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
也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大?”——先进篇
4、以形象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语 言精粹寄寓了隽永的人生道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七、孔子成人及德行的进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二十长于意志,三十长于机智,四十 长于判断。——富兰克林
八、论语的文学价值:
1、向苦而生的悲剧精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钱志熙《赋体起源考——关于“升高能赋”、 “瞍赋”的具体所指》原载《北京大学》2006·3 人大复
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6·11)
六、口传文化与《论语》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谡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既然‘文章’是‘闻’的,而不是看的;可以推知 子贡所说的文章不一定书写的文本、书本,而是脱口 而出的话语。(叶舒宪)”口传文化的主要教育方式, “口授与记诵当然是最基本的。”(《“学而时习之” 新解——〈论语〉口传语境的知识考古学发掘》见 《文艺争鸣》2006·2)当时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生的 情景对话、问难,是师生之间的彼此互动。其教学的 思维方式类比联想,在《论语》中就是闻一知十和举 一反三,它意味着口头传统中的知识贮备不是唾手可 得可得的,需要有演唱过程所提供的连续暗示。这种 方式可以迄今仍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
六、口传文化与《论语》
人类文化的演进大抵经过口传文化、书写 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化和影像文化几个阶 段。文化的演进与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传媒方 式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它 特定的发展阶段和传播特点。比起其它文化传 播方式,口传文化应该算是最为古老的了。我 们讲到《论语》只说它分为二十篇,每篇开头 以篇首之二三字为题目,而我们一般又把《论 语》作为语录体的哲理散文或诸子散文来讲, 实际上在当时还没有所谓后世的散文。
世面 孔子关于口传文化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 说‘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言之 无文,行而不远’。这两句话看来好象是矛盾 的,一说辞只要能表达思想就行了,一说言必 须有文。其实是相辅相成,孔子说话,是最重 场合和对象。前一句是针对繁饰文辞而说,与 老子所说的美言不信意思相近。后一句,则是 针对不讲究修辞的人而言。孔子对无论什么事 情,为人也好,语言也好,都讲究文质彬彬。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我们发现还有重要 内涵,一直没有得到注意。也就是文章大兴之 前,语言是最重要的传播手段,所以人们很重 视言语的表达。”
3、对想象性生活的追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
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
的只 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 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 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 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 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不同 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 然还有一定距离。而《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 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 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 接影响了先 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 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 学色彩在于表现 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 永的语言。
三、孔子的悲剧精神
孔子以其生平的苦难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性,而人性 的光辉正在于超越苦难。那就是向苦而寻求乐。用乐 去冲淡、化解悲苦的人生,并在人生的行程中寻觅诗 意的瞬间和达观的生命体验。“悲剧性,一个很重要 的特点就是对抗苦难的精神,这是它的一个核心。在 对抗苦难的过程中展示了主体的崇高素质,展现出美 好的东西。……酒神精神是悲剧最深厚的原动力,它 代表的就是对抗苦难、抵抗苦难的精神。……酒神是 西方艺术中要命的东西。我说的悲剧就是这种,明知 道人生的苦难,也要去对抗,在对抗苦难的过程中显 示生命的光辉。这可能就是悲剧精神的最深厚和最经 典的含义。”(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P134)
是。”
——公冶长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述 而不作)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 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 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
也。”
——宪问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公。’”(《述而》)
6、语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