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中医专业《中医妇科学》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中医专业《中医妇科学》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T04:22:22.01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月总第379期作者:普小玲
[导读] 中医妇科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学科,是中医专业学生主干课程中的必修重点科目。
云南省文山州卫生学校663000
摘要: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中等职业学校中医专业学生相对基础薄弱,如要胜任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妇科日常诊疗工作,需要加强中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尤其是提高中西医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教研组通过对学生中医妇科实习情况调查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实训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实训教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中医专业
中医妇科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学科,是中医专业学生主干课程中的必修重点科目。
针对如何培养出满足基层医疗机构日常中医妇科诊疗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这一问题,教研组教师积极进行了教学研讨,通过对学生中医妇科实习情况调查分析、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妇科所需技能的调查汇总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实训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现总结如下:
一、中等职业学校中医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中西医理论知识点割裂,无法融会贯通。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来研究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女性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的规律及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临床学科,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在中西医妇科知识点中各有异同,教师如果教学时把中西医知识单独分开讲授,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就很难把中西医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而在教材编排上,中医妇科各论之后附论中才有西医妇产科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点上没有融合中医妇科相关知识点,内容上没有形成有机结合。
而既往教学安排中,多安排中医及西医两位教师分前后讲授及实训带教,或同一教师按照中医西医两部分分开讲授,实训带教则完全西医化,不提中医相关内容。
这样使中医妇科与西医妇产科在内容上割裂开来,两种知识很难形成关联呼应。
而由于西医妇科学在循证理解方面的便捷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医妇科时完全思想西化,无法运用阴阳、脏腑等中医理论思想来辨识妇科疾病,在辨证分析上更是存在困难,突出不了中医妇科在慢性病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更不利于学生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辨证思维体系。
2.实训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卫生机构诊疗需要。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中医专业毕业生多从事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相关中医妇科诊疗工作,而这些基层卫生机构所开设的诊疗服务项目有限,并且中医从业人员不具备单独进行助产、接生、手术等西医妇产科操作资质。
故实训教学如果照课本生搬硬套,则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操作需要,使学生实习及今后从业中出现常用操作没吃透,一接触临床实践就出现畏难心理。
并且由于基层卫生机构分科不详细,从事基层诊疗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相关中医特色治疗,例如针灸、推拿、拔罐、通乳等中医操作,而在既往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相关实训并未开展。
3.见习、实习中教学效果反馈不到位。
既往在学生见习、毕业实习中只注重了中西医内外科教学效果反馈,而忽略了中医妇科学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教学效果反馈意见的收集,不能及时根据临床带教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学校教学未与临床教学有机互动,学校教学实训相对滞后,同时忽略了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不能适应临床见习实习教学需求。
二、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实训教学改革与实施
1.明确中西医妇科学各自优势,找准中西医妇科学实训教学结合点。
西医妇科学与中医妇科学都具有各自特有的理论体系,两个体系各具优势。
中医妇科学的侧重点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运用整体观念来考虑疾病,着眼点更广,结合五脏一体、天人合一、三因制宜及辨证论治的综合考虑,使施治更个体化、灵活化,能够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但是中医妇科传统方法针对妇产科中危急重证患者的处理缺乏时效性,不能满足临床急救需求。
同时中医妇科传统诊法缺乏循证依据,不利于快速直观把握病情。
西医妇产科多采取手术治疗或是化学药物治疗,同时注重循证检查,诊察准确性、时效性优于中医妇科传统诊法。
故在进行中医妇科学实训教学时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式,促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进一步结合。
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找出中西医妇科学的结合点,针对结合点展开中西医妇科学相关讲述,分析比较,突出特点,达到中西医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机联系。
例如月经周期的调节,可以从中西医妇科两种观点融合讲解,中医妇科着重不同时期肾中阴阳消长、气血盈亏变化呈现的规律性,而西医妇科着重卵巢、生殖器官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的生理作用,两者观点是存在关联的,在后续妇科治疗方面也需要综合考虑。
故在进行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实训讲解时,就需要带教老师融合中西医妇科知识讲解。
另外在实训讲解中要拓展中西医妇科诊疗方面优势内容,使教学更加贴合临床。
例如在妇科检查实训讲解方面的融合中医妇科学带下病与西医妇科学阴道炎相关内容,强调检查意义,突出西药局部纳药治疗实证的优势与中药整体调治治疗虚证的优势。
2.进行教学效果调查汇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进行中医妇科学实训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研组教师整理收集临床实习医院中医妇科实践能力状况、从业能力满意度调查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临床要求,有效提高了学生中医妇科学实践能力。
首先,根据临床带教老师反馈意见,在原有实训教学上增加中西医结合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实训内容及考核,使学生能够融汇中西医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后再进入各论疾病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临床诊疗思维。
其次,紧抓临床常用中西医妇科实训操作教学,继续加强原有妇科检查、产前检查、骨盆测量中西医结合实训教学与考核,并根据临床需求新增会阴冲洗及消毒、阴道冲洗及上药、阴式手术及下腹部妇产科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三个西医实训操作及拔罐、艾灸、穴位贴敷、毫针刺法、手法通乳催乳五个中医实训操作,补齐中医专业学生中医妇科操作方面的短板,有效提高学生的中西医妇科相关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临床诊疗需
求。
同时调整授课时间,于中医妇科教学中合理插入西医妇科相关内容教学,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科学合理。
在带下病之中加入西医学阴道炎相关内容及开展妇科检查、会阴冲洗及消毒、阴道冲洗及上药实训教学;在妊娠病之中开展产前检查、骨盆测量实训教学;在妇科杂病之中开展阴式手术及下腹部妇产科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实训教学。
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将中西医妇科知识有效衔接,避免中西医理论实践知识割裂;同时提升带教老师中西医结合教学水平,培养优秀的中医妇科教学队伍。
3.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水平,实施多元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实训带教,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根据中西医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组成中医妇科教师、西医妇科教师、解剖学教师、针灸理疗教师跨学科合作教学团队,各自发挥专长负责中医妇科学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同时坚持集体备课,各专业老师针对每个疾病提出专业性教学意见,共同研究适合的教学法,大胆提出教学设想,在实践教学中小心验证,综合讨论分析,对本专业不擅长的方面虚心求教,中西医互补知识不足,扩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在实训教学中拓宽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把握中医妇科特点,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渗透,提高实训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利用案例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训内容培养临床思维,利用角色扮演提高实训教学的参与感与趣味性,利用项目小组提高团队学习效率和协作性。
另外,整合实训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解剖、病理标本,利用各种妇产科检查设备与手术器械及仿真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实训教学资源开展实训及考核,将学生分组进行反复练习,提高了学生的中医妇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水平,在后续临床实习中反馈良好,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对中医妇科进行中西医结合实训教学综合改革,能优化课程结构,使中西医妇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机联系,教学体系更加科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需求结合,极大地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形成优秀的中西医妇科教师队伍,进而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应用中西医技能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妇科临床医疗实际问题的实用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徐云霞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
[2]逯克娜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