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1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世界与国家》检测试题.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检
测试题
初一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检测试题
北师大版初一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检测试题
选择题
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在夏商西周的等级制度中,处于贵族阶层最低等级的是( )
A.国王
B.诸侯
C.卿大夫
D.士
下列阶层中,属于夏商西周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
①天子②诸侯③卿大夫④士⑤平民⑥奴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西周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的原因是( )
A.实行奴隶制
B.实行世袭制
C.实行分封制
D.实行禅让制?
夏商西周主要的劳动者是( )
A.士
B.平民
C.奴隶
D.奴隶主
《墨子》一书中写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这说明( )
①社会等级界限森严②天子、将军和大夫等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处境十分悲惨④奴隶成为祭祀的供品和贵族殉葬品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在夏商西周时期,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
奴隶的主要来源是( )
A.战俘和罪徒
B.平民
C.没落的贵族
D.士
下列不属于西周时期特权贵族阶层的是( )
A.诸侯
B.卿大夫
C.士
D.平民
夏商西周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划分是按照( )
A.血缘关系
B.战功的大小
C.拥有奴隶的多少
D.文化程度
对西周时分封制作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封者有义务服从周王的统治,治理诸侯国
B.密切了西周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了对全国的统治
C.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D.形成了众邦林立、脱离中央统治的局面,阻碍了社会发展
史书《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表明在夏商西周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 )
A.祭祀与发展农业
B.农业与打仗
C.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
D.祭祀与打仗
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奴隶主政权
B.巩固原来商朝的地区
C.分割诸侯的兵力
D.保证国家的兵源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维护等级制度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军队
B.刑法
C.迁都
D.礼仪教化
下面不属于周朝制度的是( )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夏商西周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 )
①军队②刑法③授民疆土④礼仪教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夏商西周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阶级是( )
A.士
B.平民
C.奴隶
D.奴隶主
填空题
周初共分封_________国,其中同姓诸侯有_________国,占据了富庶地区、战略重地和交通要冲。
西周实行依据________________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宗法制,并以此为原则进行_________。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_______和_______授予诸侯,称为____________ ,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夏商西周社会以________________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西周时,周王以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享有特权的贵族。
初一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检测
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检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检测试题
1.(2016 山东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2016 山东青岛)《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3.(2014 四川泸州)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4.(2016 山东菏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5.(2016 四川南充)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
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6.(2014 湖南株洲)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7.(2014 广东珠海)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8.(2016 四川成都)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9.(2014 湖北宜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10.(2016 四川宜宾)《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
可见商君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2014 贵州毕节)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12.(2015 厦门)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13.(2016 四川内江)2.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
14.(2014 甘肃兰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
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5.(2014 山东临沂)(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
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初一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检测试题答案
1.D
2.D
3.A
4.D
5.B
6.B
7.A
8.A
9.D 10.C 11.A 12.A 13.C
14.(1)秦国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
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
(言之有理即可)
(2)统一度量衡;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
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看了初一上册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检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