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如何用电影做城市营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城】如何用电影做城市营销?
声明:思想成果,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的公号,关注的核心话题,就是政府公关。
而城市形象的营销,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说到底,就是要让你对一座城市,迅速留下印象、产生好感,最好还要能去到那里,旅游和消费。
而让你记住一座城市的,电影是其中一种特别的手段。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年周年。
想起6年前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当时,唐山市政府投资6000万元,与冯小刚导演合作拍摄《唐山大地震》,勾起了当代人对那段惨痛灾难的回忆,也让全世界认识了这座城市。
这也是城市营销的新模式。
电影已经成为城市营销越来越重要、也越常见的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让我们记住了一座城市的电影。
粗略统计,主要有3种模式:
1取景
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强调视觉享受了,一部卖座的电影,往往能把这部电影的取景地带火。
登封:《少林寺》(1982)这部中国武打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让大家认识了少林寺所在地登封这座城市。
台北恒春:《海角七号》(2008)虽然剧情是在讲一段跨国恋,但在恒春沙滩上举办的大型演唱会,灿烂的阳光、金黄的沙滩、湛蓝的海水和着微风,看完《海角七号》,立马对恒春无限向往。
比利时布鲁日:《杀手没有假期》(2008)电影中随处可见教堂、哥特风格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运河、广场等景点,就是这座城市的地标。
可以说本片向世界观众为布鲁日做了一次旅游广告。
海南三亚:《非诚勿扰2》(2010)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啦,取景地海南三亚鸟巢度假村,隐藏于丛林之中,背山面海,绿树环绕,云雾袅袅,眺海水连天,简直是人间天堂啊。
泰国曼谷、清迈:《泰囧》(2012)简直是电影旅游形象推广的标杆。
12.6亿的票房,使得曼谷、清迈等泰国城市,成为国人出境游新宠。
以至于泰国总理英拉在总理府亲自接见了徐峥和《泰囧》摄制组工作人员,还表示欢迎更多的中国导演在泰国取景拍片。
2文化融入
相比较到某地取景,电影中融入这个地方特有的文化,让电影本
身变得独特,电影和城市文化的交融,让两者变得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成都:《成都我爱你》(2009)这部以成都为主题的电影,是中国第一部城市营销电影。
影片通过三个故事,分别从亲情、爱情、友情入手,讲述成都这个城市的韵味和风情。
里约热内卢:《里约大冒险》(2011)以里约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并不少,但大多展现里约的暴力、贫困、犯罪。
这部电影,在故事情
节的推进中,恰当地融入了里约特有的桑巴风情。
重庆:《火锅英雄》(2016)重庆人讲江湖义气,有冒险精神,却随遇而安,独有的洞子火锅和重庆方言,使影片增加了别样的地域风味。
3历史嵌入:社会历史变迁的发生地
这类电影比较特殊,城市是作为某段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发生地,是被用来表现一个宏大主题的载体。
香港:《甜蜜蜜》(1996)、《老港正传》(2007)《甜蜜蜜》上映,选择香港回归前夕。
讲述了20世纪末期香港新移民的艰辛岁月,并以邓丽君的歌曲《甜蜜蜜》贯穿始终,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了香港回归前十年的历史变迁,成功抓住两岸三地中国人的共通情感。
《老港正传》,讲述香港电影放映员老左从1967年到2007年间的爱国梦想和他一家的酸甜苦辣以及悲欢离合,反映香港回归后十年的变化。
重庆奉节:《三峡好人》(2006)电影主体是从山西到重庆奉节的寻人故事,所要讲的是三峡地区移民搬迁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电影几乎是一种纪录片的视角,透过主角的眼睛,描绘了三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
北京:《老炮儿》(2015)透过这群大混混和小混混之间的矛盾,讲述了老北京的时代变迁和发展,依稀看到整个时代变化的缩影。
这三类中:
1.取景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种,因独特的风景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2.文化融入是体现一个电影内容独特的重要方式;
3.历史嵌入,意味着这是一部反映历史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的电影,城市往往是作为一个表现深刻主题的样本,也能让观众对这座城市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三种模式,无论是对城市文化形象的营销还是实现难度上,都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
取景最直接粗暴,加上“西溪,且留下”这样煽动性的台词,政府是最愿意买单的城市营销方式;
文化融入,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剧本的设计、情节的推进,需要与城市文化有一个巧妙的结合融入。
离开了重庆这个发生地,《火锅英雄》就没法演了。
历史嵌入,可遇不可求。
如果有,巧妙地抓住,把城市嵌入到深刻主题的表现中。
在了解那段历史和社会转变的同时,对这座城市也
会有一个深刻而不一样的认识。
那么,一座城市如何借助电影做营销?
关键要看,这座城市的营销痛点和需求。
1.电影取景
更合适那些亟需打响城市知名度,或者再一次“华丽亮相”的城市。
比如广西三江借助成龙新片《绝地逃亡》的宣传,打的就是“取景地”的牌。
比如《非常勿扰》之于三亚。
三亚虽然已比较知名,但“寻找电影取景地”成为一种时尚,知名城市依然有借助电影再度营销的机会。
2.文化融入
更适合那些有独特地域文化,或者亟需做城市形象转型的城市。
文化的独特性,让城市和电影都具有很强的识别度。
比如重庆,上海;
而那些本身就让大众有刻板成见的城市,比如东莞,既然大家认定“东莞就是性都”这样的逻辑,那就很难用美景去打动观众、改变他们的想法了。
这个时候,好的电影营销,就不能再说“东莞有多美”,而是用故事来展现东莞人所一直持有、为大众所忽视的某种正向的精神特质。
潜台词就是,“哦,原来东莞还有这么一面。
”
3.历史嵌入
难度最大。
更适合那些在某段历史或社会转折期有一定历史地位。
实际上,很多城市都具有这样的特质,关键是发掘,以及好的剧本和主题表现。
提到最多的,比如香港。
再比如,《钢的琴》,电影的大背景是90年代工业转型和下岗潮。
类似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转折,都适宜用小人物故事,表现大的主题,同时展现城市的独特形象和精神特质。
END
深度且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