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现——结合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重现——结合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
摘要:化学史是我们的知识宝库,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结合化学史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史教学情境创设
“科学可给人以知识,科学史可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是我们的知识宝库,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尝试着将化学史的人文内容。

有选择地、适时地引人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收到了一定效果。

1、结合化学史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化学家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史中丰富的实验情境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原电池”这节课时。

教师可先介绍电化学发展简史,电化学起源于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解剖刀能使蛙腿肌肉抽搐的“动物电”现象。

随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973发表论文,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只有青蛙腿跟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才会抽搐,联想到肌肉、神经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伏打又产生疑问:生理盐水与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用会不会产生电流呢?最终在1800年发明了能够产生稳定电流的“伏打电堆”——铜锌原电池。

师生一起“重现”铜锌原电池实验,分析现象,最终寻找、总结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两种活性不同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才有电流产生。

在整个环节中,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方法。

2、结合化学史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化学史来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学习“物质的量”时。

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条件下,如何得出一吨米中大致有多少粒米?”学生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称出一定质量米、数出其中米的个数、进行换算”或“数出一定数目的米、称量它们的、进行换算”。

在此基础上提出——“怎样求出1千克碳中有多少碳原子?”此时学生已能完全理会一定数目的微粒集合在理解宏观与微观世界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疑问:“用什么样的微粒集体作为标准来联系宏观与微观世界最为适合,他的具体数目是多少?”教师趁机介绍一段化学史。

在1971年10月,有41个国家参加的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新增加一个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它就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这时,学生对新事物兴趣高涨。

教师马上指导学生理解其单位和计算公式。

学生很快又产生问题——那么如何知道公式中的阿伏伽德罗常数呢?教师接着介绍:意大利科学家在1811年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发现了阿伏伽德罗常数,即,1mol的任何物质的分子数都为6.023×l0~23个分子。

最后,教师介绍由质量求物质的量的公式,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如何求1千克碳中有多少碳原子?在问题教学的情境,学生积极思考,学会了新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化学史创设故事教学情境
化学家们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从科学家身上领略到大师风范,领悟到科学研究的精神,了解到他们的研究风格和品质,这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门捷列夫认真分析当时发现的63种元素,拨开化学元素杂乱无章的迷雾,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奠定了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可见,追求真理对科学研究多么重要;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合成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让我们不得不敬佩;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则不人云亦云,他尊重权威,却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使其彻底推翻了一百多年来禁锢着化学发展的燃素说,迎来定量化学的春天,可见,严谨而务实地追求科学真谛的精神风范对科学的发展多么重要:维兰德经受了一个又一个艰辛,20年后他得出现在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胆汁酸结构式,可见科学道路的曲折;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和其协作者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于1981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核糖核酸,体现了合作的力量;“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读侯德榜、居里夫人、玻尔、杨振宁等让我们知道许多科学家都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了解诺贝尔的炸药,侯德榜的纯碱,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和肥料工业让我们知道了化学是如何推动了社会发展等等。

这些故事都是人文教育的好素材。

4、结合化学史创设讨论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反思法等)去构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其中自学讨论就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多利用化学史料中提供的丰富素材创设讨论情境。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如在学习“正确使用药物”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备受人推崇和风靡世界的第一种合成药物——阿司匹林的功能作用及结构,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阿司匹林的发展史,并相互讨论:(1)化学家拉热尔和赫尔曼如何合成它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得的?(2)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想吗?(3)你认为还有其他的合成方法吗?是怎样的呢?(4)阿司匹林还会有什么前景?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能使问题探究的更深入,并且拓宽思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化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还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卢华林,卢金娥,让化学史在课堂生动再现[J],湖南教育,2009,8-59.
[2]张界文,利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J],湖南教育,2009,4-53.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化学教师用书(必修一)[M],第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