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古诗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雁门太守行》这首古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 790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2、写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
一般认为,李贺生活的时代藩
镇叛乱此起彼伏,战争频繁。
诗人以雁门太守为象征,歌颂了守边将
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四、朗读指导
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诗歌解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这句诗描绘了敌军兵临城下,黑压压的一片,仿佛要把城墙压垮的
紧张危急的场面。
“黑云”象征敌军,“压城”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来势凶猛。
(2)“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在敌军压境的紧张气氛中,守城将士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
闪闪,就像鱼鳞一样。
这一景象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守军
严阵以待、士气高昂的状态。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角声满天秋色里”从哪些角度描写战争?
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号角声在整个秋天的战场上回荡。
(2)“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此句描绘了在傍晚时分,塞外的土地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的景象,烘托出战争的悲壮和惨烈。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半卷红旗”有何作用?
“半卷红旗”一方面写出了军队行军的隐秘和迅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战事的紧张。
(2)“霜重鼓寒声不起”表现了什么?
这一句表现了天气的寒冷和战争环境的艰苦,以及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奋勇作战的精神。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在诗中有何象征意义?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他在台上置千金,招揽天下贤士。
这里象征着君王对将士的重视和恩遇。
(2)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决心?
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甘愿提着宝剑,战死沙场的决心,体现了他们的忠君爱国和英勇无畏。
六、艺术特色
1、巧用色彩
诗中用“黑”“金”“紫”“红”等色彩,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悲壮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善用修辞
(1)比喻:“黑云压城城欲摧”,将敌军比作黑云,形象地写出了
敌军的强大和来势汹汹。
(2)夸张:“角声满天秋色里”,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战争的
激烈和声响之大。
3、烘托渲染
通过对战场环境和氛围的描写,如“塞上燕脂凝夜紫”“霜重鼓寒声不起”,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
七、主旨探究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
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
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八、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将《雁门太守行》与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如王昌龄的《出塞》,
分析它们在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写作练习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出诗中的战争场景。
九、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感受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品味更多优秀的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阅读李贺的其他诗作,如《李凭箜篌引》,并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