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言艺术化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文语言艺术化浅谈
摘要:公文写作要求严谨,公文语言给人留下了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但一篇富有感染力的公文应是规X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在遵循公文语言风格传统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文学语言的艺术化方法,注重公文语言的艺术化运用,增强其艺术美感,能更好地发挥公文的作用。
关键词:公文写作;文体语言;艺术化;方法论;个人素养
公文语言讲究庄重朴质、谨严准确、简练明白、自然得体,但公文绝不是依葫芦画瓢,简单的照抄照搬,它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文学语言,增加其生动性,使其富有文采。
一、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风格异同
(一)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差异性特点
公文是公务机关行使职责而形成的具有规X体式的文书[1],他总是为了实现特定工作,或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而制作发布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权威性、规X性和效用性。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实用语言,讲究实事求是,不得随意表露个人风格,要求用最准确的语言、最精炼的文字来表达发文机关的意图,有效地处理实际公务。
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表现,是个体生命的表现,可以对所写的人与事进行艺术上的虚构、改造和加工,以反映生活本质。
文学语言是为特定审美目的服务的并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语言形态。
文学语言精粹、优美、生动,具有多维性,富于高度的文化内蕴。
(二)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共性特点
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是两个相关的个体,公文和文学作品两者都是文书,是用来记录和传递思想和信息的载体。
无论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其主体和灵魂都是思想内容,任何修辞形式和写作技巧,都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
一旦失去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那徒然存在的形式和技巧无论多么的新奇和美妙,都会统统变得毫无价值。
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写作素材和题材都来源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从其功用上看,它们都是为了向读者表达写作目的和思想意图。
公文写作向有关单位和部门传达一切与公务有关的信息,文学创作也在对读者传达文学创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现象,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优秀文学家同时也是公文作者,如韩愈、诸葛亮、贾谊、李斯等等,他们的公文作品企图不受文学思维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他们撰写的公文有其文学思维的渗透,当然也就存在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
二、公文语言艺术化方法
(一)准确把握公文语境
语境,指口语和书面语存在的环境。
写作对象、写作主体、写作方式、文化背景等都是重要的语境因素,它们是非语言语境,对文本能否实现写作目的具有关键作用,语境对公文写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公文的语境,包含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时代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同时,公文的作者、地点、环境、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也影响着公文语境。
因而在公文写作时,应充分考虑公文语境的各种因素,才能写作出适合公文语境特征的公文,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对身处人生第二次“低潮”的来说,无疑提供了复出的机遇,他两次给写信,要求出来工作。
第一封信写于1971年11月8日,信内一方面表示拥护中央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决定,另一方面表示希望出来工作。
但收到的信后,只做了简单的批示:“印发政治局。
他家务事请汪办一下。
”1972年8月,给写了第二封信。
这封信他除了重申第一封信的内容外,还恳切地表达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以及希望为党工作的拳拳之心。
他在信中写道:“我在犯错误之后,完全脱离工作,脱离社会接触已经五年多快六年了,我总想有个机会,从工作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回到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来。
”的第二封信增加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知道,要看他的表态,其中既包括对于林彪的批判态度,也包括对他自己“错误”的态度。
果然不出所料,半年后就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2]的第一封信虽然正确分析了政治形势,抓住了难得的时机,起了一定作用,但未达到目的。
在第二封信中,对纷繁复杂的政治形势、能否复出的条件、的心理等文外语境因素有作了更切实、更深刻的分析和预测。
不断深化了对文外语境的认识,这正是第二封信成功的根本原因。
公文写作中把握正确的语境,是一种将公文“艺术化”的过程,它能让公文更加“得体”,更加有魅力。
(二)恰当选用修辞格
鲁迅先生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就不能达意。
”[3]恰当选用修辞,能使文章的语言陡然生辉,焕发出动人的魅力,这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梦寐以
求的艺术境界。
但并不是所有的修辞都适用于公文写作,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以写作的实际思想内容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择表达方式。
恰当地选用增强文章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中,如果要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并使对方与自己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可选用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语词和错落有致、逻辑性强的句式来表明观点和内容,借用排比、层递、回环、反复、反问、设问等来壮大语势,增强说服力和节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二大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连续用了多个排比、层递和回环句,比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把……结合起来,取得了……”[4],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内涵非常丰富,主旨层层推进,气势磅礴,意象万千,成为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经典论述。
恰当地选用增强文章生动趣味性的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中,要增强其趣味性、生动性,可运用象征、明喻、暗喻、比拟、对偶、拟人等辞格。
比如,同志的“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5]的理论,通俗形象贴切地比喻出了我国改革与发展中对人力资源等要素的迫切需求。
又比如,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所作的演说:“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
它们吵吵嚷嚷、模模糊糊的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19世纪革命的秘密。
”[6]语言幽默,比喻形象,使深邃的思想更为生动,在巧妙运用比喻等修辞方式方面堪称典X。
谨慎地选用容易影响表意准确性的修辞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公文语体受其内容和条件的限制,要求语言明确、简要、质朴,容易影响到表意单一性和准确性的修辞,如象征、比拟、比喻、夸X以及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词等,一般不用或少用。
比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在此要求要言不繁、惜字如金,就不得随意使用修辞格,更不能用影响表意准确性的修辞手法。
(三)熟练运用公文写作常规语言技巧
准确地选用词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词语是写文章的利器。
要写出一篇文理通顺、语句流畅的公文,一定要下功夫锤炼文字,从标题到内容,逐字逐句进行斟酌、推敲。
必须坚持“确切、明白、生动”的标准,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使所写公文达到现行效用的目的。
选用同义词语或短语时,要依据行文的目的、上下
文和语境而定,为达到公文的应有目的,还要对文词进行多次加工润色,获取最佳表达效果。
严谨缜密的章法。
一篇公文只有深刻的主题和丰富详实的材料还不是优秀的公文,还要有一个周严缜密的结构形式,才能使表达的内容鲜明突出,这就是章法。
要根据公文思想内容的表现需要,在篇章结构上细心构思、精心布局,合理安排句子结构和段落层次。
段落与段落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上下文之间的过渡和转折要自然紧凑,开头与结尾要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准确把握公文格式。
公文格式是公文的“包装”,虽然格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外壳,但它正规、大方、简约,具有一般的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纸面上的“美观”。
如根据《格式》的要求,发文字号中机关代字要简短明了,年号统一用阿拉伯数字并加中括号,序号用统一的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或001),不加“第”字;红色反线,一般标印在发文字号之下4mm处,其长度与版心等宽。
[7]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看起来庄严,而且缓解了字面材料所带来的“呆板”,这样的处理很“艺术”。
撰写公文,必须自觉服从其规X格式,才能保障公文的正常效用,保证其严肃性。
协调优美的语言音韵。
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除了在内容上力求准确之外,还应考虑音律上的和谐与优美,特别的讲话稿之类的公文,要借助语言本身的声调及节奏,通过语气的连贯、音韵的协调、结构的匀称、句式的整齐,构成声音形象、增强语言的声律美、增强公文的可读性。
适当使用“套话”也能增强公文的音韵美,套话是公文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在词语、句式、内容上都很相近甚至一致的语体,一般是先锋的词、时髦的词、响亮的词、上口的词、精致的词,适当使用可使公文准确流畅,朗朗上口。
[8]公文写作中还要善于运用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使语句和意思表达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三、提高公文语言艺术化水平需要提高个人素养
(一)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精髓,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条件。
具体到公文写作中,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确保公文事实的准确,因为这是做到公文准确性的前提。
这与文学作品的写作是有区别的,文学作品为了反映生活本质,可以对所写的人与事进行艺术上的改造和加工,甚至可以虚构。
而公文反映的是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它涉及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必须绝对准确,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允许失真,尤其是一些向上级汇报的材料,如果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其结果必然会影响上级对某事项的决策,以致出现严重后果。
(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积尽是丰,积累是丰富自已语言的主要途径。
要认真研读中央、省等机关的公文,从中分析语言表达的艺术和方法。
要多学习领导同志的讲话,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和政治修养。
要向生活学习,积累一些通俗明快、朴实有力的生活语言。
同时,对于公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分析,从语句、词字中找到可取之处,用来指导自己的公文写作。
提高公文语言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多写,写作中对文字进行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精益求精。
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文内容更加丰畜、逻辑更加严密、层次更加清晰、公文的章法更加严谨,语言优美,质朴流杨。
(三)深厚的公文写作知识
公文写作有其内在的规律,在公文写作中提高其语言的艺术化水平,只能在遵守公文这种特殊文体要求的基础上进行。
提高公文写作主体的公文知识素养,必须深入地学习公文的性质特征、公文的功能和效力、公文的类别与文种、公文的文体风格、公文的体例和格式、公文的语法、公文的思想内涵、撰写公文的规则和技巧、材料收集与调查研究、公文立卷归档等系统的公文知识,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宽的知识面,才能深入而浅出,在公文写作的规X中作艺术化的自由之行,才能在遵守公文写作相关要求的同时,巧妙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和表达意境。
总之,公文语言的艺术化是一个增强公文文采,增强公文可读性、生动性,更好发挥公文作用,凸显公文美感的过程,但公文语言的艺术化必须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必须符合公文的体式和内容,要与公文整体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做到规X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
注释:
[1]田野.公文写作规律研究与实践指导.XX人民,2009.3.
[2]李凯源.两信抓机遇.应用写作,2001(11).62.
[3]顾琴轩.广告语言的创作与语言修辞的运用.XX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4.
[4]新华网特别专题. 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news.xinhuanet.
/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htm,2007-10-24.
[5]王永宽.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01.3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1995.774.
[7]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2000.5-7.
[8]县域经济论坛.一位机关秘书的套话情结..
/thread-32664-1-1.html,2006-11-4.
参考文献:
[1]田野.公文写作规律研究与实践指导.XX人民,2009.
[2]X浩.新编办公室文秘写作大全.光明日报,2000.
[3]胡明阳.语言学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00.
[4]X勰.文心雕龙.XX古籍,1978.
[5]吕子静.浅谈公文语言的特点与要求.XX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6]温秀婷.公文写作探讨之我见.科技信息,2009(15).
[7]赵永生.当代公文的美质.XX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