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摸底测试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摸底测试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īn)疙.瘩(gē)硕.果(shuò)诧.异(chà)
B.卓.越(zhuó)咳嗽
..(ké sou)嗥.鸣(háo)狂澜.(lán)
C.喧.闹(xuān)晌.午(xiǎng)烦躁.(zào)哀悼.(dào)
D.塌.败(tā)震悚.(sǒng)愧怍.(zuò)憎.恶(zèng)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A.蝉烘托遮敝匿笑翻来覆去
B.蒂吝啬诀别狼狈不求甚解
C.窜感概祷告奥秘煞有戒事
D.捡憔悴诅咒净谧花支招展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
B.他翻来覆去
....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儿了。
C.没人陪奶奶的时候,她就喜欢边做事边絮絮叨叨
....。
D.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
....,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B.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
C.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布,将助推南分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上。
D.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5、下面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D.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6、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鲜红的“优”。
在爱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
A.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
B.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
C.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D.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7、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很多古诗词中都提到了“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借“风”,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了出来;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风”,写尽了笛声的悠扬,勾起了游子无尽的乡思。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仙则名.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
..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案牍
..之劳形案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
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
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
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
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
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
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
如果把生
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
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
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
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
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
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⑧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
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作者:胡宇齐。
有删改)1.在有关“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取得了哪些成果?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
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手指不小心划了一道伤口,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伤口也会自动愈合。
这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在起作用,它能加速凝血,让伤口无药而
愈。
2、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
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
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
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
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
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
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
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
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
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
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
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
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
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
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
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
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
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
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
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四、写作题(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1)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传道授业的老师、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看门人和小商小贩。
他们没有特殊的身份、显赫的地位、伟大的事业,他们平凡普通。
看似微不足道,如一粒尘埃,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世间的真善美,体会到一种不平凡的感情和力量。
请以“______并不平凡”为题,写一篇作文。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请以“发现身边的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B
B
D
D
D
D
马上相逢无纸笔杨花榆荚无才思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
1.(1)出名,有名。
(2)这。
(3)博学的人。
(4)官府文书。
2.(1)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三
【答案】
1.①发现了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在成年生物体中也具有活性。
②研制出一种微型植入器,让它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意思对即可)
2.打比方、作比较。
把生病的人体比作感染病毒的电脑,把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比作磁盘格式化,把这种特殊基因比作杀毒软件,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基因作用更强大,能在成年生物体中增强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
(意思对即可。
)
3.逻辑顺序。
第⑤段指出研究成果,第⑥段介绍工作原理和过程,第⑦段展望应用前景。
(意思对即可。
)
4.可以。
示例:放在第①段中合适,因为这个例子说明的是人体本身具有自愈能力,与第①段开头提到的依靠遗传而获得的自愈能力是一致的。
(意思对即可)
“不可以”示例:因为本文主要说明的是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病变的器官自愈的问题,而这则材料所讲的是人体自身靠遗传就具有的自愈能力。
(意思对即可)
【答案】
1.(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
(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
(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头、腌制的萝卜干。
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2.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
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3.(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
(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
(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4.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
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
“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