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慢品真滋味 涵泳方觉意味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慢品真滋味涵泳方觉意味长
作者:朱晓燕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4年第4期
朱晓燕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往往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形象或者是言语能让读者有特别的体悟,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作者往往在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只有真切的把握
了作品的言外之意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精髓。
对此,朱熹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凡事物须
要说得有滋味,方见有功。
而今随文解义,谁人不解?须要见古人好处。
如昔人赋梅云:‘疏
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十四个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
容得好,是如何?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言外之意始得。
须是看得那物事有精神,方好。
若
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跳踯叫唤,自然不知手之舞,足之蹈。
这个有两重:晓得文义
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
若只是晓得外面一重,不识得他好底意思,此是一件大病。
”
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
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
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
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
生指点一下。
”虽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然而在现实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却出现了偏颇:或者是“有的教
师只注重对内容的整体把握而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有的教师只注重旁征博引而忽略了对
文本的深入剖析”,或者是进行语言赏析的时候“所谓的语言赏析不是基于对文章词句的理解
和感悟,而是用一些修辞学的术语做技术性的格式化解释”。
这样的伪鉴赏不仅伤害了学生的
鉴赏水平,更是使学生逐渐对语言文字产生隔膜,变得麻木。
因此笔者以为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涵泳应该被重新提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不仅要在学生不懂的地方反复诵读,体
会玩味,更要在学生看似明白,其实并没能真正体会的地方细读慢品。
涵者,沉浸也,泳者,
游于水也,只有真正进入文本,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方能洞彻光明。
涵泳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唤醒,用反复的诵读、玩味来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体悟,领悟作品的丰
富内涵,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传统的经典名篇历来被人所称道,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但人们在谈论它的时候把更多关注度的目光投注到“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这两个小故事,蔺相如在前者的机智和果敢以及后者的宽容与大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的确,无论从故事
的曲折性和人物个性的鲜明性上“渑池之会”似乎都没能超过另外两个故事,因而一般人似乎
更津津乐道于前两者,而忽视这短短的两三百字的文字,更何况“渑池之会”语言通俗浅白,
乍看之下似乎谁都能读懂,因而也比较容易使人忽视它。
然而这个故事文字虽简,用意却颇丰。
如果教师在教读时能涵泳于此,引导学生在这看似浅显,实际却大有深意的地方细读慢品,还
原文本丰富的内涵的话,将会有莫大的收益。
下面笔者试着对此进行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言简义丰,用意更在言语外
“渑池之会”是在秦国战事节节胜利的大背景下,秦国主动提出的一次外交会面。
这是
两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要会晤。
秦国是出于何种居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此次会面的?在廉
颇和赵王看来,秦国提出此次会晤的目的在于“挟赵王以令赵国”,故而赵王欲勿行,而廉颇
亦郑重提出“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皆因秦国在此早有先例:公元前340
年商鞅伐魏,骗取魏主将来会而扣留,结果魏失主将大败;公元前298年,秦国约楚怀王在武
关会盟。
楚王赴约,结果被秦国以重兵扣压,最后囚死于秦。
因此,廉颇赵王有此疑虑亦属正常。
那么秦国的目的是否真是如此?
且看“渑池之会”上酒酣兴畅之时,秦王以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请奏瑟”,邀请赵王鼓瑟,作为宴会之中宾主相娱的节目,赵王不疑有他,自然鼓瑟,未料秦国史官前记曰“某年月,秦王令赵王鼓瑟”。
“请奏瑟”和“令鼓瑟”两字之别,却是谬之千里,“请奏瑟”乃秦
王以软言相求:“请允许我向您赵王献瑟”,这是十分客气地说法,而“令鼓瑟”却是秦王以
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赵王下令,是对赵王公开的折辱。
秦王赵王各为一国之君,本是地位相当,而如今秦王却以鼓瑟的方式达到了“令赵王”的目的,意味着赵王听命于秦王,从而产生
尊秦辱赵的结果。
且赵王一鼓瑟秦国史官立马主动上前记录,不免让人怀疑这是秦国事先设定
的一个圈套,秦王以假言哄骗的方式来达到羞辱赵国的目的。
如果说以上还是一种怀疑的话,
那么之后当故事发展到蔺相如针锋相对,眼看秦王无法收场,秦国群臣齐声要求“以赵十五城
为秦王寿”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次的“渑池之会”完全是秦国自编自导好了,只等
赵王露一下脸就可以完美落幕的闹剧,只不过最后却因为蔺相如的出现而被迫改写了剧本。
虽
然司马迁并没有明言秦国提出“渑池之会”的真正目的,但秦王的司马昭之心却昭然若揭,寥
寥几百字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二.烘云托月,巧选词语显形象
对词语的精准选择以凸显人物形象是本部分内容的又一大特点。
且看:赵王一鼓瑟,史官立马主动上前记录:“秦王令赵王鼓瑟”,一个“令”字写尽
了秦国趾高气扬的姿态。
眼看赵王受欺,赵国国体受辱,在这样的情况下,蔺相如仓促应战却
毫不慌张: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作为古代的弹弦乐器,赵王所鼓之瑟历史极其久远。
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论语》中公西华鼓瑟言志,均使瑟带着一丝高雅之气。
而如今相如所进之缶却是随处可见之物,一方面乃是因为蔺相
如仓促之下就地取材,另一方面相如进缶亦大有深意。
据《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载:
“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李斯曾在《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以此观之,秦
人很喜欢缶这种乐器,常常击着缶,拍着大腿打拍子,呜呜而歌,然而即使如此,而在李斯时代,秦国风俗上已经认为击瓮叩缶俗气了些,上不得台面了,因而在诸侯奏钟磬,大夫奏琴瑟,下层百姓只击缶而歌的情况之下,相如进缶本身就是对秦王还以颜色来讥讽秦人礼不如鲁、乐
不如卫,但击缶而歌又是秦地风俗,相如此举又显得合情合理,应对得仪。
当秦王极不情愿的击了一下缶之后,相如顾招史官记录:“某年月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个“顾”字,既照应了上文“相如前进缶”,也从侧面再一次证明了之前秦国史官主动上前
记录赵王鼓瑟之事乃事先谋定,更是显示了当时赵国的群臣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早已呆若木鸡,茫然不知所措,两相比较,蔺相如镇定自若,力挽狂澜的形象跃然纸上,仅着一字,尽得
风流,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而一个“为”字也颇令人玩味,秦国史官记录是“秦王令赵王”,而蔺相如让赵国史官记录为“秦王为赵王”,一字之差,内涵大不一样。
令者,命令也,是秦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国势对别国的一种欺压,是一种炫耀,赵王被迫无奈之下不得不鼓瑟。
而“为”者,替也,表示的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如:
1.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2.我为韩王送沛公。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4.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5.为长者折枝。
(《齐桓晋文之事》)
因此,这里蔺相如招史官以“为”记之,表明秦王替赵王击缶是一种没有外界压力之下的主动行为,于是秦王的击缶就成了一种死皮赖脸的献媚,相较之下,秦王便成了跳梁小丑。
一个原本早就预谋好的羞辱赵国的计划因蔺相如的针锋相对而使秦国自食其辱。
而在这些词语的烘云托月之下,蔺相如的机智果敢的形象得到鲜明的凸显。
古人有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在中学课堂提倡涵泳,不仅能改善那些不良的阅读教学现象,纠正“伪鉴赏”之风,更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语文、品味语文、欣赏语文的方法,真正让学生通过语言走进文本,体会语言的张力,还原文本丰富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晓燕,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