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鸟意象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词鸟意象探究
人与鸟类自古以来都同享一片蓝天,两者关系密切,是永远的伙伴.诗人鸟抒情,托鸟言志的事例数不胜数。
有思乡的,有哀物的;有咏景的,有怀人的。
总之,鸟类婉转清扬的啼唱,翩翩起舞的清影,最能激活诗人的创作灵感。
于是,鸟意象便产生了。
例如:雁燕子黄鹂乌鸦白鹭杜鹃,对此总结如下:
1雁多为怀乡思亲的原型意象,诗人多以此意象表达思乡羁旅之情。
2燕子意象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或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3黄鹂有轻快、愉悦之意,常以此衬乐景,借此描绘春日的美好。
4中国古典诗词中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显出苍凉之感。
5白鹭栖则神态闲雅,飞则直冲云天,所以自古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
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于是多用于提升诗的意境,渲染色彩。
以白鹭皎洁的身姿在画面中制造一种惊奇之感。
6杜鹃叫声凄厉,诗人因此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一、雁
1“肠断①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归雁》杜甫②
本诗历史背景为安史之乱,作者因动乱背井离乡,辗转各地。
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
“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
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
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乡思缕缕。
2“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孤雁》崔涂①
这是一首以雁意象表达诗人飘泊异乡的羁旅之情的诗。
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
诗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画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咏物抒怀,表现了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3“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韦应物①
本诗作者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而雁则作为此时的思乡意象表达了作者望乡难归的痛苦。
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①
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 “征蓬①出汉塞,归雁②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③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大雁在大漠上翱翔,动静结合,也体现出塞外风光的状美及作者心中波澜地飘零之感。
6“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四面边声③连角④起。
”――《渔家傲·塞下秋来》范仲淹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表现,虽然北雁南飞“无留意”,但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渴望归乡,无心留守边塞。
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也是作者既希望在边塞为国效力,又因长时间驻守边塞而苦闷的纠结心理的延伸。
二、燕
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①百姓家。
”――《乌衣巷》②刘禹锡③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
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7“泥融①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②。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衔泥筑巢花贴,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这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8“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迎燕》葛天民①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
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
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9“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①桃花蘸水开。
”――《春游湖》徐俯②
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
10“无可奈何①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②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转眼时光流逝,透出作者的无尽无奈。
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
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
“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
“
11“几处早莺①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②
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衔泥筑巢花贴,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这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三、黄鹂
1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黄鹂欢鸣却无人理会来衬出武侯祠的寥落,露出作者的淡淡忧伤。
1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杜甫
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
14“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清平乐》黄庭坚①
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滁州西涧》韦应物
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四、乌鸦
16 “枯藤老树昏鸦①,”――《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②
枯藤老树昏鸦,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借乌鸦意象衬出景物的衰败。
17“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张继①
这一句令人压抑;乌啼凄哀,催人泪下;霜华满天,寒气逼人。
“心绪悲凉的诗人看来似乎繁霜满天,颇有凄神寒骨之感。
实乃传达诗人的凄冷心绪。
尤其刺耳的是“乌啼”,本来,它就是凶险、不祥、不利的预兆。
18“中庭①地白②树栖鸦③,”――《十五夜望月》王建④
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五、白鹭
19 “兴尽①晚回舟,误入藕花②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④
鸥鹭们累归藕花深处,却被这群好玩的女子惊起。
由此浮现出一幅“藕花深处”一群少女“争渡”而“惊起一滩鸥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而白鹭意象则烘托和谐美妙的气氛。
20“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②鱼肥”――《渔歌子》张志和③
白鹭神态闲雅,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21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此处杜鹃成为作者抒发豪情的窗口。
22“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2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起句与深切同情。
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如宣城见杜鹃花第一二句,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
古人常借杜鹃赠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起句与深切同情。
注解1:
①.肠断:特别悲伤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注释2①(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僖宗光启四年进士。
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于四川和陕西一带。
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注释3:①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注释4:①王湾(693年~751年)唐代诗人。
字号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713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年)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来不幸去世。
注释5: ①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②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注释6:①塞下:指边境地区,设有城塞。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④角:军中的号角。
⑤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
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注释6:①.寻常:平常。
②.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③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释7①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②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注释8①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居台州黄巖(今属浙江)。
曾剃发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后还俗,居杭州西湖。
能诗,与叶绍翁、姜夔、赵师秀等有往来。
擅长人物画,师宗罗两峰,画有《诸天花雨图》,画中有仙女八百人,唯妙唯肖。
姚燮(梅伯)、任熊(渭长)叹为神工鬼斧。
著有《无怀小集》。
事见《癸辛杂识》别集。
注释9①夹岸--两岸。
蘸水--碰到了湖水。
②徐俯,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
江西诗派诗人。
注释10①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②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③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注释11①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②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注释14①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
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
”(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
注释15①.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②黄鹂,黄莺。
③深树,树荫深处。
注释16①昏鸦:黄昏时的乌鸦②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另外,叫马致远的著名人物还有西安交通大学马致远教授等。
注释17:①唐代诗人。
字懿孙。
襄州(今湖北襄樊)人。
生卒年不详。
天宝十二载(753)中进士。
张继在至德中与刘长卿同为御史,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
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
注释18: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②.地白:指月光满地。
③.栖:鸟停在树上。
④唐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注释19:①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②藕花:莲花。
③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④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代表作《声声慢》。
注释20①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②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③张志和,唐诗人。
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属今浙江)人。
年十六游太学,举明经,待诏翰林。
后因事遭贬,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
善歌诗,能书画。
作品多写隐居闲散生活,有《玄真子》传世。
注释22①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身长七尺有余(约1.8 3米)。
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
注释23①杨花:柳絮。
②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又称布谷鸟。
③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