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入刑”的刑事政策分析
醉驾入刑调研报告

醉驾入刑调研报告醉驾入刑调研报告近年来,醉驾成为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醉驾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广大群众出行安全,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非常必要。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醉驾入刑的必要性,并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评估和提出建议。
醉驾入刑的必要性首先,醉驾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
酒后驾驶不仅增加了车辆的操作风险,还严重影响驾驶员对交通情况的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易导致事故发生。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惊人,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醉驾具有社会危害性。
酒后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不仅对施行者和乘客本人构成威胁,还可能危及其他道路用户的安全。
因此,醉驾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一种违背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的严重行为。
最后,醉驾入刑能有效降低酒后驾驶行为发生的风险。
对于那些考虑到可能被刑事处罚而选择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来说,醉驾入刑可以提醒他们不要铤而走险。
同时,对于那些仍然冒险酒后驾驶的人来说,严厉的刑罚将起到震慑作用,降低其再犯率。
政策措施的评估和建议针对醉驾入刑的政策措施,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进一步强化酒驾监管力度。
应加大对酒后驾驶行为的打击力度,警方执法力度应进一步加大,通过提高对酒精测试仪器的使用率,加强道路监控,对酒驾行为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罚。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社会各界力量的联合努力,加强对醉驾危害性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道德水平。
同时,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加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于醉驾入刑的认识。
最后,加强司法机关的协调与配合。
在实施醉驾入刑政策的过程中,要加强司法机关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同时,要加强对刑罚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刑罚的公正执行。
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醉驾入刑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推进醉驾入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酒驾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强司法机关的协调与配合。
2024年酒驾处罚标准

2024年酒驾处罚标准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伤亡和财产损失持续增加,各国政府加大了对酒驾的打击力度。
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酒驾不仅危及驾驶者自身的安全,还威胁到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进一步减少酒驾行为的发生,2024年,我国将出台更加严厉的酒驾处罚标准。
一、刑事处罚根据2024年新的酒驾处罚标准,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每百毫升80毫升的,将被认定为酒驾。
对于第一次酒驾的违法驾驶者,将面临以下刑事处罚:1.吊销驾驶证并禁止重新取得驾驶证,期限为5年;2.处以罚款,金额根据驾驶人的经济能力进行个别确定,最高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3.拘留,根据情节轻重,拘留期限为15天至6个月不等。
对于有严重后果的酒驾行为,或者累计酒驾三次以上的驾驶者,将面临加重的刑事处罚,罚款金额可达到10万元,拘留期限可延长至1年以上。
同时,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特别严重财产损失的,将根据其责任的大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处以有期徒刑。
二、行政处罚除了刑事处罚之外,违反酒驾规定的驾驶者还将被处以行政处罚。
根据2024年的酒驾处罚标准,行政处罚主要包括罚款和暂扣驾驶证。
1.罚款:根据驾驶者的违法情况和经济状况,对于第一次酒驾的驾驶者,罚款金额为2000元至5000元不等。
对于累计酒驾三次以上的驾驶者,罚款金额将达到1万元以上。
2.驾驶证暂扣:对于第一次酒驾的驾驶者,将暂扣驾驶证6个月;对于累计酒驾三次以上的驾驶者,将暂扣驾驶证1年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涉嫌饮酒后驾驶的驾驶者,一经查明将立即暂扣驾驶证,并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技术手段和惩戒措施除了以上的刑事和行政处罚之外,2024年的酒驾处罚标准还将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惩戒措施,以提高处罚效果和震慑力。
1.智能监控系统:交通部将建设并部署更加智能化的酒驾监控系统,在重点路段、路口、隧道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节点设置智能监控设备,实时捕捉酒驾违法行为,并将信息发送到交通警察系统进行处理。
酒驾和醉驾的量刑标准

酒驾和醉驾的量刑标准酒驾和醉驾是指驾驶员在饮酒或者醉酒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交通法规,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极大威胁。
因此,对于酒驾和醉驾的量刑标准也是非常严格的。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酒后驾驶机动车属于危险驾驶行为,其刑事责任由公安机关依法追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而对于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除了刑事责任外,酒驾和醉驾的驾驶员还将面临吊销驾驶证、暂扣车辆等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吊销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吊销驾驶证,三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此外,还会被处以罚款、暂扣车辆等处罚。
总的来说,对于酒驾和醉驾行为,我国法律是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对于这类违法行为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因此,作为驾驶员,一定要牢记不酒驾、不醉驾的原则,绝对不能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希望广大驾驶员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做到文明驾驶,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醉驾入刑的法律分析

属谅解等相关条件后适用缓刑 ,而犯并未造 成实 际损害结果
2 6 7 ,同比分别下 降 4 .% 2 7 ,酒 后交通肇 事致 死 61起 7 9 、4 . % 4 7 ,醉酒交通肇事致死 4 o ,分别 比同期下 降 2 .% 6人 1人 73 、 1 .% 8 7 。上述数据有 力地 说明,醉驾入刑后在社会上形成 了较 大的震慑作用 ,酒后 驾驶 的人 员大 为减 少,有力地保 障了人 民群众 的生命财产安 全。
近年来 ,各主要 司法 机关相继推 出了一些列规范执法制 度 ,但 由于传统执法理念 、经 济发 展差 异、执法者素质参差 、 督 查力度欠缺等诸 多因素 制约 ,各地 的执法规范尺度不一 , 规 范执法制度并 未能 很好 的贯彻执行 。 自醉 驾入刑后 ,从 公 安机关 的侦 查讯 问、证据 收集 到检察机关案件审 查再 到审判 机关最终判决均 形成 了较 为统一完备 的制度 ,这种制度 的建 立 ,一方面 为危 险驾驶罪本身奠定 了客观公 正推行 的基础 , 另一方面也 为整个刑事诉讼活动提供 了鲜活 的范本 。
( )执 法 过 于 严 苛 ,量 刑 过 于死 板 二
从各地 已审结案例来看 ,醉酒 驾驶案件 已经 形成 了完备 的执法制度 ,侦 查、起诉 、判 决的 口径较为统一 ,绝大多数 的涉案人 员均被判处拘役 实刑 并处罚金 。从统一执法 的角度 来看 ,这是好事 ,但 从实 际执刑意 义和效果上来看 ,则未 必 然 。世 界上没有两片相 同的树 I 叶,更无两个相 同的罪犯 ,危 险驾驶罪本身就是轻微犯罪 ,不论 酒驾犯罪者 自身特 点、家 庭状况而一律将之 “ 下狱 ”执刑 ,这显然是不符合轻微犯罪 执刑规律 的。另外 ,从正 常逻辑上来说 ,犯本罪 的后延犯罪
刑事案件中的酒驾与醉驾法律解读

刑事案件中的酒驾与醉驾法律解读随着社会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普及,酒驾与醉驾已经成为了引发严重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和减少意外风险,各国纷纷立法对酒驾与醉驾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对刑事案件中的酒驾与醉驾法律进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法律对于此类违法行为的界定和相应的惩罚措施。
一、酒驾与醉驾的定义及界定酒驾和醉驾虽然都涉及驾驶人员酒精含量超标的问题,但在法律上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一般来说,酒驾是指驾驶人员驾驶机动车辆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限值,而无需证明其驾驶能力受到酒精影响;而醉驾则是指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由于饮酒或者吸食毒品等原因,驾驶能力受到明显影响,从而危及交通安全。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酒驾的标准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20mg/100ml(或呼气中酒精含量超过80mg/100ml);而醉驾的标准则是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80mg/100ml(或呼气中酒精含量超过320mg/100ml)。
这些标准是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的,旨在确保驾车人员具备安全的驾驶能力。
二、酒驾与醉驾的法律责任与惩罚依照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酒驾和醉驾都属于刑事犯罪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的不同,对于酒驾和醉驾的惩罚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酒驾将被定性为危险驾驶罪,根据酒精含量和实际驾驶行为的情况,将面临拘役、罚款或吊销驾驶证等处罚措施。
对于醉驾行为,则会被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力度相对较重,可能面临刑事拘留、有期徒刑及罚金等惩罚。
此外,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因酒驾或醉驾发生交通事故,并导致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后果,驾驶人员还可能面临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过失致人重伤罪等更为严重的刑事责任。
这些罪行将被依法追究并受到严厉惩罚。
三、加强酒驾与醉驾的打击力度为了更有效地打击酒驾与醉驾行为,保障交通安全,我国政府在法律制度和执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国法律对酒驾和醉驾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
对《刑法修正案(八)》醉驾入刑的分析与思考

对《刑法修正案(八)》醉驾入刑的分析与思考近日,中国刑法经历了一次重要修订。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讨论,《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公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变莫过于醉驾入刑。
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对公众安全和道德规范的追求,也是对司法公正的积极努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修正案的意义和影响。
一、背景与问题饮酒驾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防范交通事故的难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酗酒驾车现象逐渐增加,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事实上,醉驾已经成为中国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的数据,醉驾在2019年的死亡人数为1400人,而2015年仅为34人。
显然,现有法律对于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防范此类危险行为。
除了安全问题,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目前,只有在造成事故后才能追究酒后驾车的刑事责任,对预防和惩治此类行为形成了明显的滞后效应。
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控制饮酒后驾车的现象必须成为当务之急。
二、修正案分析1. 增加了入刑罪名《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的刑事处罚条款,明确规定“违反交通安全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处罚”。
这一修订明确将醉酒驾车定性为刑事犯罪,对于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2. 调整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对于醉驾入刑的界定,相比现有法律而言,修正案调整了处罚的认定标准。
以前的处理方式主要基于后果判断,即当醉驾者酒后行为造成了一定危害后才予以惩罚。
而这份新的修正案则将处罚对象在无碍交通安全的情况下,饮用酒类饮料后开车,即可被将其定为醉饮驾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对于过去的法规,这种处理方式更加严谨,严密,更能真正做到治标解决。
3. 加强处罚力度对于违规酒后驾车的惩罚,修正案也进一步强化了处罚力度。
处以危险驾驶罪后,可处以剥夺政治权利,罚金和有期徒刑的组合惩治。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问题研究》范文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犯罪行为更是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问题,存在诸多争议和困惑。
本文旨在通过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问题的研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概述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是指行为人在饮酒后,仍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行为。
该罪行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因此,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应当严格而公正。
三、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现状及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问题存在以下现状及问题:1. 量刑标准不明确。
由于相关法律对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标准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量刑的差异较大。
2. 情节认定困难。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情节认定涉及诸多因素,如酒精含量、驾驶速度、交通事故等,这些因素的认定难度较大,给量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处罚力度不够。
虽然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在实际处罚中,往往存在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难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四、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问题的解决措施针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措施:1. 完善相关法律。
应明确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标准,对相关情节的认定进行详细规定,使司法实践有法可依。
2. 强化司法实践中的情节认定。
对于酒精含量、驾驶速度、交通事故等因素的认定,应加强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收集和审查,确保情节认定的准确性。
3. 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犯罪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五、结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需要从法律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解决。
本文通过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刑法中醉驾入刑制度透析

刑法中醉驾入刑制度透析醉驾入刑的法律操作性在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实施以前,我们把醉驾作为一种普通行政违法行为而用行政手段予以处罚,根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的条规定。
同时,对醉驾后肇事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并科以刑罚,但是具体如何处罚实践中有分歧:一是通常情况对醉驾后肇事行为是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二是特别严重的醉驾后肇事行为也有可能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如成都孙伟铭、南京张明宝醉驾肇事案;三是目前学术界也有人提出增设危险驾驶罪,而且将危险驾驶罪区分为基本犯和结果加重犯,对醉驾后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以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认定处罚。
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像孙伟铭、张明宝这样的醉驾肇事恶性事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是不合适的。
因为孙伟铭、张明宝醉酒后仍驾车到处行使的真正原因是他们被酒精麻痹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发生这样的后果是完全出乎他们预料的,应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这种心态和那种因为仇恨社会、为泄私愤而开车到处乱撞的故意心态是完全不同的,不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要件,不能认定为该罪。
其次,从实践来看,增设危险驾驶罪基本犯是客观需要,但增设危险驾驶罪结果加重犯就有些多余了。
按照刑法的谦抑性精神,当醉驾没有造成没有严重后果时,刑法发挥的是规制机能,调整的对象是故意违反交规的醉驾行为;而当醉驾发生了严重后果时,此时刑法发挥的是报应机能,调整的是因过失导致严重后果的交通肇事行为。
目前我国刑法罪名不能涵盖前者,所以有必要对抗加危险驾驶罪予以调整。
而对于后者,醉驾即使造成严重后果,肇事者主观上对肇事后果的发生也是持过失心态的,无论如何都应用交通肇事罪予以调整,故没有必要增加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
所以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非常及时、必要,即增加一条危险驾驶罪,对醉驾行为处拘役,并处罚金。
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主要指交通肇事罪,而交通肇事罪所判刑罚一般都重于拘役,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于醉驾肇事行为以交通肇事罪处理。
醉驾案件出罪的刑事政策学考量

醉驾案件出罪的刑事政策学考量作者:王嘉璇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1期摘要:醉驾入刑十年来,以醉驾犯罪为主的危险驾驶罪成为我国第一大罪名。
醉驾行为大量定罪的原因之一是《刑法》条文中缺少情节要件。
是否在《刑法》规定中加入情节要件,本质上是醉驾案件应从严处理、一律入刑,还是从宽处理、可以出罪的刑事政策选择问题。
醉驾犯罪作为典型的轻罪,处理需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
刑事政策社会化理论强调对犯罪的防控,依据刑事政策社会化理论,醉酒驾驶犯罪行为不可能被根除,且醉驾定罪带来的犯罪附随后果会对轻罪犯罪人回归社会带来很多阻碍,因而醉驾犯罪不宜一律定罪。
对醉驾案件的处理应当从宽,可以出罪,因而有必要建立、完善醉驾行为出罪实体法路径。
关键词:醉驾;危险驾驶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社会化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1-0057-03一、问题的引入为进一步加强刑法对民生的保护,推动全社会形成“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认识,2011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的规定。
由此,醉驾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得以设立。
《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十年后,以醉驾犯罪为主的危险驾驶罪成为了我国第一大罪名。
2020年6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人数最多的罪名为危险驾驶罪,共起诉322041人,占全部起訴人数的17.7%。
出现大量醉驾犯罪案件和《刑法》条文中缺少情节要件密切相关。
不同于追逐驾驶型危险驾驶犯罪的规定,《刑法》中醉驾犯罪没有要求“情节恶劣”等情节要件,这一规定使得醉驾案件的入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司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司法实践中,“醉驾一律入罪、一律起诉、一律定罪处罚”在很多地方几乎成为常态。
醉驾入刑刑法中醉驾入刑制度透析

醉驾的鉴定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包括证据收集、保存、鉴定等环节,需要确保程序 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醉驾入刑的执行问题
01
执行标准
醉驾入刑的执行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如对醉驾者的处罚
、刑罚执行等,需要确保执行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02
执行机构
醉驾入刑的执行需要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等司法机构进行,
对于在非公共区域如企业内部、家庭院内等场所的车辆驾驶 人员,如果发生醉酒驾驶行为,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醉驾入刑的量刑标准
醉驾入刑的量刑标准包括:拘役、罚金、吊销驾驶 证、行政拘留等。
根据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不同,醉驾的量刑幅度也有 所不同。例如,血液酒精含量达到200mg/100ml以
上的,将面临更重的刑罚。
02
醉驾入刑的法律规定
醉驾入刑的法律规定
1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入刑。
2
醉驾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 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3
醉驾入刑的适用对象是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人。
醉驾入刑的适用范围
醉驾入刑适用于公共道路、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等公共区 域内的车辆驾驶人员。
对于多次醉驾、酒驾被处罚后再次醉驾等情节严 重的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03
醉驾入刑的实践问题
醉驾入刑的取证问题
取证标准
01
醉驾的取证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律标准,如血液酒精含量、驾驶
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需要严格遵守。
取证技术
02
醉驾的取证涉及到酒精检测、行为观察等多种技术手段,需要
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支持。
2023
《醉驾入刑刑法中醉驾入 刑制度透析》
对醉驾入刑的思考

对醉驾入刑的思考[摘要]近年来,醉酒驾车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尤其是在司法领域,关于醉驾定罪量刑已经成了众多专家及法律人士讨论的话题,文章将从醉酒驾车行为入刑的刑法学理论,以及醉酒驾车刑事法规制的完善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酒驾入刑;刑法原理;制度完善尽管酒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以及法律专业人士普遍关心的话题,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如何适用法律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确保被告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判决的问题,还在讨论和试行的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可执行的政策。
所以,笔者将结合刑法理论,对醉酒驾车入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对醉酒驾车的定罪量刑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醉酒驾车行为入刑的刑法学理论分析(一)醉酒驾车入刑,是我国刑法的必然要求我国《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社会保护是我国刑法的重要功能,其能够有效的确保社会不受犯罪侵害。
事实上,刑法社会保护功能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对犯罪行为的确认,以及对相应刑罚的规定来实现的,其能够通过司法活动惩罚各种犯罪行为,确保社会个体和整体的利益。
而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表明,各种酒后驾车肇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已经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醉酒驾车入刑,必然成为我国刑法完善的必要环节,成为社会对刑法保护功能要求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
(二)醉酒驾驶入刑,是刑法对其他法律具有保障性的必然要求从某种程度上看,在刑法以外的法律不能保护社会和个人权益时,就需要刑法保护。
而从我国的法律制度看,刑法的制裁最为严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其他法律的保障,也就是说,实际上刑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其实都需要借助刑法,调整社会关系,并维护相应的法律权益。
浅谈我国醉驾入刑适用现状及争议点分析

我国醉驾入刑适用现状及争议点分析近年来,酒驾、醉驾事件频发,严重危及公共安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此背景下,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调控酒驾、醉驾的措施,醉驾入刑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醉驾入刑的适用现状以及相关法律条款存在争议,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我国醉驾入刑适用现状1.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自2011年5月1日起,为妨碍公共安全罪加入了“醉酒后驾驶”作为刑事责任的认定之一。
文中规定:醉酒驾驶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拘役、罚金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司法实践在实践中,对醉驾入刑的适用存在一定的区别和灵活性。
一方面,司法机关根据案件获得的证据和事实来区分醉驾的情节轻重,决定是否适用入刑制度。
一般来说,司法机关会在审理案件时综合考虑以下情况:醉驾程度、交通状况、行车路线、是否造成人员伤亡等多种因素。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采取的惩罚措施也有所不同。
有些地方对醉驾的处罚措施较为严厉,而有些地方则根据轻重情节适用轻重不同的处罚方式。
二、争议点分析1. 醉驾的刑罚是否过轻有人认为,由于醉驾行为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如果仅仅处罚罚金或吊销驾照等行政处罚,无法真正起到惩戒效果,从而导致醉驾事件的高发。
因此,应该对醉驾加大惩处力度,适用刑罚处罚醉驾者,以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理效果。
但是也有人认为,对于一些轻微的醉驾事件,严厉的刑罚可能会使犯罪分子丧失就业机会、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从而促使其再次犯罪,而接受行政处罚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并且生产的社会影响相对较小。
2. 醉驾的认定标准是否过于严格司法机关在认定醉驾时,需要证明驾驶人的血液酒精浓度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
然而,由于不同人的酒量不同,同样喝了一瓶酒,不同人体内酒精含量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认定中需要更具体的情况来审查和认定。
同时,部分人士认为,司法机关对醉驾的认定标准过于严格,对于情节较为轻微的醉驾行为,应该采取行政处罚或者其他刑罚措施进行处罚,而不必判刑。
醉驾入刑的标准分析

醉驾入刑的标准分析醉驾是指驾驶机动车的人在饮酒、服药、吸毒或疲劳等情况下疏忽驾驶、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危害事故的行为。
近年来,面对醉驾猖獗的现象,严格打击醉驾行为成为了各国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国也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将醉驾入刑。
而醉驾入刑的标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醉驾入刑的标准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醉驾入刑的标准,我国法律作出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二)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三)食用、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的;(四)在服用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或者一些能够影响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药品后,明知可能影响驾驶安全,仍然驾驶机动车的。
”换言之,只要是醉酒、吸毒或者服用能够影响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药品后驾驶机动车,都属于醉驾罪的范畴。
其次,就醉驾入刑的标准而言,值得思考的是如何界定醉酒的程度。
我国法律规定:无论是呼气式酒精测试或是血液酒精含量测试,超过80mg/100ml的酒精含量都算是醉酒。
而对于不同的司机而言,达到这个标准需要饮酒的量是不同的。
例如,平均体重为60千克的男性,如果在一个小时内喝了240毫升白酒,就会达到超标的程度。
而对于相对来说体重较小的女性或者是酒量不佳的人而言,达到超标的时间更短、需要喝酒的量更少。
可见,饮酒的量往往是影响醉酒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醉驾行为,司机应当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酒量,自觉遵循法律规定,不酒后驾车。
此外,在实际刑事司法中的醉驾罪处理,标准的底限并非是硬性规定。
例如在法律适用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认定,司机在酒后驾驶时是否存在重大的交通违法行为。
如果在酒后周围环境复杂、天气状况恶劣、路况复杂等情况下,司机仍安全驾驶、文明驾车,而且没有造成任何危及他人的后果,那么醉驾罪的判定就可以松动一些。
醉驾入刑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频发,其中醉驾事故更是让人痛心疾首。
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我国于2011年5月1日起实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机动车纳入刑法,对醉驾行为进行刑事处罚。
本文将详细阐述醉驾入刑的法律后果。
一、醉驾入刑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醉驾入刑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醉驾行为构成犯罪,将面临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醉驾者将被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拘役的最高期限为六个月,罚金则根据醉驾者具体情节进行判定。
2. 吊销驾驶证醉驾行为一旦发生,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醉驾者的机动车驾驶证。
这意味着醉驾者将无法再驾驶机动车,给其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3. 处罚金根据《刑法》的规定,醉驾者还需缴纳罚金。
罚金的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醉驾者的犯罪情节、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判定。
4. 民事责任醉驾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还需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醉驾者需赔偿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5. 社会影响醉驾入刑后,社会对醉驾行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醉驾者将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对其个人名誉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6. 重新考取驾驶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醉驾者在吊销驾驶证后,需等待五年方可重新考取。
醉驾型危险驾驶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研究

醉驾型危险驾驶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研究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醉驾入刑以来,醉驾型危险驾驶犯罪(以下简称“醉驾犯罪”)数量不但未曾减少,反而呈现出持续增多的发展态势,已经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
为更加高效治理醉驾犯罪,缓解大量案件涌入刑事诉讼程序带来的沉重司法负担,近年来部分地区积极探索醉驾犯罪治理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同地区间司法裁量尺度宽严失衡的问题。
针对醉驾犯罪现状,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调和“宽”与“严”的尺度,缓解司法资源有限与犯罪数量居高不下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醉驾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现状与问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司法和执行始终,其蕴含的“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有度,宽严审时”的精神,在醉驾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均应予以贯彻。
(一)醉驾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由严转宽的总体走向为体现法律对醉驾行为零容忍的司法精神,实现“醉驾一律入刑”,立法机关在2011年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时,不惜删除了原第九十一条对醉驾行为“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规定,彻底斩断了对醉驾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可能,以彰显追究醉驾行为刑事责任的坚定立场。
同一时期,公检法三机关也表明了严惩醉驾行为的鲜明立场。
公安部以下发《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的形式,要求各地公安机关从严掌握立案标准、严格案件办理。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重申对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mg/100ml的,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为醉驾入刑初期三机关严厉打击醉驾犯罪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在醉驾入刑的前几年,立法机关表现出了对醉驾入刑立法模式的充分肯定,司法机关和公安机关也随之采取了最为严厉的刑事司法政策。
醉驾入刑后处罚有何不同

醉驾入刑后处罚有何不同
大家都知道,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
在驾驶过程中如果被发现了了,会对其进行处罚。
如果因为酒驾而产生的交通事故那么还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赔偿。
下面就由我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驾入刑后处罚有何不同
1、公职人员醉驾或将解职。
2、之前法律规定醉驾处以行政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手段,受处的行为情节轻微,违法但不构成犯罪。
3、醉驾入刑法后,以后涉嫌醉酒驾驶的人员将面临拘役。
拘役是一种刑罚,是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的刑罚方法。
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期限更长。
4、拘役与行政拘留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性质不同,一个是刑事处罚,一个是行政处罚。
二是期限不同,行政拘留1日以上15日以下,数行为并罚不得超过20日;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行为并罚不超过1年。
三是后果不同,拘役是会给当事人留下刑罚记录,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相比来说,行政拘留的影响就要小很多。
这两者的区别是,一旦被判处拘役,就意味着他已经犯罪。
5、对已立案侦查的醉酒驾驶案件的,如果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对其刑事拘留;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发生的,可
以其自报名移送起诉。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问题进行的解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做出的处罚规定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
读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去进行法律学习。
醉驾刑事处罚标准

醉驾刑事处罚标准
醉驾刑事处罚标准是指针对酒后驾驶行为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刑罚标准。
醉驾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仅危害驾驶者自身的安全,还容
易给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也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
下
面将对醉驾刑事处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相关规定,醉驾被认定为犯罪的行为标准主要
有两个方面:
1.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规定限度;
2.醉酒驾驶导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根据以上两个标准,我国醉驾的刑事处罚标准如下:
1.醉酒驾驶:
2.醉酒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罪: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到以下几个
因素:
1.醉驾造成的危害程度:包括事故发生后的伤亡情况、财产损失等。
2.醉驾者的主观恶性:包括醉驾者是否具备道德责任感、是否有前科、是否有逃逸行为等。
3.醉驾犯罪者是否能积极认罪:是否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是否
能配合司法机关的侦查工作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内容仅仅是针对醉驾刑事处罚标准的一般性描述,实际上对于醉驾罪的量刑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地区差异、法官的
判断等。
同时,为了防止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我国在酒驾刑事处
罚标准的基础上,还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了行政和经济处罚,以形成合力,共同维护交通安全。
刑事案件中的酒驾与驾法律责任

刑事案件中的酒驾与驾法律责任刑事案件中的酒驾与法律责任酒驾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道路安全隐患,其对社会治安和公众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在刑事案件中,酒驾行为涉及的法律责任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刑事案件中的酒驾行为的定义、刑罚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酒驾行为的定义酒驾行为是指醉酒人员驾驶机动车辆或非机动车辆的违法行为。
根据各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衡量饮酒是否醉酒,一般采用了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标准。
例如,在中国,醉酒驾驶的标准为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80mg/100ml。
二、刑事案件中的酒驾刑罚在刑事案件中,酒驾行为通常会受到相应的刑罚。
刑罚的轻重程度会根据醉酒程度、是否发生交通事故、是否伤害他人、是否造成重大损失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刑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 罚款:对于酒驾行为,处以罚款是最为常见的刑罚。
罚款数额的多少会根据醉酒的程度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 拘留:在某些情况下,酒驾行为也可能被判处拘留。
拘留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具体案情分析和法律规定。
3. 剥夺驾照:酒驾行为在许多国家都会被剥夺驾驶证的资格。
剥夺期限的长短会根据违法情节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4. 刑事拘留:在酒驾行为非常严重、造成重大事故或者直接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刑事拘留。
刑事拘留期限则视具体案情而定。
5. 判刑:对于特别严重的酒驾行为,包括多次酒驾、重大伤害或死亡等情况,可能会被判刑。
刑期的长短将根据相关国家法律规定。
三、酒驾行为的法律责任除了刑罚外,酒驾行为还需要承担其他方面的法律责任。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赔偿责任:如果酒驾行为导致了他人伤亡或财产损失,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赔偿金额将根据具体损失情况以及法律规定计算。
2. 司法程序:在酒驾被发现并构成刑事案件后,行为人将被带上法庭受审,并需要接受相关法律程序。
这包括听证、律师辩护、判决和上诉等。
3. 驾照暂扣:在酒驾行为被发现后,行为人的驾照往往会被暂扣。
法律资料-醉驾入刑定罪标准分析

醉驾入刑定罪标准分析描述:醉驾入刑是新刑法修正案八提出的一个重要罪行,对于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据统计,每年都有10万人因交通事故被夺取生命,这其中有60% 的交通事故是酒驾引起。
醉驾入刑对于遏制醉酒驾车,惩罚酒后驾...【摘要】醉驾入刑是新刑法修正案八提出的一个重要罪行,对于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据统计,每年都有10万人因交通事故被夺取生命,这其中有60% 的交通事故是酒驾引起。
醉驾入刑对于遏制醉酒驾车,惩罚酒后驾车,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醉驾入刑的标准问题却引来社会各界的讨论,文章主要就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解析。
鉴于酒后驾驶(包括醉酒驾驶)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和事故发生率,依据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增加到刑法的惩治范围,条文内容为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危险驾驶罪,即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醉驾入刑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据公安机关交警部门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有大约10万人因为交通事故而被夺取生命,这其中有60%的交通事故都是因驾驶员醉酒驾驶造成。
特别是刑八修正案提出之前,全国范围内的酒后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数和事故造成的死亡数上升较快。
有关的民间调查报告显示,驾驶员中,也有46.1%的人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经历。
之前的酒驾造成人员的重伤、死亡的案件,一般也是按照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处罚相对较轻,然而社会危害性很大,不能起到震慑犯罪的目的,造成了醉驾导致重大交通事故数的增加。
在刑八修正案颁布实施以前,公安交警部门对于大多数的醉酒驾驶的行为,也都只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行政处罚,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完全起到震慑醉驾行为的目的。
醉驾入刑在实践中和学术上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定罪标准的探讨上,有较大争论。
所谓定罪标准,就是判断罪与非罪的标准,准确地说就是被告人的罪名成立,应该判处刑罚的基点。
定罪标准的意义在于确定犯罪成立,指导犯罪圈的划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第 2 1 3期 )
孚
‘ ‘ 醉 驾 入刑 ’ ’ 的刑 事 政 策 分 析
陈 晓 宇
摘 要 : 危 险驾 驶行 为 已成 为社 会 重点 关注 的 问题 , 如 何 有 效 减 少和 避 免 危 险驾 驶 , 尤其 是 醉酒 驾驶行 为的发 生 , 成 为理论 和 实务界 讨 论 的焦 点 。《 刑 法修 正案 ( 八) 》出台 以后 , 因危 险驾驶 行 为导 致 的重 大 交通 事 故 案件 骤 减 , “ 醉驾 入 刑 ” 功 不 可没 。 文章 透 过 刑 事政 策 的视 角对 此进 行 了继 续研 究 , 从 刑 事政 策 与刑 法关 系、 宽严相 济刑 事政 策和
随着 汽车 时代 的到 来 , 汽 车 已 经越 来 越 成 为 人 们 日常生 活必 不 可少 的交 通 工 具 , 如 同 网络 是
这 些危 险驾 驶 行为 对 交 通 安 全 造成 了严 重 危 害 。 据公 安 机 关 统 计 , 2 0 0 9年 1月 至 8月 , 全 国共 发 生酒 驾肇 事 案 件 3 2 0 6起 , 共造 成 1 3 0 2人 死 亡 。
从 成 因角度 分 析 , 刑事 政 策 之 于 刑 事立 法 的作 用
和审议 , 《 草案》 中关 于危 险驾驶 罪 的规 定 以 2 0 1 1
年 2月 2 5日《 刑 法修 正案 ( 八) 》 的通 过被 正式 确 定下 来 : 在 道 路上 醉 酒 驾驶 机 动 车 的 , 处拘役 , 并
阳 1 1 01 6 1 )
( 辽宁
沈
6 9
陈 晓宇
“ 醉 驾入 刑 ” 的 刑 事 政 策 分 析
次会 议审 议 的《 刑 法修 正 案 ( 八) ( 草案) 》 明确 规
定 了危 险驾驶 罪 , 之 后又 经过 了广 泛 、 细致 的论证
政策 的条文 化 与类 型 化 , 因而 刑 事 政 策对 于 刑 法 的制定 与适 用都 有 直 接 的指 导 意 义 。[ 5 ] ( p - 3 8 8 )
把 双刃 剑一 样 , 汽 车 的广 泛 应 用 在 给人 们 带 来 交 通便 利 的 同时 , 其 所 带 来 的 交 通 事 故 和人 身财 产 损害 , 也 在 无 时无 刻 地 威 胁 着 人 们 的 切 身 利 益 。 特别 是 近几 年来 醉酒 驾驶 、 飙 车 等 危 险 驾驶 行 为 所 造成 的重 大交 通 事故 频频 发生 , 如 杭州 胡斌 案 、 成 都孙 伟 铭 案 、 南 京 张 明宝 案 、 保 定 李启 铭 案 、 佛
处罚金 。
和意 义源 于其 自身导 向和 调节 的功 能。刑 事政 策 通 过对 打击 和预 防犯 罪 目标 的确定 、 方 向的指 引 、
方 式 的选择 、 范 围 的划 定 以及路 径 的明确 , 表达 了 社 会公 共权 威对 于其认 为符 合公 共利 益行 为 的鼓 励 或对 其认 为违 背 公 共 利 益行 为 的反 对 和禁 止 , 从 而将 国家 权威 意志 具体化 为社 会公 共权 威所 希 望 的行 为模 式 , 上 升至 国家 制 度层 面就 是 刑 事 法
飙 车 等危 险驾驶 行为 所 造成 的重 大交 通事 故则是
一
、
问题 的 提 出
社 会发 展应 予 摒弃 并 且 完 全 可 以避 免 的 负价 值 。 有 关资 料显 示 , 自2 0 0 3年 以来 , 中 国 年 均查 处 超
速 行驶 案件 1 9 0 0万起 、 酒后驾驶案件 1 0 0万 起 ,
山黎景 全案 等 , 更 是 严 重 威 胁 着 公 众 的人 身 和 财
其中 , 酒 后驾 车肇 事 2 1 6 2起 , 造成 8 9 3人 死亡 ; 醉
酒 驾车 肇事 1 0 4 4起 , 造成 4 0 9人 死 亡 。[ 1 ] 惨 痛 的案例 和触 目惊 心 的数 字 , 使 民众 心 理 承受 巨大
刑事政 策 的发展 趋 势 , 着 重探 究 了“ 醉 驾入 刑 ” 的立 法和 司法根 据 。
关键 词 : 醉驾入 刑 ; 刑 事政 策 ; 宽严相 济
中 图分类 号 : D 9 2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9 1 4 2 ( 2 0 1 3 ) 0 4— 0 0 6 9— 0 5
如前面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无论从客观实害还是主管感受上相比过去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汽车的拥有量增多伴随的是危险驾驶行为的增多这在国民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城市化进程加快危险驾驶行为的潜在危害和现实危害总量的增大??另一方面危险驾驶行为的增多又使民众更容易感受这种行为的高风险性更担忧这种行为对自己人身的侵害从而倾向于对其危害性做 高 , 在此背景下 , 2 0 1 0年 8 月2 3日被 提 交第 十一 届 全 国人 大 常 委会 第 十 六
作 者 简介 : 陈晓宇 , 男, 辽 宁沈 阳人 , 吉林 大 学 法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辽 宁 公 安 司 法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副教 授 。
震动, 也 引起 了实务 界 和 理 论 界 对 此 问题 的 高度 关 注 。经过 激 烈 的讨 论 和 深 入 的论 证 , 要求 “ 醉
产安 全 。如 果说 正 常 的交 通 意外 是 汽车 时代 推 动
人类 社 会经 济发 展 的必 然代 价 , 那 么 由醉 酒驾 驶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0 6
时至今 日, 《 刑法 修正 案 ( 八) 》 实施 一 年多 以
来, 从 2 0 1 1年 5月 1日至 2 0 1 2年 4月 2 0 日, 全 国公 安 机 关 共 查 处 酒 驾 3 5 . 4万 起 , 同 比 下 降 4 1 . 7 %, 其 中醉 酒 驾驶 5 . 4 万 起 ,同 比 下 降
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Ca p i t a l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第 4期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