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第3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选择题
1.“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下列观点中蕴含的哲理与此不同的是A.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解析 本题是逆向式选择题,要求选出与题干观点不一致的。
题干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A、B、C三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D项是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符合。
答案 D2.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这说明
A.思维决定存在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与存在总是一致的
D.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作出的调整的决定,说明存在决定思维,故应选 B项,排除A项;思维不一定总是与存在保持一致,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 B
3.漫画《观念影响人生》告诉我们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各种哲学的性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哲学认识。
从漫画看,主要表明在生活中遇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结合教材知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选出B项;A项与题意无关;C、D两项表述太笼统。
答案 B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其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
B.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D.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解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案 C
5.青春因奋斗而闪光,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无论是二十余年不懈练歌而今一夜成名的“大衣哥”,还是曾经求学于新华而今成功于各地的河南新华杰出校友,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烁着“奋斗”的光芒。
然而有人却这样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种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种观点把命运当成了人生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 6.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认识和理解。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A项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干要求。
B项是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
D项是指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故选C。
答案 C
7.下列观点中,与“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这一世界观相同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C.“子不语怪、力、乱、神”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解析 题干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项具有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思想。
C项中“神”即神灵,“子不语……神”显然具有无神论思想。
D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 A8.《三国演义》中,为了除掉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了刺董之计。
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董卓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曹操的机智体现了
①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辩证法的思想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理解。
材料中,曹操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能动地以“献刀”为借口,化险为夷,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故选D。
答案 D9.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和历史典故中的许多成语简短精辟,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下列能够同时体现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一组成语是
A.画龙点睛与喧宾夺主,瑕不掩瑜与本末倒置
B.返璞归真与审时度势,掩耳盗铃与鬼使神差
C.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唇齿相依与闭门造车
D.实事求是与拔苗助长,统筹兼顾与顾此失彼
解析 哲学的“两个对子”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项中的实事求是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拔苗助长是唯心主义观点,统筹兼顾体现的是辩证法,顾此失彼体现的是形而上学,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 D10.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的古典哲学
C.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本题几个选项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关。
A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B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C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只有D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 D
11.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引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
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解析 本题是引文式选择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分析能力。
题干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答案 A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实践,引领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B.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
C.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 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A项说法不正确。
B项中“直接”一词表达不正确。
D项与题意不符。
只有C项正确。
答案 C
13.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宣称:“宇宙不是偶然产生的,在仔细思量宇宙起源时,我们得以发现深奥的道理:造物者的智慧和上帝的无穷创造力。
”这一观点属于
①世界观,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
可知论,认为上帝可以创造宇宙,也可以认识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否认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辩证法,承认了自然界的产生是上帝智慧的产物
A.B.C.D.
解析 错误,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材料中的观点并未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宇宙;不选,“承认了自然界的产生是上帝智慧的产物”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中罗马教皇的观点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承认了上帝的存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14.《盗梦空间》中的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并植入自己的思想,而且他认为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依靠思维,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甚至可以进行犯罪活动。
《盗梦空间》这部影片
①关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 正确揭示了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A.B.C.D.
解析 根据题意,电影触及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电影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故符合题意,排除。
同时,这部电影也从侧面说明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正确。
答案 D15.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
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他们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
这说明
A.存在离不开思维 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C.存在决定思维 D.思维可以再现存在解析 题意强调自然界中的事物能勾起风景画大师们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愁思,体现了思维对存在的依赖性和存在对思维的决定作用,C正确,D不符合题意。
A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存在与思维分属于主观和客观范畴,本质不同,B中“相互转化”的说法错误。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16.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两种哲学阵营?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为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两大哲学派别根本分歧及唯心主义基本形态的认识。
第(1)问,分析材料,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第(2)问,分析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答案 (1)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7.2012年进入8月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和落实胡锦涛同志发表的“7·23”重要讲话精神。
某校高二(5)班全体同学发起倡议,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进行探究。
回答以下问题。
(1)请你为他们搜集材料、开展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2)在研究中,有同学认为,有不少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照样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因此,从事科学研究并不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请你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比较强的开放性,要求学生从题目的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题目答案一般不是唯一的。
第(1)问是灵活性比较强的问题,途径可多种多样,只要合理即可。
第(2)问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本问为评析类题目,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组织本题答案,评析一定要联系材料,而不能仅仅从理论上泛泛而谈,最后提出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 (1)网上查询;查阅相关的报纸、新闻或图书文献资料;社会调查、走访,问卷调查;去相关部门咨询等。
(2)上述情况确实存在,但不能由此得出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研究具体科学没有影响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普遍规律,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它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西方国家的科学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果。
自觉学习它并以它为指导,可以在科学研究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正确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对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