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3.2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导入:
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解决其开发与消费中所产生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
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阅读能源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本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
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煤的分布
总特征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主要分布带欧亚大陆
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
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这两个煤带
的煤炭储量
占全球的
96%。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一个煤带
南半球煤炭分布断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煤质较好。
中国煤炭分布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占全国的64%,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阅读煤炭的质量及其环境影响
通过本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 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
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
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生产和消费是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备注总特征在地理分布上的集中程度更大于煤炭
主要分布带在东半球,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其中以中东、北非蕴藏量
最丰富,中东是世界上最
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在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的分布东部
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
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西部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
及吐鲁番一哈密盆地。
思考:分析图3.8,你认为西气东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点拨:西气东输是21世纪初中国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
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
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
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思考阅读以下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
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 370亿吨。
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
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点拨:关于化石燃料会不会枯竭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以正方、反方的形式展开辩论,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时应变能力等。
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资源的耗竭问题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
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过程影响
开采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
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土环境污染;等等。
运输与存放运输过程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利用会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
统。
并可能改变土壤性状,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思考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点拨:可以从延长能源的利用寿命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思考。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点拨:限制空调的使用;控制一些仅仅为了美观而开的灯;控制一些无辜的能源浪费,做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案1例北京能源结构调整
点拨:本案例可参考教材P31案例7,让学生收集北京过去、现在、未来能源结构状况方面的资料,以及政府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实施的一些主要工程等,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北京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和成功的经验。
板书设计
§3.2.1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高中地理术语大全:
一、等潜水位线
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
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
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
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
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
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
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
方法2:
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
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
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
(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
(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二、潜水位线
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
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等潜水位线:
①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线;
②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
③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形成于山谷处并由地势高出流向地势低处,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
④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高度;
⑤潜水与河流补给关系:若潜水流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流;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流,则河流补给潜水
三、等深线
等深线(depth contour;isobath;isobathymetric line;fathom line )深度相等的各相邻点的连线。
在水深分布图上,深度相等点的连线。
四、承压水
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典型的承压
含水层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及排泄区三部分。
自流水:
承压水头高于当地地面,开凿后能自行喷出或溢出地表的地下水。
以往也曾将承压水(包括不具备自流条件的承压水)通称为自流水。
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1]水
自流井: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
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
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五、辐合与辐散
一般而言,上升的空气会成云致雨,而下沉的空气则会带来晴天。
空气的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
但空气何时上升,何时下沉,却又受水平辐合(convergence)和辐散(divergence)所影响。
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空气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常常是不一致。
有时移动方向相同而速度快慢不同,有时速度相同而方向各异,也有方向与速度都不相同。
这样,就可能引起空气在某些地方堆积起来,而在另一些区域流散开去。
图一(a)表示各点的空气都背着同一线或一点散开,图一(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快而令空气散开,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散。
图二(a)表示各点空气向着同一线或一点聚集,图二(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慢而令空气堆积,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合。
图一(a)
图一(b)
图一水平辐散
图二(a)
图二(b)
图二水平辐合
在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辐合辐散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有时下层辐合,上层辐散;有时下层辐散,上层辐合。
从图三可见,当对流层上层有水平辐合、下层有水平辐散的区域会引致下沉运动,下沉的空气会带来晴天;反之,则会出现上升运动,形成云层甚至下雨。
辐合和辐散这两个概念,在天气预报上非常重要。
预报员一般都会在天气预报图上,找出辐合和辐散的区域。
图三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和垂直运动的相互关系
六、伏旱与梅雨
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原因: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
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
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
梅雨:
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七、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八、焚风效应
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
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九、淋失
淋失是一种自然过程,它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量损失。
土壤中的养分被水带走十、逆温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是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种特殊现象。
一般来说,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较快时,或者有一股较冷的空气移来时,上层空气温度就会高于近地面空气,这时就出现逆温了。
逆温的出现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
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
平流逆温(温差愈大,逆温愈强)
湍流逆温(因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逆温)
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的地区,范围广,厚度大,持续时间长。
)锋面逆温(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
生物、物理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最大)、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13]、农田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
物质三态的相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