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5封锁:陌生的视角检测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封锁》:陌生的视角
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本卷首,题写了如下一段画龙点睛堪称隽言的说明:“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其实,传奇无须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
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
朵朵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雪,飞入了处处帘栊。
细草芊芊的绿
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
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
读张爱玲的《封锁》
李建辉
《封锁》叙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对男女在电车封锁后,偶然的机缘让他们经历了一次闪电般的恋爱。
全文4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封锁前,最后七个自然段,也就是42自然段至48自然段写封锁后,中间四十个段落是小说的主体,写封锁中。
封锁前后是常态生活,封锁中就是非常态生活,男女主人公吕宗桢和吴翠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非常态之中。
男女主人公出现前,还有几个自然段描写出封锁中诸色人物的表现,为主人公的故事提供一个生动的背景,进而与主人公的故事构成“点”与“面”的关系,以丰富深化作品的思想。
而正面述写这对男女的故事则是从第8自然段开始的,如果按照彼此接触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现身(第8~18段)先写吕宗桢的出现,后写吴翠远;第二阶段相识(第19~31段)写吕为回避亲戚而坐在吴身边,并“调情”;第三阶段恋爱(第32~37段)写一阵乱使他们脸庞距离极短,“触电”了;第四阶段分手(第38~41段)写“开放”的谣言,让彼此开始“清醒”过来。
这个过程就是作者创设的一个非常态的情境,而一个“好”男人和一个“真”女人的形象就在这个情境中呈现在我们眼前,承载着小说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常态的生活封锁着人的心性,让生活失“真”;而非常态的情境中,心性得以开放,激情萌生的意念,蕴含着反常态封锁的张力,又使人越轨变“坏”。
那么,吕宗桢究竟是怎样一个“好”男人?吴翠远又是怎样一个“真”女人?这只有从常态与
非常态中的男女主人公不同表现的比较中才能获得答案。
之所以说,吕宗桢是一个“好”男人,首先就是在常态生活中,他是一个能够委曲求全而又十分“听话”的丈夫。
明明自己讨厌抠门的老婆,可还能不顾有失身份地按照老婆的“指示”到“弯弯扭扭最难找的小胡同里”去买价廉物美的菠菜包子。
明明恨透了那个董培芝,但因为他是自己太太姨表妹的儿子,也就不敢得罪,只好尽量回避。
说吕宗桢是“好”男人,更主要的是他能及时地克制自己越轨的念头,不忘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虽然在封锁的非常态中,他与女人“调情”,但这却是故意用来抵制那个讨厌的亲戚可能发动的进攻,最多也不过为了“气气他的太太”,以发泄内心的不满而已。
后来弄假成真,确实跟那个自己开始并不喜欢的女人“恋爱”起来,那也只是一时的“糊涂”,很快他就主动从情场上撤兵了。
尽管藕断丝连,内心有难言的苦楚,但常态生活的道德原则封锁了令他痛苦的思想,“他捻灭电灯”的时候,那无法“捻灭”的爱情之火烧得他浑身沁汗,最终“他又开了灯”,理智战胜了感情,让自己回到常态的光明中来了。
连吴翠远都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世界上的好人又多了一个!”
吴翠远的这个评判中分明有嘲讽,她是一个讨厌“好人”的“真”女人。
“她长得不难看,可是她那种美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松的,没有轮廓。
连她母女也形容不出她是长脸还是圆脸。
”而这就因为是“真”的。
“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女儿,在学校里她是一个好学生。
”“她家里都是好人,天天洗澡,看报,听无线电向来不听申曲滑稽京戏什么的,而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
”可是这却使她不快乐,这个好人比真人多的世界,人的“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
吴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这让吴翠远感到与真实的生命有了隔膜,她讨厌这个“好”。
在封锁的非常态中,吕宗桢闯进了她的生活,“他搁在报纸上的那只手,从袖口里出来,黄色的,敏感的——一个真的人!不很诚实,也不很聪明,但是一个真人!她突然觉得炽热,快乐。
”男人的这只无心有意“调情”的手,却拨动了女人的真心。
当男人有了一段抱怨太太的真心表白之后,她就有了做男人需要的“一个原谅他,包涵他的女人”的想法,于是他们真情自然开放,开始恋爱了。
恋爱中她似乎比那男人还要勇敢,这其中有其叛逆的成分。
“她家里的人——那些一尘不染的好人——她恨他们!他们哄她够了。
他们要她找个有钱的女婿,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这叛逆的心理似乎和那男子“气气他太太也好”的想法一样,可是只有她才是真心的,表现出她决意做一个真女人的勇气。
然而那男人只是“做戏”,尽管后来在她的鼓励下,弄假成真了,彼此确实有了一次闪电般的恋爱激情,可是随着电车封锁的开放,平庸又封锁了人的激情。
一切再也不会像封锁中那样自然真实了。
吴翠远看着那个回到“好”里面去的男人,暗自伤心:“这人,这么笨,这么笨!”“白糟蹋了他自己的幸福。
那么愚蠢的浪费!”她哭了,“她简直把她的眼泪唾到他的脸上”,在心里骂:“他是一个好人——世界上的好人又多了一个!”
这样的伤心落泪,这样的嘲讽责骂,足以证明吴翠远确实是一个“真”女人。
“真”在这里,与“好”似乎成了一对反义词。
女作家张爱玲的《封锁》是不是要来诠释“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真理性呢?我以为,没有这么简单。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好”(或曰“不坏”)与“真”。
以我浅见,“好”是一个道德问题,“真”是个审美问题;而道德与审美确实有着严重的矛盾性。
道德是约定俗成的,有趋同性;审美是喜新厌旧的,有求异性。
而男女结合,必须有婚姻家庭这种功利性的载体,同时又要有爱情理想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换句话说,男女共同生活,既有物质性的,还要有精神性的。
理论上说婚姻与爱情应该完美结合,所谓美满婚姻,就是充满爱情的婚姻,可是在现实中,婚姻又常常与爱情互相排斥。
这是因为道德的趋同性往往会要“封锁”人的心性,而审美的求异性又总要“突围”“越轨”。
正因为如此,就有婚姻是爱情坟墓的说法,尤其当一个社会的道德本身有问题的时候更是如此。
从《封锁》的具体描写中,这个“好”本质就是当时社会的所谓道德规矩,包括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它其实就是一种人的真情实感的“封锁”。
所以作品对“好”男人吕宗桢是有嘲讽否定的。
当然这也仅仅是对其不敢真心生活态度的否定。
同样如此,对于“真”女人吴翠远的赞赏,也只是赞赏反叛平庸虚假生活的真情。
而无意鼓励男人抛弃男人的责任,怂恿女人可以为所欲为。
即便从审美的角度讲,也应该明白:美的东西一定是真的,但真的未必就美,更未必就善。
示例
一代倾城逐浪花
是否听到过她踏足在青石板上零碎的脚步声?是否目睹过她斜睨在古弄堂里高傲的眼神?是否留意过她常穿的晚清旗袍上烫金的妖冶的玫瑰?
张爱玲,标准的名门之后,拥有高贵的血统,在钟鸣鼎食的光环下,家族留给她的是永远的凄楚与创痛。
在她的童年时期,物质生活充裕,但精神生活是不幸的:父母之间的长期冷战以至分居,与弟弟关系的疏远,于是她只得与姑姑生活在一起。
失落的父爱,残缺的母爱,家族内部的算计……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让她过早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久而久之,阴影挥之不去,孤僻、敏感、清高在她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她经历过几段曲折的爱情,那些苦恋结成的果实酿出的是伤痛。
这些伤痛犹如秋雨,点点滴滴,敲打着她那一颗冰凉的心,这脆弱的身躯如何才能承受得住生命之痛?
文字是张爱玲手中随意玩弄人生游戏的工具,她把对尘世的愤怒与不满化作文字,那一篇篇文章洋溢的是精心制作的颓废和破坏,她快意地挥洒文字,每一次却是那么的掷地有声,酣畅淋漓。
一个冷眼看世界的孤傲女子,她喜爱红艳的大团花,爱穿刺绣的高领旗袍,抚摸绣着龙凤飞舞的锦绣缎面,从她身上能够嗅出传统的江南女子浓郁的金粉气息。
有人说:“她是紫禁城里的一口古井,被租的龙袍。
”在她的身上彰显的是低调的华丽、凄艳的美和当代无与伦比的才气。
亲情疏离,爱情失意,在乱世中苦苦寻找归宿,她最终找到了吗?在现实中找不到,只好用笔
营造理想的世界,用笔发泄胸中的怨气,带着几分看破红尘的洒脱,一代才女遗留下一曲曲不朽的绝唱……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张爱玲热”便是其作品充满魅力的体现。
然而,在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一个冰冷的公寓里,她的躯体化作一缕青烟,飞入云天……
我想,在她死去时的梦魇中,她望着在梧桐雨中离去的背影,聆听着那碾碎的泡桐叶发出的破碎声,极像她内心的痛苦呻吟,孤寂的她唱着那令人伤感的歌:“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千言万语只能无语,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喔,原来你也在这里……”而她从海上来,却带着百年孤独的靡靡之音离去,魂飘
他乡……人生是
一袭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沿着扎曲河向西,康巴风情商街、唐蕃古道商贸街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片区,雕梁画栋
....,处处透露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B.肃穆的气氛,庄重的举动。
与会人员都低下了头,敛声屏气
....,用一分钟的默哀,向在3·1昆明火车站恐怖事件中的逝者表达了沉痛的哀悼。
C.某市供暖第一天PM2.5爆表,有天无日
....,能见度低,白天的街道犹如夜晚灯火通明,中小学已紧急停课,公交也停运。
D.今年春节用微信收发红包炙手可热
....,除夕夜482万人参与抢红包,零点为高峰,每分钟有2.5万个红包被拆开。
解析:A项,雕梁画栋:指房屋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使用正确。
B项,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语境表达的意思是安静、沉默。
C项,有天无日:比喻社会非常黑暗,没有公道。
这里是望文生义。
D项,使用对象不当。
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不能用来形容“用微信收发红包”这件事。
答案:A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解析:对联字数没有限制,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才需要押韵),也不是只适合喜庆场合张贴,所以A、B、C三个选项都不对。
对联的书写是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小张接到几个朋友来访的消息,高兴地回答:“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
B.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
C.王主任在招商会上恳切地说:“欢迎各位投资山区建设,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
D.小赵偶遇某同窗好友,寒暄过后询问对方家人情况:“令慈身体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
解析:A项,府上:敬辞,尊称别人的家;B项,惠顾:敬词,用于感谢别人的光顾;C项,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
答案:D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
“回来过没?”
“没。
”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檐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
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我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
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
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
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
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
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解析:A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痛苦难受的心情。
B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答案:C
5.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6.文章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阐述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三、创新语用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丧”是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网上把自己的姿态摆得非常低,卑微到自贬的地步。
“丧”是网络社交活跃度的一种表现,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介,网上活跃度越高,也就会越多地用这种自黑、自贬等方式。
互联网带着天然的反抗性,互联网语境生产的必然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
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所以越是发达的大城市,网民越“丧”。
①不是网上活跃度越高就会越多地使用这种自黑、自贬的方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①句,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
本题从所给文段看,推断的依据就是“‘丧’是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达方式”,①句是对文段中“网上活跃度越高,也就会越多地用这种自黑、自贬等方式”的否定,也就是说否定的是表述绝对化的句子,依照这个形式,可找出文段中类似的句子:“互联网语境生产的必然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所以越是发达的大城市,网民越‘丧’”。
最后按①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答案:①互联网语境生产的不是必然是这种去中心化、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
②不是越发达的大城市网民就越“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