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古文二则》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课外阅读)29.古文二则

相关课外阅读
29* 古文二则
一、郢人简介:
郢人,释义一:指善歌者;歌手。
释义二:《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后用"郢人"喻知己。
释义三:借指楚国人。
二、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著有《列子》。
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三、内容简介: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语文版七下册《古文二则》课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 惊喜的样子)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 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
。
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庄子对 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仔细想 ,还是蝴蝶做梦 变成了庄周?庄子的想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 生态度。
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 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 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 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 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生活态度上,他顺 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 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 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 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 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 核心内容,庄子其人也被人们神化,奉为神灵。唐玄 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 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 “微妙元通真君”。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探囊取物 舐痔舔痈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 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 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 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 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 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 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 为冲虚真人,其书名为《冲虚真经》。
2015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 古文二则 语文版

29.古文二则学一学 读一读 练一练 整体感悟 作业布置郢人 解析 《庄子》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结合课下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的寓义。
认识作者。
庄子(前369-前286),了解名作战国时期文哲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郢()人垩()斫()寡()人自学检测看谁说得对先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不懂的词句,大家分析。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 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经过 回头看 随从人员 通“墁”,涂抹砍,削 听信,听任改变神色 试验曾经 对象,搭档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石匠人挥舞锛子像疾风一般掠过,(楚国人)听任(石匠人)砍削,白色的泥点完全削尽但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自从惠施先生死后,没有人给我当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郢人庄子与惠子相知甚深,配合默契,彼此信赖。
惠子去世,庄子也就失去了一个可以跟自己在知识、学问和智慧问题上进行高水平辩论的挚友。
对事对人的重要性;或内因和外因都是影响成功的条件。
作业布置:写一写,谈一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最好能联系现实生活)。
伯牙善鼓琴《列子》《列子》,相传战国郑了解名作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gāo)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ju9)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

·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 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
逃避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原文与翻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 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 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 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 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 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 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 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 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 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语文版七下《古文二则》

郢人
郢人死后,匠石无以为质,无与 言之
知 己 难 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
伯牙擅长弹琴, 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
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 雄伟庄重的样子像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虽 然,
臣之质
死久矣。’
即使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夫子 之死也, 吾无以为质矣!
自从他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搭配的对象了!
吾无
与 言之矣。”
我没有可以与之说话的人了!”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 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善听: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 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 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 •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 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 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 人立不失容。
2、为什么匠石和郢人能这样的默契和互 相信任?相互了解对方与信任对方,是一对知音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匠石并不了解与信任宋元君,(即使宋元君相 信匠石的技术,匠石也不能确信宋元君在大斧砍到 时会不会惊慌)他们并不是一对知音。
匠人运斤成风,郢人立不失容
29. 古文二则
郢人 伯牙善鼓琴
• 庄子(约前 369—前286)名 周,战国时哲学 家,道家学派主 要代表人物。与 老子并称为道学 之祖。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 古文二则习题课件 语文语文

6.给下列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bàoyǔ)/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7.“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 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第四页,共二十二页。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____“_慢__”__通________ 意“墁思”(yì sī)_______ (2)卒逢暴雨 ____“_卒__”通_______ 意思“猝_______
涂抹(túmǒ) 突然(tūrán)
第五页,共二十二页。
4.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7)吾于何逃声哉?
我从哪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
8.填空。
庄子(zhuāng zi)·徐无鬼
战国 (Zhànguó)
(1)《郢人》选道自《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_______时哲学家,____家的代表(dàibiǎo)人物。
(2)《伯牙善鼓琴》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相传是______列_时子_·_汤__问____所著。
第十三页,共二十二页。
抹在鼻子(bízi)上的白粉
蝇翼
1.填空。
自夫子(fūz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吾无(1与)“若言蝇之翼矣”,是把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成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古文二则》阅读练习 (新

29《古文二则》
文言文阅读(12分)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伯牙善鼓.琴()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⑶更.造崩山之音()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答案:
1、(1)弹 (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 (3)再,进一步 (4)好像
2、B
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 古文二则习题课件 语文语文

第八页,共二十二页。
6.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伯牙善鼓.琴_名__词_(m_ín_g _cí_)作_动_词_,_弹______
第九页,共二十二页。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2)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huǒbàn)已经死去很久了。
4.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善伯 善.哉 牙善 ,.鼓 峨琴 峨( 兮若 擅长泰(sh山 ànch(á) ng) 好
)Hale Waihona Puke (2)于吾 止于 于. .何 岩逃 下声 (哉( 在
)
从
)
过惠子之.墓( 助词(zhùcí),的 )
(3)之吾 乃无 援与 琴言 而鼓 之.矣 之.( (代词词尾(,dà无icí意),义问题
第十五页,共二十二页。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黔之.驴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
5.伯牙是传高说山中流善水弹(琴gā的o 人sh,ān钟l子iú 期sh比是u善ǐ喻) 听知音己的相人赏。或与知此音典。故也相比关喻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乐_曲__(_yu_è_q_ǔ_)_高__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斤成风”这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听而斫之: 郢人听任石匠人砍削鼻尖上的 白土。听,听任。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可 以根据“听”和“斫”这两个动词补充出来 3、臣之质死久矣: 我的搭档死了很长时间了 。言下之意是,石匠人找不到像郢人那样 镇定自若的搭档了,所以他运斤成风的本 领也就无法展示出来。 4、吾无以为质矣: 我没有搭档了。
成语
善:擅长。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意念,心情
钟子期曰:“善哉,
好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 钟子期曰 : “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
盛大的样子。
领 会 ‘ 听 得
出
钟 伯 心中想到的 子牙 期所 必念 得, 之 。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
山的北面 通“猝”,突然
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重点词语
顾谓从者曰: 顾,回头看。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垩:白色的土, 可用来粉饰墙壁; 漫:通“墁”,涂抹。 使匠石斫之:砍,削。 听而斫之: 听信,听任。
郢人立不失容: 改变神色。 尝试为寡人为之: 试验。 臣则尝能斫之: 曾经。 臣之质死久矣: 对象,搭档。
重点句子
1、顾谓从者曰: 回过头告诉跟随的人说。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 乐。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庄 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仔 细想想竟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 梦变成了庄周?庄子的想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 人生态度。 ——庄周梦蝶
掌握字词
郢(yǐng)人 垩( è ) 斫( zhuó ) 寡( guă )人
大雨琴曲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 每奏,钟子期辄 穷其 趣。
再
拿,拿过来
总 穷尽 旨趣,意旨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 哉?”
舍:丢开。 逃:逃避。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 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 (水势)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 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 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伤感, 于是拿过琴来弹了起来。
3、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什 么?
高山流水(遇知音)。高山流水多比喻知 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主题思想
《伯牙善鼓琴》通过讲述伯牙 善鼓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故事, 表现朋友之间心灵相通的深情厚谊。
巩固反馈
1、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 听?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 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 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峨峨( é ) 辄( zhé ) 卒( Cù )
翻译课文
庄子送葬,过 惠子之墓,顾
回头看
谓从 者 曰:
“郢人 垩 楚国人 用白色的土
漫 其 鼻端 同‘墁’ 涂抹 他的鼻尖
若蝇翼, 使匠石 斫 之。 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 砍Hale Waihona Puke 削 匠石 运斤 成风, 听而斫之,
听任 挥动锛子像疾风一样掠过
尽垩 砍削尽
而鼻
不伤。
郢人立不失容。 站(在那里)面不改色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 头来对跟随的人说:楚国有个人把 像苍蝇翅膀那样薄的白土涂抹在他 的鼻尖上。让叫石的匠人砍削白 土。石匠人挥动锛子像疾风一样掠 过,(楚国人) 听任他砍削白土。 砍尽白土而鼻子却没有受伤。楚国 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
宋元君闻之,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 。‟ 试验 匠石曰:‘臣则 尝能斫之。
子期善峨峨兮 洋洋兮若江河 若泰山 听:
( 比 喻 ) 知 音 难 求
合作探究
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六次;“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擅长; “善哉”中的“善”:好。 2、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 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 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运斤如风:运,挥动。斤, 锛(bēn)子。挥动锛子就 有风的声音。 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合作探究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 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 伤。郢人立不失容。
2、为什么匠石和郢人能这样的默契和 互相信任?
相互了解对方与信任对方,是一对知音。 匠石并不了解与信任宋元君(即使宋元君 相信匠石的技术,匠石也不能确信宋元君在大 斧砍到时会不会惊慌),他们并不是一对知音。
起初弹连绵大雨的曲子,再弹奏 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 子期就能点明它的情趣。伯牙于 是丢开琴感叹说:“好啊,好啊! 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 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可 以把我的声音隐藏在哪里呢?”
朗读句子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文章结构
伯 牙 善 鼓 琴
伯牙善志在登高 志在流水 鼓琴: 山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文章结构 (
匠人运斤成风,郢人立不失容
郢 人
郢人死后,匠石无以为质,无与 言之
比 喻 ) 知 己 难 遇
主题思想 《郢人》以匠师与郢人的绝妙 配合为喻,讲述庄子与惠子之间的 深情厚谊,抒发了对挚友的深情怀 念。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作者简介
《列子》,相传战国 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 艺文志》著录《列子》八 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 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 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 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 《儿童辩日》、《歧路亡 羊》、《九方皋(gāo)相 马》、《纪昌学射》、 《齐人攫(jué)金》、 《杞人忧天》、《愚公移 山》 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
伯牙
伯牙是春秋战国 时期晋国的上大夫, 春秋时著名的琴师, 擅弹古琴(是琴不是 筝),技艺高超,既 是弹琴能手,又是作 曲家,被人尊为“琴 仙”。
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 字子期。春秋楚 国(今湖北武汉 汉阳)人。相传 钟子期是一个戴 斗笠、披蓑衣、 背冲担、拿板斧 的樵夫。
(二) 翻译 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为之 做
副词,表肯 曾经 定,确实 虽 然, 臣之质 死久矣。’ 即使这样 搭档
以 为
自夫子 之死也, 吾无
用来 做
吾无 与 言之矣。”
搭档
质矣!
辩论
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石匠 人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石 匠人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 掉鼻尖上的白土。即使这样,我 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 先生死了后,我没有用来当做搭 档(的人)了,我无法与人辩论 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下册
郢
人
《庄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与思想。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结合课 下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文章的寓意。
作者简介
庄子(前369-前28 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 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姓庄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 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生 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 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 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 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 “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 《庄子》,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等,庄子主 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 为”。
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信任。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 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 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 对“知音”的理解。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 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