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要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3.运用: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政策改革的借鉴意义;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历史作用及弊端。

(二)过程与方法
史料分析法;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时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1.导入新课: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列宁在1918》,结合课文引言部分引
用的场景,生动地说明了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教师展示本课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并概述本课内容。

教材从三个方面
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学案,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

2.首先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历史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下列
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及评价。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抓住列宁引言中的关键词“战
争条件”和“基本正确”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说明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以列宁为首的布尔维克党领导人不得不正视现实,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1.教师用PPT将1920年苏俄的工农业产值与1913年的产值做成柱状图进行
对比,使学生感受新经济政策实施前苏俄的严峻形势,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列宁灵活务实的政治策略。

2.学生分成六个小组,通过阅读史料,合作讨论完成问题:“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并列表归纳总结。

3.教学时补充有关20世纪20年代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历史材料,从而使
学生理解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用强硬手段推行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原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弊端。

4.学生分成六个小组,通过阅读史料,合作讨论完成问题:“为什么苏联几
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联系在一起”。

为后面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得失做铺垫。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选两个小组,口述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并归纳总结。

2.学生研读PPT所展示的材料,通过师生对话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得失
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等问题。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作业:通过限时完成与抢答的方式,完成本课选择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理解背诵知识点;选做作业:课时作业材料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