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郢》教案
哀郢
屈原
教学要求:
1、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
2、“哀”的深刻意味
教学重点:
1、课文理解
2、“哀”的深刻含义
一、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楚人。

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力主改革政治,彰明法度,举贤任能,却遭馋放逐,前后达9年之久,而楚廷愈加腐败,回天无力,自投汨罗江而死。

《哀郢》为《九章》之一。

二、译文:
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

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开始上道在甲日的早上。

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啊,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

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

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

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而不能见其模样。

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

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

船儿行驶在泛滥的水波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

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

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
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

江汉平原人民还过着平安欢乐的日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波涛浩渺不知道去向哪里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变成了丘墟都不知道啊,又怎么知道郢都的两个东门是否荒凉?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

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

突然遭放逐不被信任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

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困苦失意满怀悲伤。

有人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很不可靠。

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进身为国效力啊,却遭到嫉妒者的百般阻挠。

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

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在他们头上加以“不慈”的名号。

楚王讨厌那深忧远虑的美德啊,却喜欢听那些人口头上的慷慨辞藻。

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反被疏远置于脑后。

尾声: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

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

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何日何夜我会将故国遗忘?
三、课文分析
《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此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

前三层为回忆,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

乱辞在情志、结构两方面总括全诗,为第六层。

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惊。

此下即绘出一幅巨大的哀鸿图。

“仲春”点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

人流、汉水,兼道而涌,涛声哭声,上干云霄。

所以诗中说诗人走出郢都城门之时腹内如绞。

他上船之后仍不忍离去,举起了船桨任船飘荡着: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伤心再没有机会见到国君了。

“甲之鼌(朝)”是诗人起行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
过这一天,故特意标出。

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自己被放时情景。

第二层为“望长楸而太息兮”以下三节,写船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

“长楸”意味着郢为故都。

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

李贺说:“焉洋洋而为客,一语倍觉黯然!”因为它比一般的“断肠人在天涯”更多一层思君、爱国、忧民的哀痛。

诗中从“西浮”以下写进入洞庭湖后情形,故说“顺风波”(而非顺江流),说“阳侯之氾滥”,说“翱翔”,等等。

“将运舟而下浮兮”以下三节为第三层,写继续东行时心情。

“运舟”指驾船、调转船头。

“上洞庭”言由洞庭湖北行,“下江”言顺流而下。

去之愈远,而思之愈切。

诗人之去,可谓一桨九回头,读之真堪摧人泪下。

“当陵阳之焉至兮”以下三节为第四层,写诗人作此诗当时的思想情绪。

在这一层中才指出以上三层所写,皆是回忆;这些事在诗人头脑中九年以来,魂牵梦萦,从未忘却。

“当陵阳之焉至兮”二句为转折部分,承上而启下。

此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上游,宜春以南。

《汉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即此。

其地与湖湘之地只隔着罗霄山脉。

大约诗人以为待事态平息,可以由陆路直达湖湘一带(俱为楚人所谓“江南之野”),故暂居于此。

第五层即“外承欢之汋约兮”以下三节,承接第四层的正面抒情,进而揭出造成国家危难之根源。

朝廷那些奸佞之徒善于逢迎奉承,不仅因为他们无能,还因为他们无忧国忧民之心,只知为了一己的利益而诬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国安民方面实在难以倚靠。

但关键还在于当政者喜好怎么样的人。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便是屈原对顷襄王的评价。

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作品表现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

诗的前三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四、五层是直接抒情。

乱辞总承此两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

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

此诗为叙事诗,但叙事只是为抒情提供了景物,提供了框架,它绝非流亡的客观记录,而是紧扣“哀郢”之“哀”,注入了血泪般的深情。

哀国、哀民、哀君、哀己,“哀”字贯穿始终,成为了全诗之魂。

四、写作特色
本诗在结构上表现了很大的独创性:一,开头并未交待是回忆,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四句为一节,三节为一层意思,很整齐。

语言上的特点是骈句多,如“去故乡而就远,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远”等,既富有对偶美,也有助于加强感情力度。

在风格上,徐焕龙《楚辞洗髓》谓之“于《九章》中最为凄惋,读之实一字一泪也”,诚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