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生机勃勃的古老文明

合集下载

探究文明起源150字短文

探究文明起源150字短文

1、文字出现前的原始人类成就,统称为史前文明。

人类文明始于文字的发明,埃及发现的最早文字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距今六千多年。

语言文字为载体繁衍出各种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普遍、成熟、持久和基础的文明形态。

众多工具技术不断打破自然规则,非文化的其他社会事务形成的文明,则不同于语言文字成就,也不能用文化文明代替。

2、距今五千年前,人类文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古埃及人建造了雄伟的金字塔,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而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绵至今不间断的古老文明中国却长时间被史前的种种传说所笼罩。

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的人类文明之一,中华文明还是从古至今唯一延续不断的、古老又年轻的文明。

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对于我们坚定文化与文明自信及理论与道路自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4、我一直认为,文明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需要运用比较方法的学术领域。

在人类近五六千年的历史中,曾经产生过不少文明,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分别有其特殊的贡献。

大家知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开列了21个文明。

这一数目未必妥当,考古学家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等书里,所举有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就有9个。

无论如何,世界上的文明是多元的,人类的历史所以绚丽多彩,正因为这样。

5、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并不是很容易的。

站在一种文明的位置上,每每认为其他文明只是本文明的派生物,如果不是,也是次等的,不足称道的。

实际上,如马克思指出的:“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只有在欧洲工业革命和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后,从世界的角度研究和比较各种文明才成为可能。

就中国而言,晚明时开始了中西文明的遭遇、交流和碰撞,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和运动。

文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凸显出来的。

6、不知道有多少中外学者谈论过中国文明的特点,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可说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作者:郭景红来源:《对外传播》2016年第06期近年来,中国文化以开放、自信、丰富多样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加紧密,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

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文化高度的发展影响着周边的文化。

从纵向来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是一个整体。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土壤与基础,“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文化是一个有着智慧的鲜活的文化。

从横向来讲,中国文化不是指汉族文化,而是一种一体多元的文化,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质,其丰富性多元性世界少有。

中国文化包括了中国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化,而中华民族通过多年的努力,处理好了各种文化的协调关系,终于形成了当前的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丰富而鲜活的中国文化。

当前中国经济成为世界重要引擎。

中国在超大地域、超长历史、超多人口的背景下,以爆发性速度完成了西方400年完成的经济发展历程。

这种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近几年世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中国展现出新的外交姿态,国家外交实力急速提升。

在此情况下,需要中国文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诠释中国政治服务,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生机勃勃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生机勃勃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生机勃勃的古老文明——“中国个性”的多维解读【坛主小传】张维为,现为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日内瓦韦伯斯特大学国际关系教授。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中国领导人英文翻译。

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中国震撼》等。

【核心提示】●一个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首先要心怀敬意。

●作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虽然古老,但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些过分简约甚至简陋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未像现在这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颇有争议也很有影响的书,名字叫《当中国统治世界》。

他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世界上有许多种文明,比如西方文明,但中国是惟一的文明国家。

中国人视国家为监护者、管理者和文明的化身,其职责是保护统一。

中国国家的合法性深藏于中国的历史中。

这完全不同于西方人眼里的国家。

”他关于中国是“文明国家”的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所裨益,也启发了我对“文明型国家”的部分论述。

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接受了现代国家主权和人权的主要观念。

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未像现在这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

依个人之见,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主要有八个特征,这八个特征又可以概括为“四超”、“四特”。

超大的人口规模:中国只要改变自己,往往就能改变世界我们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疆土上的占世界1/5的人口。

和欧洲相比,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也就是1400万左右,所以中国的人口约等于100个欧洲中等国家之和。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今天的人口规模也是在自己漫长历史中“百国之和”逐步整合而形成的。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其中,“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所体现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而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直接呈现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结合点,二者已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上彰显出浑然一体的契合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而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的原因,必然包括中华民族的勤劳美德。

新时代劳动精神深深扎根于在悠久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华夏文明自伊始阶段就崇尚劳动,炎帝、黄帝、神农氏等都是有突出劳动技能的部落首领。

及至大禹治水,辛勤劳动已与坚毅不屈的民族性格相融合,劳动在改善先民的自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塑造着民族的精神世界,劳动具有伦理正义性。

古代先贤们所提出的关于劳动的许多观点都蕴藏着穿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引用葛洪《抱朴子》的古语“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以诠释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古人还十分重视劳动理念的教育传承。

《敬姜论劳逸》记载了公父文伯的母亲姜氏对其的训教:“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颜氏家训·治家篇》认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

RETROUVER LA CHINEPréface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

La Chine est une nation ancienne et civilisée, c’est également une nation dynamique.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她的古老,使她在创造历史文明进程中,能保持着自身丰厚精神,善于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精神中,融合世界其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经过5000年来的传承和汲取,她的文明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

La Chine est une nation ancienne et civilisée dont la civilisation remonte à plus de 5000 ans. Cette ancienneté lui a permis de perpétuer son esprit de tradition dans le cours de la formation de la civilisation, et d’assimiler les éléments culturels d es autres nations dans l’esprit d’hériter les meilleurs traditions culturelles. La civilisation chinoise se voit continuellement enrichie, développée et bonifiée avec la transmission et l’assimilation pendant plus de 5000 ans.中国古代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儒家把它发展为“仁”与“以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中国传统思想中也包含“以人为本”与“和而不同”的精神,它也是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内涵。

浅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能力与其它文化的相互影响

浅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能力与其它文化的相互影响

浅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能力与其它文化的相互影响文/小人物史记编辑/小人物史记前言中华文明是所有原始文明中,唯一延续了很长时间、从未中断过、流传至今的文明。

虽然经历了一场浩劫,但仍能屹立不倒,展现出旺盛的生机与凝聚力。

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地向外扩散,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使历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地发掘它的内涵,孜孜不倦地探索它的精髓。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融同化异”的顽强性格,其思想是“道”、“儒”、“天人合一”、“大一统”、“爱国”是其核心价值观、“改革新”、“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

中华文明在汲取异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与异域文化的交往中,将自己独特的“智慧之光”传播出去。

本文从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融合中,创造了一个灿烂的奇迹,延续了五千多年,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为人类的文明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探索推动人类文明交流的内在动力,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而丰厚的历史滋养。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机勃勃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都是四个古老的文明,但在中国的发展中,其它三个文明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虽然其它一些文明的灭亡与自然灾害、人为战争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使得他们丧失了自身的发展动力;语言和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使得他们失去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基础;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超越现实的文化缺陷,使得他们失去了源流的源泉。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融同化异”的顽强品质,它以“道”为统一体,以“天人合一”为基本思想,以“大一统”为政治、文化的主流,以爱国为中心,以改革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理想。

在农业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渗透下,在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中得到了充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包容性、变通性、系统性、传播性和重民性,中华文明在中国社会的多次历史变迁之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继续朝着统一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 积极应对国际变局

保持战略定力 积极应对国际变局

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国际变局周方林摘要:新冠病毒疫情是人类经历的一次大灾难。

由于这一灾难,国际关系正在经历一次大裂变,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复杂,各种变数和不确定性在急剧增加。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把握住大局,正确处置,积极应对,化解危机,走出困境。

一要因利为谋,谋定而后动;二要因利为势,事备而后动。

三要因利制权,积极构建战略支点。

四要以人为本,上下同欲,积极应对国际变局。

关键词:新冠病毒疫情积极应对战略定力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2095-9176(2020)04-0087-009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是人类经历的一次大灾难,人类社会现行的制度体系、发展模式、价值观念都在经受极大的考验、挑战和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也受到沉重打击。

所以,2020年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随着西方优越性的下降和世界影响力的衰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的逐步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感到莫名的压力甚至恐惧。

于是,美国加速推进战略和策略调整,公然把中国列为最大的、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全方位打压中国、遏制中国、围攻中国。

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际环境,一时波涛汹涌,危机四伏。

国际关系正在经历一次巨大裂变,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复杂,各种变数和不确定性急剧增加。

目前,中国所遇到的国际的许多问题都来自这种急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调整、确立我们的战略目标,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方式上作出必要的完善和调整,重视运用有益、有利、有效的手段来克服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维持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众所周知,人类有史以来,尽管竞争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竞争的本质始终未变,丛林法则也一直未能消失,这是任何意愿都无法改变的。

美国以自己的软硬收稿日期:2020-05-01作者简介:周方林,鄄城县孙膑研究会会长总第28期General No.28实力拉拢其主要盟国,意图构建反华联盟,围堵、压制、攻击中国,而其目的就是遏制、阻碍中国的发展、崛起和强大。

中华文明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明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明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本文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民族精神、教育体系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分析,探讨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以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依然熠熠生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老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都曾辉煌一时,但最终都走向了衰落或消失。

而中华文明却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而未曾中断的文明。

这一独特的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探究中华文明何以能成为唯一延续几千年文化的原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一)上古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时代,指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也称上古时期,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

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

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

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已出现了国家形式,与传说中所描述的天下万国、天下万邦的情景相吻合,该时期称为“古国时代”或“上古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录下来的历史。

据此发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也将修改。

中华上古时代人物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

上古时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原始部落和氏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传说中的人物,如人们现在知道的如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历史上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二)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征的认识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征的认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发展历程长达五千多年。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是:
1. 连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沧桑而不衰,具有强烈的连续性和延续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创新性: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外部文化,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创新精神。

3. 统一性:中华文明历史上多次经历过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这种统一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4. 包容性: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民族、地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元素,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5. 和平性:中华文明强调“和为贵”的思想,注重和谐共处和和平发展,这种和平性体现在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以上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征的简要介绍,这些特征是中华文明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柱。

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何以文化自信

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何以文化自信

文脉同国脉相连》《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介绍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上新了·故宫》采用“专家与明星联袂”的方式,把故宫文化元素转化为创新产品的过程完整呈现给观众;“紫禁城里过大年”还原昔日清代皇宫的节日景象,让沉淀于历史的传统节庆文化“活”起来;彩妆、服饰、文具等故宫文创产品火爆热卖,使传统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近年来,这一系列频频走红的“故宫现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鲜明标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峥嵘岁月的磨砺、伟大实践的锻造,是最有韧劲、最具内涵、最富生机的文化,是凝聚亿万人民为新中国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中华文化是最有理由充满自信的文化。

70一文化自信是自信之魂文化作为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让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民族赓续。

古往今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总是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遭受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永续发展提供了坚韧的精神纽带。

今天,几千万海外华人靠什么来维系和认同,中华文化是重要因素和标识。

犹太民族虽流散世界各地达千年之久,但靠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也证明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强大作用。

树立文化自信,丰富节目内涵

树立文化自信,丰富节目内涵

树立文化自信,丰富节目内涵作者:林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7期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的根本,文化自信更能提升一个民族的高度。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创作出弘扬主旋律,延续中华文脉,并且能深刻引领年轻人树立文化自信的作品。

大型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将中华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给我们办好综艺节目,提高主持水平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关键词:文化自信;国家宝藏;文艺工作;主持业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历经五千年沧桑变幻,依然生机勃勃,在新时代不断换发出新的活力。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作为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在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中更应该勇立潮头。

2017年底,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精彩上映,九大历史博物馆,二十七件国宝级文物亮相公众眼前,让每位华夏儿女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文化带来的震撼,树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

节目一经推出,便在社会获得热烈反响,深受年轻受众的欢迎。

一直以来,我们文艺工作者都在致力于创作出弘扬主旋律,延续中华文脉,并且能深刻引领年轻人树立文化自信的作品。

而央视此番首次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将中华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其中,除了精妙华丽的灯光舞美和时尚精美中国风的背景音乐共同烘托出节目的气质之外,其中的主持人和嘉宾演员更是将国宝的精髓与文化内涵生动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中华文明的五大特征解释

中华文明的五大特征解释

中华文明的五大特征解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它具有悠久性、持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创新性等五大特征。

下面将对这五大特征进行详细的解释。

一、悠久性中华文明的悠久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从历史记载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远早于其他许多文明。

在这个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历了许多朝代和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二、持续性中华文明的持续性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过其历史和文化传承。

即使在战争、自然灾害和其他危机的情况下,中华文明也能够持续发展和演变,保持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三、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其最独特的特征之一。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它从未被这些外来文化所取代或消灭。

相反,中华文明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

四、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之一。

从秦朝开始,中国就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这种统一一直持续到现代。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过分裂和动荡时期,但最终都实现了再次统一。

这种统一性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也对其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创新性中华文明的第五大特征是创新性。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就。

例如,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悠久性、持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创新性等五大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最独特、最引人注目的文明之一,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璀璨的文明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对人类文化、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

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和历史阶段的贡献,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地区。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华夏民族开始了辛勤劳动,发展了农业,创造了象形文字,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

中华文明的特点丰富多样。

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华文明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中华文明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身心的平衡与健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此外,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伦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等。

中华文明的演变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自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唐宋元等朝代的文化繁荣,再到近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华文明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兴衰和变革。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潮和学术流派的涌现,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

总体而言,中华文明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塑造,以及对人类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的丰富贡献。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应当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1.3 总结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起源、特点和演变而引人注目。

首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这片土地上,古代华夏族人民创造了稻作、文字以及许多其他重要的发明和创造。

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具有兼容并蓄、包容开放的特点。

这种开放的胸怀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过程,它融合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古代的中原文明、西南丝绸之路文明、西北草原文明等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多元性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广泛的基础,能够吸取全球各地的文明精华。

其次,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

中华文明历经沧海桑田,诸多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

中华文明从来不排斥其他文化,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自身。

例如,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丰富和提升,道家、儒家、法家等学说也都各自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广泛吸纳外来文化,进化为多元、丰富的文明体系。

第三,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使得中华文明在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许多文化领域的创新也为中华文明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中华文明中的诗词、曲艺、戏剧等,都是源于民间的创作,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和开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

第四,中华文明具有思想深度。

中华文明的思想体系丰富多样,儒家、道家、佛教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最后,中华文明具有守望相助的精神。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人伦关系、家庭观念、社会和谐。

传统的“亲友兄弟,三千里外可通婚”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家庭、亲情、友情的重视。

同时,中国人民在困难时刻也始终能够相互支持、守望相助,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看法和评价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看法和评价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看法和评价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华文明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辉煌的科技成就、独特的艺术瑰宝、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世界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文明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对中华文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评价。

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变迁和磨难,但始终保持了其文化的连续性和独特性。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和特色,构成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

二、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也在中华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三、辉煌的科技成就中华文明在科技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中国科学家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例如,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比西方早了一千年;张衡地动仪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四、独特的艺术瑰宝中华文明也拥有独特的艺术瑰宝。

中国的绘画、陶瓷、音乐等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画以山水花鸟为主要题材,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陶瓷则以精美绝伦的工艺和别具一格的造型著称于世。

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演奏方式赢得了全球的赞赏。

五、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

这些人物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等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政治家,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

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

简述中华⽂明的起源简述中华⽂明的起源中华⽂明可以指古今中国⼈所创造的⼀切⽂化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其中中华⼈是中华⽂明的主体。

本⽂所谈的中华⽂明仅指古今中国(含⾮⼤⼀统中国和⼤⼀统中国)国家历史,包括⼝传历史(即所谓史前史)和⽂传历史,这涉及了中华⽂明的起源和国家性质(也可以说是形制)的演变。

中华⽂明是世界上最古⽼、⽣命⼒最顽强的⼈类⽂明之⼀,中华⽂明还是从古⾄今唯⼀延续不断的、古⽼⼜年轻的⽂明。

探究中华⽂明的起源和演变,对于我们坚定⽂化与⽂明⾃信及理论与道路⾃信,有⼀定的启⽰意义。

中华黄帝帝国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中华⽂明起源于中华上古时代中华⽂明即中国历史,起源于中华上古时代,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距今有五千多年到⼀万年左右的历史了,其中九千年以前的历史,也可以归之于远古时代。

从中⽂字符(汉字)“或”即“国”的本字之本义可以推知,原始国家含义和构成并不复杂:原始国家就是指有军队武装保卫的⼈⼝所组成的区域⼈类命运共同体。

构成国家的其它要素,如政权中枢和政治核⼼及国号特征、国都所在、⼈⼝的多少和部族与民族的构成、国界乃⾄疆域的⼤⼩、财富的多寡、社会发展⽔平的⾼低等等,都是构成国家⽂明的重要因素和发展进步因素,但都不是最初要素。

西⽅主流学界之所以不承认中华⽂明中夏朝的存在,更不承认中华黄帝帝国的存在,主要理由是迄今没有提供相关的⽂字历史和国都、宗庙遗址、⼤型青铜器等予以证明。

我认为这是对⼈类⽂明史探源的误导,是把成熟国家的标准强加在原始国家头上,是对⼈类原始国家⽂明的忽视。

中华上古时代⽂明是中华⼈类筚路蓝缕,艰难开拓,从远古野蛮时代经跨越式发展⽽开创的崭新时代⽂明,是在亚欧⼤陆东部(以东亚、中亚、北亚、南亚各⼀部共同构成)⼴阔的⼤陆和半岛中发⽣和发展起来的东⽅东部⽂明。

中华上古原始⽂明是随着第四纪冰川时代和⼤洪⽔泛滥期的基本结束⽽逐渐出现的,这和古印度河⽂明、古西亚两河⽂明、古埃及尼罗河⽂明等产⽣的地理背景都有相似之处(后来的古希腊海洋、海岛与城堡⽂明,波斯、蒙古等游牧⽂明,都是强⼤的次⽣⽂明)。

非连续性文本《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

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

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只是在19 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

此后的 100 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

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

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

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

”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

”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

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

”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

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流传不息的古老文明。

中华帝国与其他古老帝国一样,由原始部落不断地和其他部落联合,再扩张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帝国。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当然也曾受到外族的侵入或统治,然而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地被同化、被融合,这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其中必定有其博大精深的气质。

那么,究竟这个优秀的民族--中华民族该如何解析呢?它又包括哪些人?一般外国人的书写工具解释得极为简单,不论是“中华民族”抑或是“汉族”、“中国人”,他们都管它称为CHINESE。

实际上,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全族及华夏民族的总称。

中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周,是因天子所居之城处于中央地带而取名的;而华夏则只以夏朝作为原始阶段、以西安华山作为原始部落的族称。

中华民族乃是以汉族为主,包括海外华人及中国境内56个少数民族所统一而成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

这五千年长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她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迄今成为世界人类史上没有中断的唯一文化。

也因为如此,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他们打口号喊文化、翻历史写文化、搞教育也讲文化。

然而,文化是什么呢?没有人说得明白。

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领域上的习俗。

中国由海洋、沙漠、高原及绵绵不绝的丘陵围绕而成,形成一个孤立的状态。

在封闭的地理条件下,中国就自然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文化。

当研究其他古文明时,现代人已无法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始末;而现代的中华民族却仍能读懂几千年前的文字,在发达前进的社会中追朔古老绵长的文化。

汉字是经过长久历史流传下来的,也是唯一现存的表意文字,因此在研究中华文化上扮演了重要的地位。

大一统,并有一权威代表古时候的人们喜好全体出没的羊,“祥”、“善”、“美”都以羊来比喻好的事物;反之他们排斥相互撕咬的狗,因此把狗用作比喻不好的事物:“狗眼看人低”及“猪朋狗友”。

归根到底,中华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

中国内陆河流多不胜数,人么利用河流进行农业耕种,一旦河水泛滥便会摧毁所有的农作物,因此水利修建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作者:赵同良来源:《云梦学刊》 2020年第5期收稿日期:2020-06-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招标课题“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研究”(18VSJ08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17JJD710001);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领军人才支持专项(W04)“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研究”(2017THZWLJ01)。

作者简介:赵同良,男,河北安新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赵同良(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24)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自成体系,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积厚流光,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一以贯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国古代长期稳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的母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根基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20)05-0103-10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生机勃勃的古老文明——“中国个性”的多维解读主讲人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为【坛主小传】张维为,现为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日内瓦韦伯斯特大学国际关系教授。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中国领导人英文翻译。

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中国震撼》等。

【核心提示】●一个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首先要心怀敬意。

●作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虽然古老,但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些过分简约甚至简陋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未像现在这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颇有争议也很有影响的书,名字叫《当中国统治世界》。

他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世界上有许多种文明,比如西方文明,但中国是惟一的文明国家。

中国人视国家为监护者、管理者和文明的化身,其职责是保护统一。

中国国家的合法性深藏于中国的历史中。

这完全不同于西方人眼里的国家。

”他关于中国是“文明国家”的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所裨益,也启发了我对“文明型国家”的部分论述。

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接受了现代国家主权和人权的主要观念。

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未像现在这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

依个人之见,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主要有八个特征,这八个特征又可以概括为“四超”、“四特”。

超大的人口规模:中国只要改变自己,往往就能改变世界我们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疆土上的占世界1/5的人口。

和欧洲相比,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也就是1400万左右,所以中国的人口约等于100个欧洲中等国家之和。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今天的人口规模也是在自己漫长历史中“百国之和”逐步整合而形成的。

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但印度历史上没有经历过中华民族这么长久的人口整合过程,其庞大的人口远远没有中国人这种高度的文化同质性——相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远远没有中华民族这种凝聚力。

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特别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受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民是我们“文明型国家”的最大财富。

这么巨大的人口都生活在一个经过充分整合的现代国家载体内,他们既受到传统文明的熏陶,又接受过现代教育,所以产生的规模效应世界上无人可比。

许多境外企业投资中国都有一个口号,只要能在中国做到第一,就能做到世界第一。

从更广的意义上看,由于人口效应,中国只要改变自己,往往就能改变世界。

比方说,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已经世界第一,随之出现的就是整个世界汽车工业开始了某种面向中国的转型。

超广阔的疆域国土:大国遇到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土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

我们一些人比较羡慕小国寡民的生活,实际上大国有大国的难处,小国也有小国的困难。

小国经不起风浪,而大国遇到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回旋余地大得多。

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曾对我说,新加坡现在虽然比较发达,但新加坡总是如履薄冰,因为任何一场大的危机,比方说像“9〃11”那样的恐怖主义袭击,就可能使整个新加坡毁于一旦。

智利是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2010年一场大地震,GDP就跌掉一大块,整个经济可能两年内都喘不过气,而中国即使遇到汶川大地震这么大的天灾,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也很微小。

辽阔的疆土也使中国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

由于可以在超大规模的国土内进行战略布局,我们今天可以实现西气东输、高铁“四纵四横”等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现代化工程,实现资源的优化支配。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产业升级往往意味着产业迁移到外国,而中国在自己内部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产业梯度转移。

一般制造业可以从发达板块转移到新兴板块,但仍然留在中国,这就延长了中国制造业的生命周期。

中国已成为整个东亚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并通过东亚推动世界的发展,使中国迅速成为带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

超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传统资源,使我们今天仍受益匪浅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使中国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传统。

我们在政治、哲学、宗教、语言、教育、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军事、体育、医学、饮食等领域内,都有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东西。

这种传统的丰富性、内源性、原创性和连续性,是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

中国源远流长的独特传统资源,使我们今天仍然受益匪浅:我们今天讲的“与时俱进”观念,源于数千年前《周易》中的“与时偕行”;我们今天使用的“和谐社会”概念,源于《周易》里的“太和”概念;我们先人“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被用来引导我们的改革开放……这些都是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积累,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人实践理性的哲学传承。

正在形成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也是中国思想独立性和文明内源性的体现。

这很像中医,西医能解释也好,不能解释也好,中国人信这个东西,因为它管用。

如果西医不能解释中医治病的效果,就像西方理论解释不了中国模式的成功,这总体上不是中医不科学或者中国模式不科学的问题,而是西医和西方的理论还没有发展到足以解释中医效果和中国模式效果的水平。

我们要做的不是削足适履,诋毁中医或中国模式以适应西方的理论,而是应该以中国人的成功实践为出发点,去修正西方的理论,去形成自己的理论。

我们愿意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我们不放弃自己的优势。

超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影视产业提供用之不尽的素材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

中国文化中,儒、道、释互补,儒、法、墨共存,表现出多元一体的思想格局。

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也体现在中国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可以融多样为一体。

中国光是方言就有好多种,北京人、广东人、上海人在许多生活习惯和思维方法上的差异不亚于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之间的差异,还有56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但这些差异都可以在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框架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文化也开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复兴时代。

中国人今天的孔子热、老子热、诵经热、书画热、茶道热、旧宅热、文物热、中医热、养生热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复兴。

过去三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碰撞,不但没有使多数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反而促成了中国人新的文化自觉。

这是一种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情况下形成的文化自觉,其意义非同凡响。

中国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和无数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为中国影视产业提供了用之不尽的素材,成为当代青年快乐资源的一部分。

我们的近、现代史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

这些都是包括好莱坞在内的西方影视文化所难以企及的,所以中国电影人最终超越好莱坞应该不是梦,因为最大的文化资源在中国,最大的观众群体在中国,最大的投资群体最终也是在中国。

中国人本文化衍生出来的餐饮文化、养生文化等也是其他文化所难以比拟的。

中国和法国都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但中国大的菜系有八个,其中任何一个菜系的丰富性都超过法国菜系。

中国任何地方的街头餐馆都能做出三四十种菜,而在美国绝大多数的餐馆只有汉堡包加土豆条,能有三四个菜就不错了。

中国的餐饮文化比西方餐饮文化丰富至少十倍,许多其他文化领域内的差异也类似。

独特的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影响力将辐射全世界我们使用的是历史悠久、生生不息的汉语。

汉语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把中国庞大的人口和辽阔的国土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纽带。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认同的利器。

保持了汉语,就保持了中国文化的根。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殖民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结果也就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根,陷入了今天发展的困境甚至绝境:永远在那里邯郸学步,整个国家永远听人摆布,人民生活在动荡与贫困之中。

在现代国家建设中,我们的汉语也与时俱进,从文体修辞到语法词汇,都吸收了大量外国元素。

汉语能够翻译世界上所有人文和科学著作,能够与现代科技完全兼容。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影响力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游客输出国而辐射到全世界。

遍布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已经表明,中国文字将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成为中囯最大的“软实力”之一。

独特的政治:历史长河是中国大多数时间领先西方的关键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意味着中国政治形态也是独特的。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应对好人口规模和疆土规模带来的特殊挑战,否则就要失去“天命”。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观。

中国人历来把国家长治久安、国运昌盛放在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

很难想象多数中国人会接受每四五年换一个中央政权这种源于西方的所谓多党民主政治。

辛亥革命后中国迅速失控,四分五裂,天下大乱,这是我们必须永远记取的深刻教训。

西方不少人只认同多党竞争产生的政权合法性,这是十分浅薄的政治观念。

“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和“民心向背”的治国理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体现,是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内都远远领先西方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模式今天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国历史上比较繁荣昌盛的朝代都与比较强势开明的政府联系在一起。

我曾和印度学者一起探讨中国模式,他们说从表面看,中国是中央集权,但中国每一项改革实际上都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了中国奇迹的产生,所以中国体制要比印度的体制更有活力。

总之,我们学习了西方,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现代政府体系,但同时又拥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资源,两者的结合使我们更容易克服今天困扰西方民主制度的民粹主义、短视主义、法条主义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整个世界都会更多地看到中国政治智慧对人类未来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独特的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信念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家族、宗族纽带而形成的社会。

它与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开始从事定居农业有关,在这种农业活动中,血缘纽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以游牧为主的西方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血缘关系比较淡薄的社会。

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属于不同质的社会。

中国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家庭为基础及其衍生出来的一整套关系和生活方式,而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关系和生活方式。

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家庭伦理还衍生出了“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又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的统一起来: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

今天的中国,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已经比过去扩大了很多倍,但个人仍然愿意为家庭利益牺牲很多东西,这在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社会是很难想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