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
文章旨在通过对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阐述,推导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弄清其认知机制。

主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角度来观察该词的语法化。

副词“横竖”已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过程,已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隐喻和转喻在该词的词汇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签:横竖语法化转喻隐喻
“横竖”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是从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中发现,以往对这个词的系统研究比较少。

本文在调查大量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對“横竖”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历史演变轨迹,尝试解释“横竖”一词语法化的过程。

(一)“横”“竖”的结合过程及流变
“横”和“竖”两个词都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属于基本词汇,二者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广泛运用,但都是作为独立的词语出现。

例如:
(1)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
(2)左右横行。

(《墨子·备穴》)
(3)置之而塞乎天地,搏之而横湖四海。

(《礼记·祭天》)
(4)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列子·说符》)
(5)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庄子·山木》)
(6)晋侯之竖头须。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横”“竖”二词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词义,例(1)~(3)中“横”的词义分别为“‘纵横交错’;‘横着,成横状’;‘充溢’”[8]。

例(4)~(6)中“竖”的语义分别为“‘家童,童仆’;‘童仆’;‘宫中小臣’。

”[8]在笔者检索到的资料中,“横竖”连文使用最早出现在南朝梁简文帝的《明月山铭》中,原文为“緅色斜临,霞文横竖。

”在此句中,“横竖”义为“纵横交错”,作分句的谓语。

此句中的“横竖”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凝合度了,它的语义已经不仅仅是“横”和“竖”的简单相加了。

句中“横竖”并不等同于“横和竖”“横与竖”,而是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词的功能。

据此可知,“横竖”一词的产生时间最晚应该不迟于六朝。

直到隋代,二者的连文用例在传世文献中都非常少。

之后在唐宋时期的禅宗语录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横”“竖”连文的用例。

例如:
(7)至若山豪一其大小,彭殇均其寿夭,莛楹乱其横竖,施厉混其妍媸,
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

(《全唐文·卷九百四·析疑论》)
(8)列并均今其星有疏密有横竖亦有斜,不均。

(《六府文藏·开元占经》)
这些例子中大部分都是“横”与“竖”两个词的连用,并非以“横”和“竖”作为语素构成的词。

可见此时“横竖”作为一个语义完整、凝固的词的身份还尚未被语言使用群体广泛接受运用。

此时的“横竖”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较弱凝固性的词组。

词组“横竖”在语句中主要位于谓语位置,相当于一个形容词短语。

如例(8)中,“有+X”结构槽连文出现,分别为“有+疏密”“有+横竖”“有+斜”。

“疏密”和“斜”都是典型的形容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明显看出“横竖”的词性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到了元明清时期,“横竖”作为一个词已经非常广泛而频繁地出现在语言的运用中。

(9)今人学不曾到贯通处,却言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略窥见本原,就将横竖放胸中,再不去下格物工夫,此皆是助长,反与理二。

(《明儒学案·卷二》)
(10)“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

”(《红楼梦·十三回》)
此时“横竖”作为一个词,大多数都是作状语,其副词性已非常明显,“横竖”已从一个形容词短语演变为一个具有高度凝固性的副词,并且其作为副词使用的频率高于其作为形容词使用的频率。

(二)副词“横竖”的语法化途径
“横竖”由反义形容词的并列连用发展成为一个凝固的结构,其功能和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功能上看,它由形容词词组变成了副词。

从意义上看,它的意义不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的语法化机制下变得越来越虚化,具体而言,副词“横竖”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横竖”作为时间副词,可解释为“迟早”“早晚”[3]。

例如:
(11)“你们娘儿们不必急着问,横竖不出三日,一定叫你们见到十三妹,如何?”(《儿女英雄传·一四回》)
(12)小学士严为天下师老封翁暮遇穷途……何小姐忙道:“你回来罢,他一会儿横竖也到这儿梳头来,你在这儿等着见罢。

”(《儿女英雄传·三十八回》)
(13)宝玉道:“横竖慢慢的自然明白了。

”(《红楼梦·八六回》)
(14)焙茗道:“爷快出来罢,横竖是见去的,到那里就知道了。

”(《红楼梦·二十六回》)
(15)袭人笑道:“有什么没意思,难道作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

再不然,还有一个死呢。

人活百岁,横竖要死,这一口气不在,听不见看不见就罢了。

”(《红楼梦·三十六回》)
(16)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

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

”(《红楼梦·七十七回》)
“横竖”语法化为时间副词,是由于概念结构的隐喻造成的。

“在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反义语素往往联合成词,如‘反正,好歹,始终’等。

构成方式的相似性是它们语义隐喻的基础。

”[3]
根据“形式相似,意义相近”的原则,语言使用者从“早晚”“迟早”“横竖”相似的结构类推出它们语义上的某种联系。

“早晚、迟早、横竖”这三个词结构相似,语言使用者在心理认知的隐喻①推动下,易于将它们放在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环境中,从而促使和影响了它们语法化的路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机制之一,在“横竖”的语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横竖”作语气副词,可解释为“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在情态副词“横竖”产生之前,应存在着一个“横竖横”结构,在今天很多地区的方言中仍然存在着这一说法。

在笔者检索到的资料中,常州、上海地区的方言用语中仍存在这一用法。

在方言中“横竖横”是作为一个副词性结构存在的,相当于一个短语词,义为“愿意付出极大的代价,不顾一切地要把某种事情进行到底”。

“横”和“竖”是对事物或情况的评价,从语义场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同一级语义场相对的两端。

虽然在它们的语义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但人类大脑在认知过程中,往往对差异明显的两种事物或状态印象深刻,并且更倾向于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认知。

频繁地连文使用,为“横竖”一词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语言环境。

在转喻②思维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用它们来指代所有事物、所有情况。

同时在经济原则的作用下,“横竖横”这一词组便演变成为词“横竖”,表达“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义。

例如:
(17)你公公橫竖已死,你何必替他回护呢?(《老残游记·十六回》)
(18)金菊道:“你横竖是个养媳,又没有姘亲,只须给些银钱和那乡下男子,和他活切头。

”(《唐祝文周四杰传·四十八回》)
(19)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红楼梦·二十回》)
(20)贾琏已经笑着去了,到了前面见了贾政,果然是小和尚一事。

贾琏便依了,凤姐主意,说道:“如今看来,芹儿倒大大的出息了,这件事竟交予他去管办。

横竖照在里头的规例,每月叫芹儿支领就是了。

”(《红楼梦·二十三回》)
(21)徐抚台道:“多糜费,少糜费,横竖不是用的我的钱,我兄弟决计不来做个难人的。

”(《官场现形记·四十七回》)
(22)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

现在横竖我们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官场现形记·十七回》)
(23)刁迈彭又讲到:“这班出过力的差官,很有几个有才具的。

兄弟的意思,想求嫂子赏荐几个,等兄弟派他们点差事,帮帮兄弟。

横竖又不出门,府上有事,仍旧可以一喊就来的。

”(《官场现形记·四十九回》)
根据入句结果,即结合具体语境,可把情态副词“横竖”分为两小类:
第一类表示较强的祈使语气,表肯定,义为“一定,务必”。

例如:
(24)贾珍见凤姐允了,又陪笑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

”(《红楼梦·十三回》)
(25)普二一面陪笑,弥缝着两只眼睛,连嚷好热,范氏呼了一声道:“你横竖喝了酒啦!半天晌午,就这们酒气喷人的。

(《绿牡丹·春阿氏谋夫案·冷佛》)
这类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情感较强烈,极力要促使某人做成某事或证明某事实的存在。

第二类表达较弱的语气,表达委婉请求,义为“终归”。

例如:
(26)德泉道:“横竖今夜黄浦滩路上不便,缓一天动身也不要紧,何妨去扰他这一顿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十八回》)
(27)三位姨太太说:“横竖是暂时抵押,将来可以拿钱赎回来的。

至于首饰不便交代他们,倘或被他们把好的掉换了几样,向谁去讨回呢。

”(《官场现形记·五十回》)
(28)横竖我们结了义,将来也是要见面的,和自己的叔嫂一样哩。

(《婆罗岸全传·六》)
第二类“横竖”的语气较弱,说话者出于习惯,顺势拈连,一般用来表达委婉的请求,带有与对话者商量的口气。

3.副词“横竖”的句法位置
副词“横竖”既可用于单句中,如例(25),也可用于复句中,如例(24)、例(27)。

在单句中,副词“横竖”既可有用于主谓句,如例(25),也可用于非主谓句,如例(13)。

在复句中,可用于前分句,如例(27),又可用于后分句,如例
(12)。

在句中副词“横竖”可用于主语前,如例(22),也可用于主语后,如例(25)。

由此可见,副词“横竖”的句法位置是非常灵活的,这也是其语法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体现。

副词“横竖”大量地出现在人物对话或心理独白中,很少出现在叙事文本中。

可见,副词“横竖”是一个口语色彩较浓厚的词汇,主要运用于口语中。

(三)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横竖”
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其广义的定义,即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横竖”有一个独特的用法:作范围副词。

例如:
(29)横竖几十里看不见人烟。

(《新华汉语词典》)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地都是方的,而“横”“竖”正是方形的构成成分。

在转喻思维的影响下,人们用部分代替整体,因此“横竖”才演变为表示范围的副词。

在其演变的过程中,“横竖”为什么没有演变为“竖横”?这应该归因于汉人“顺天理”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古到今、先横后竖”等被认为是“天理”。

所谓天理,其实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看法,是一种文化观念,如: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时间的流逝也像水流一样有方向(即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竖横”读起来很拗口,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横竖”有很多的变体,如“横是”“横直”“浑是”“会胜”“恒是”等。

可见,副词“横竖”是一个语法化程度很高并且运用非常广泛的词。

注释:
①邢福义、汪国胜《语言学概论》:“隐喻指以相似性为基础的
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语义投射,是用一个相似概念来表达另一个概念。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2~293.)
②邢福义、汪国胜《语言学概论》:“转喻指的是同一认知域内部
的语义投射,是用一个相关概念来表达另一个概念。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3~294.)
参考文献:
[1]曾丹.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的认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7.
[2]唐淑娟.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分析[D].成都:四川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邢福义,汪国胜.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新华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范良慧江苏徐州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