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视我国
发展中的『不平衡』
毋庸置疑,由改革开
放以来界定、并一直延续
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过渡到今天如
此新鲜且明确的表述,说
明“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发生
重大历史变革的基础上,
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也由
此说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一个
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围绕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下功夫,实现发展向着更
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
公平、更可持续的目标迈
进。

温故而知新。

很显然,
彼时所谓“落后的社会生
产”,是指生产力不发达,
主要表现为商品和服务供
给侧的严重短缺与不足,
只要始终秉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
理”的发展理念,将发展
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就能在
经历一段时间的积累、赶
超与跨越之后,最终从规
模与数量的层面,满足人
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

而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
下,我国发展经由“站起
来”到“富起来”、再到“强
起来”的新时代,上述矛
盾已经从总体上得到化解,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有
了新的呈现、新的内涵。

应该看到,今天“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发
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
刘良军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一个显著标志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
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3
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是“总钥匙”“总开关”。

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重点、发展布局等事关发展深层次、根本性的问题,则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确保发展从质量和效益的层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仅如此,如果说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实打实的“硬需要”,其实无论是循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还是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心理需求层次论,人民群众应该还有着林林总总的“软需要”。

恰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广泛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领域、多个方面。

因此,新时代下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求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之所以将“不平衡”摆在“不充分”之前,是因为“不平衡”是“不充分”的缘起、源泉,“不充分”是“不平衡”的延宕、加剧。

完全可以说,只有发展平衡了,才有更加充分地发展;只有发展充分了,才意味着发展具有一定的平衡性。

换言之,“不平衡”侧重于发展的横向考量,“不充分”立足于发展的纵向研判,要求发展首先突出平衡性,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造发展的升级版,追求发展的充分性。

对此,有效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学会“十个手指头弹钢琴”,既注重扭转发展的不平衡,又同步解决发展的不充分,但基点基础还是想方设法破解发展不平衡这个首要问题。

实际上,我国发展的不平衡已有所提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主要依靠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京津塘地区的鼎力支撑。

而后来推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至“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才不啻为“亡羊补牢”,开始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又如,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等等,莫不基于长期以来畸轻畸重、厚此薄彼的发展思维使然。

因此,为不使经济学上“木桶定理”的效应进一步扩展和显现,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实践。

从现在起注重发展的平衡性,让发展由不平衡渐趋平衡,关键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与各方面。

要将创新作为推动平衡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薄弱领域与环节的快马加鞭、迎头赶上;要将协调作为平衡、充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不断突出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耦合性;要将绿色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遵循,大力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子;要将开放作为实现平衡发展的重要指针,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平衡发展;要将共享作为平衡发展的至上目标,通过平衡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其作始也必简,其将毕也必巨。

”坚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向,既注重解决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又善于让事物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协调均衡发展,不仅后续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迎刃而解,不断提升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必将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通联: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孙娟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