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米》看毕飞宇小说的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玉米》看毕飞宇小说的语言艺术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毕飞宇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作家。
他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其中《哺乳期的女人》《雨天的棉花糖》《那个男孩是我》《青衣》等均受到读者好评。
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毕飞宇说,《玉米》是他的最爱,是他为年青一代人写的,他希望他们喜欢。
小说《玉米》以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展现了特定时期命运、人性、权利和欲望的关系。
它是毕飞宇的品牌之作,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毕飞宇的艺术风格。
毕飞宇的叙事话语是朴野的、自在的,既粗犷又飘逸,幽默之余又发人深思,处处彰显着其语言的独特魅力。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毕飞宇小说的语言艺术。
一、强烈的视觉效果
毕飞宇的小说通过细腻的刻画、绵密的叙述,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1)施桂芳喜欢站在家门口,倚住门框,十分安心地嗑着葵花子。
施桂芳一只手托着瓜子,一只手挑挑拣拣的,然后捏住,三个指头肉乎乎地翘在那儿,慢慢等候在下巴底下。
施桂芳的懒主要体现在她的站立姿势上,施桂芳只用一只脚站,另一只脚却要垫到门槛上去,时间久了再把它们换过来。
(2)从照片上看,彭国梁的长相不好。
瘦,有些老相,滑边眼,眯眯的,眼皮还厚,看不出他的眼睛有什么本领,居然在天上还认得回家的路。
嘴唇是紧抿的,因为过于努力,反而把门牙前倾这个毛病突现出来了,尽管是正面像,还是能看出拱嘴。
(3)麦子们大片大片地黄在地里,金光灿烂的,每一颗麦粒上都立着一根麦芒,这一来每一只麦穗都光芒四射,呈现出静态的喷涌之势。
例(1)通过“托”“挑挑拣拣”“捏住”“翘”等词语,勾画出施桂芳嗑瓜子经常有的一种姿态,表现了她生完儿子大功告成之后的自足和懈怠,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形象性。
例(2)通过“瘦”“滑边眼”“眯眯的”“眼皮厚”“嘴唇紧抿”“门牙前倾”等词语,使长相不好的彭国梁栩栩如生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让漂亮俊秀的玉米牵肠挂肚,作者力图通过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对那个特定时代特殊的价值取向进行无情地讽刺。
例(3)展现了一幅麦子成熟的图景,“麦子大片大片地黄在地里,金光灿烂的”,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电影《红高粱》里那一片令人眩目的高粱地,给人以强烈的色彩质感。
随后又将镜头拉近,直到能看到“每一颗麦粒上都立着一根麦芒”,这些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作者用农民收获季节的繁忙来衬托玉米
嫁出去的匆忙,给丰收的喜悦蒙上一层忧伤。
二、叙述的幽默性
幽默大师老舍先生在《出口成章》中说:“我们先设想自己是哲学家,而后还得变成幽默的语言艺术家,我们才能够找到有味道的喜剧语言——想的深而说得俏。
想得不深,则语言泛泛,可有可无。
想的深而说得不俏,则语言笨拙,无从得到幽默和讽刺的效果。
”幽默是一种笑的艺术,它不仅要“俏”,而且要有深刻的含义。
毕飞宇的小说,幽默性的叙述成为其主要的艺术特色。
借用幽默艺术,使毕飞宇的作品表面看似轻松,实则沉重;表面通俗,实则充满了人生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俏”和“深”的完美结合。
(1)支部书记王连方在县里学过辩证法,知道内因和外因、鸡蛋和石头的关系,关于生男生女,王连方有着极其隐秘的认识。
女人只是外因,只是泥地、温度和墒情,关键是男人的种子。
好种子才是男孩,种子差了才是丫头。
(2)施桂芳呕得很丑,她干呕的声音是那样的空洞,没有观点,咋咋呼呼,肆无忌惮,每一次都那样,所以有了八股腔。
这是王连方极其不喜欢的。
她的任务是赶紧生下一个儿子,又生不出来。
光喊不干,扯他娘的蛋。
王连方不喜欢听施桂芳的干呕,她一呕王连方就要批评她:“又来作报告了。
”
(3)彭国梁的信几乎全是理想和誓言,决心与仇恨。
到了结尾部分,彭国梁突然问:你愿意和我一起,手拉手,和帝修反做斗争吗?
例(1)“辩证法”“内因”“外因”本是哲学术语,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而王连方成功地把他们运用到生男孩生女孩的问题上,令人啼笑皆非。
科学的认识论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愚昧思想发生碰撞,让人发笑之余,不免陷入深思。
例(2)把施桂芳干呕的声音说成是“那样的空洞”“没有观点”“有了八股腔”,并被王连方批评为“又来作报告了”。
特定时代流行的庄严用语被王连方用到了怀孕时的生理反应上,让人忍俊不禁。
《玉米》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的农村,那是一个政治全能的时代,政治性话语充斥着生活的角角落落,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所流行的政治性话语的戏仿和挪用,使叙述幽默化。
例(3)中彭国梁和玉米是恋人关系,按常理恋人写的信应该是嘘寒问暖,卿卿我我的。
而彭国梁写给玉米的信中却几乎“全是理想和誓言,决心和仇恨”,不是“你愿意和我一起,手拉手,共建美好幸福的小家庭吗”,而是”你愿意和我一起,手拉手,和帝修反做斗争吗”。
这违悖了我们头脑中的常情常理,出乎我们的意料。
但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就象“昆德拉式的幽默”,用轻松、随意、常常带有玩笑、谐谑的幽默笔调来书写深广沉重的悲剧性内涵。
三、比喻的个性化
比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个小说家一般不会放弃对比喻的经营,在《玉米》中,作者富有个性的比喻比比皆是。
(1)王连方自己都听出来了,他的话如同感叹号一般,紧张了,严肃了,冬天的野风平添了一股浩然之气,严厉之气。
(2)要是有一个飞行员做女婿,他王连方也等于上过一回天了,他王连方随便撒一泡尿其实就是一天的雨了。
(3)女孩子的心里一旦有了心上人,眼睛就成了卷尺,目光一拉出去就能量,量完了呼拉一下又能自动收进来。
例(1)将说的话比喻成感叹号,打通了听觉和视觉,生动形象,切实可感。
不仅表现出王连方“吃不准不要紧,关键是做领导的要敢说”的丑陋,还凸显了“革命化”的春节的荒唐,可谓是语出惊人,一箭双雕。
例(2)雨对于大地万物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雨能决定他们的生死存亡。
将一泡尿比喻成一天的雨,形象地表现了王连方有了一个飞行员做女婿更能呼风唤雨的狂傲和得意,更让人感受到他一贯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
例(3)把眼睛比作卷尺,贴切又传神。
作者动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完成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开掘,他从人物的身体出发,替语言完成内心的活动,细腻地表现了玉米对爱的渴望和理性的把持。
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如玉米接到彭国梁来信时:“玉米在大腿上一正一反擦了两遍手,接过来,十个指头象长上了羽毛,不停地扑楞。
”用羽毛的扑棱喻手的抖动,把玉米接到信时的激动刻画得惟妙惟肖。
王连方倒台以后,写施桂芳:“脸上的皱纹一条一条地都挂了下来,呈现出水往低处流的格局。
”把皱纹的走向喻成水往低处流,暗示了王家的落败。
郭家兴与玉米初次见面时:“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脸上布置得像个会场。
”把郭家兴此时的表情比喻成“会场”,与他的身份极为吻合,又让人感受到他的冷酷和道貌岸然。
毕飞宇小说中的比喻设置,大胆而又独特,显示了作家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个性化比喻的运用,在表现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欲望和语言感觉,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
毕飞宇凭借其对生活细致的观察、独特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幽默的笔调,个性化的比喻等表现手法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独特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作协评奖办公室主编,毕飞宇等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中篇小说[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2]老舍.出口成章—论文学语言及其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彬彬.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J].文学评论,2006(6).
(魏娜,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