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开封市初三上学期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河南省开封市历史初三上学期复习试题及解答
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长城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10000公里
B、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C、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和石头,没有使用砖石
D、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唯一军事防御工程
答案:B
解析: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各个朝代都有所修缮和扩建。
选项A中长城的全长有误,实际全长约21196公里;选项C中长城在汉代以后开始使用砖石结构;选项D中“唯一”一词过于绝对,长城虽然规模最大、工程最艰巨,但并非唯一。
2、题干: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六国
B、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答案:A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是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实现的,这是正确的。
选项B、C、
D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措施,其中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推行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这些都是正确的。
选项A的描述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A,因为在题干中要求选出不正确的描述。
3、题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这些措施?
A、实行中央集权制
B、推广秦国文字
C、修建长城
D、设立郡县制
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实行了中央集权制、推广秦国文字、设立郡县制等措施。
修建长城虽然也是秦始皇时期的工程,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不属于巩固统一的直接措施。
因此,C选项正确。
4、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A、商汤灭夏
B、周武王伐纣
C、秦统一六国
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答案:C
解析: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主要标志是秦统一六国。
在此之前,我国处于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分裂。
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因此,C选项正确。
5、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式开始?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开创丝绸之路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朝,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式开始。
6、以下哪个历史人物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开拓者?
A. 张骞
B. 郑和
C. 岳飞
D. 郑成功
答案:A
解析: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开拓者。
他的活动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7、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历史之父”?
A. 希罗多德
B. 司马迁
C. 伏尔泰
D. 卢梭
答案:A
解析:被誉为“历史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以其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开创了西方历史学的先河。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著有《史记》;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法国哲学家、教育家。
8、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唐朝建立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在此之前,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末期。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建立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重要朝代,但不是其开始。
9、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伟人”?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张之洞
答案:C
解析: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创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伟人”。
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在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但不符合题目中的“第
一伟人”的描述。
因此,正确答案是C. 孙中山。
10、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是1919年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是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学生发起抗议,随后发展成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未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五四运动。
11、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它导致了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12、题干:在以下历史人物中,被称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谭嗣同
答案:C
解析: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1894年7月,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历时近一年,最终以中国战败、日本获胜而告终。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的领土是:
A、辽东半岛
B、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C、澎湖列岛
D、以上都是
答案:D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B、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C、列强的干涉
D、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A
3、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
A、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促使中国走向民主革命
D、以上都是
答案:D 第二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被誉为“盛唐”。
唐玄宗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被誉为“开元盛世”。
材料二: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
唐玄宗时期,增设殿试,进一步提高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质量。
材料三: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其中,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一、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
(2分)
答案: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二、结合材料二,说明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4分)
答案:特点: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增设殿试,提高选拔质量。
作用:促进社
会进步,选拔优秀人才。
三、根据材料三,阐述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4分)
答案:特点:对外交往活跃,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联系。
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国友谊。
第三题
材料一: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材料二: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四: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这一举措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材料五:秦始皇死后,秦朝迅速灭亡,这一历史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秦朝兴亡的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答案: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以下深远影响:
(1)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设立三公九卿,加强了中央集权;
(3)修建长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4)修建灵渠,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以下影响: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世统一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2)设立三公九卿,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修建长城、灵渠等,对后世防御外敌、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秦始皇死后,秦朝迅速灭亡,这一历史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秦朝兴亡的思考。
你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暴政: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对人民实行严酷的统治,导致民怨沸腾;
(2)秦二世胡亥继位后,荒淫无道,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3)秦朝的徭役、赋税沉重,加剧了社会矛盾;
(4)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
(5)陈胜、吴广起义,引发了秦朝的灭亡。
第四题
阅读材料: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之路。
以下是一段关于近代中国探索救国之路的资料: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积极倡导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民国时期中国仍然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
1、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主张通过什么途径来挽救国家?
答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国家。
2、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提出了哪一口号?
答案: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
3、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哪些重要事件?
答案: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