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普宁市燎原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普宁市燎原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

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

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

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

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

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

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

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上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

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

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材料三: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

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

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了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

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

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

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

进一步挖掘、利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土遗产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

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洛舍漾
张抗抗
①洛舍,杭嘉湖平原一个水乡小镇。

②洛舍是个喜乐的名字,北宋宣和年间,此地曾有“乐舍”之称,意即江南富庶宜居之地,也有说指南
迁至此的洛阳人集居地,至近代终定名“洛舍”。

镇北有一个“大漾”,其水面浩阅,水波淼淼。

我小时候站在大通桥头嘹望“洛舍漾”,觉得它像大海一样,坦坦荡荡望不到边际。

③“漾”——水流长、水摇动貌。

《辞海》“漾”字解:泛、荡之意。

漾水,古水名。

漾漾,水波动荡。

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山楂树”歌词: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
④曾经的洛舍小镇,是温暖的外婆家。

外婆离世很多年,小镇依然是外婆家。

我离开小镇半个多世纪了,小镇依然是永远的外婆家。

半个多世纪之前,从杭州去洛舍,坐摇橹的木船在大运河走一夜、后来是时长五小时的小火轮、再后来,通了汽车、再后来,是高速公路。

河港一年年少下去,楼房一年年多起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小镇填河铺路填河建房,水乡成了平地,失去河流的小镇,就像饥渴多病的躯体,有了衰颓之相。

每次回去探望它,心里都有隐隐的痛。

⑤幸好还有一座碧水盈盈的洛舍漾,安静地守护着小镇。

湿润的水汽从湖上飘过来又散开去,犹如甘霖洒在小镇的上空。

幸好洛舍是洛舍漾的小镇,洛舍漾用它丰沛的水滋润着、养护着小镇,于是,很多年后的一个春天,小镇苏醒过来。

⑥我有几年没来外婆家了呢?变化恰恰就是在这几年里发生的。

当我再次踏上洛舍镇的大通桥,我见到的是一座秀雅的小镇,临河一长排高大密集葱翠的香樟树和整洁的石板路,拉开了水乡情韵的序幕:白墙黛瓦的古镇老屋,保留了老镇的房屋风格,白墙上搭建着精致的黑瓦雨檐,是老房子的格调。

河埠头是必须有的,设计成了一条带篷顶的方头船形状,有妇人蹲在水边洗涤,河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从洛舍漾来又到洛舍漾去的河水,清凌凌慢悠悠,像水乡人悠闲散淡的性格,更像一幅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

在这幅图画中,河埠与船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代表着水乡活着的生命,以及一种未被侵犯或改变的生活方式。

再往前走,脚步停下了,一幢砖房门楣上写着“洛舍站”三个字。

认出这是哪里了吗?当年你从杭州来,就是在这里下船的。

哦,是轮船码头!码头依稀还有旧日的影子,一级级通往河里的石台阶,或许留着我幼年的脚印儿。

尽管不再有轮船往来,小镇却保留了这个码头。

我看见了多年前的洛舍站,从大运河来的客轮渐渐靠岸,雾气中隐隐可辨出码头上那个等候我们的熟悉身影,河上的风,掀起外婆带襻扣的衣襟……
⑦短短几年,小镇的变化令人吃惊。

当年我插队的陆家湾村,环村皆水港,从镇上走水路,小船穿过洛舍漾,得大半个小时,或步行穿过砂村和张家湾,也得近一个钟点。

而今陆家湾与张家湾已合并张陆湾村,从镇上开车过去只几分钟。

陆家湾的大樟树依旧繁茂,村中心那个终年水量丰盈的大水塘,用条石砌垒加固,周围配有石凳长椅,成为村民的休闲场所。

当年木条凳的俱乐部,改建成了舒适的文化会堂,旁边还有一个小型村史馆。

村里的小河小桥都在,想起我和两个同班女生在河里学习划船,那条木船歪歪斜斜地一次次撞击着两边的河岸,却怎么也划不进洛舍漾。

⑧是的,那一年我十九岁,正是“诗和远方”的年龄,小村子已容不下我的理想。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月夜,我辗转坐上长途汽车回到杭州,报名去北大荒。

然后又返回陆家湾村,收拾完行李后,叫了一
条小木船,把自己的私人物品运去洛舍码头。

我几乎像逃离一般告别了陆家湾,当时外婆正在杭州,我却没忘记把生产队分给我的那只竹榻送去了外婆家。

小船穿过苍茫迷蒙的洛舍漾,看不见前方的岸在哪里。

灰色的水波一浪一浪地拍打船舷,唰的一声,船底擦过了湖上的鱼寮,金色的鳜鱼从水面上跃起。

那一刻我听见了洛舍漾的心跳,如同我青春慌乱的激情。

洛舍漾终究没有留住我,但我在离开后的很多年中,洛舍漾却像一幅模糊而又清晰的黑白照片,从未被记忆覆盖。

⑨半个世纪之后的这个春天,洛舍漾辽阔的湖面依旧烟雨朦胧,是我多年前熟悉的水景。

漾水平静而淡定,冷眼察看着世事沧桑,波澜不兴处变不惊。

很久以前的日子渐渐从水的深处浮上来,那时候,老镇的小街商铺盈客,临河有一长排茶馆面馆,房屋都站在水里,底下用一根根圆柱撑起来,像一只只长脚鹭鸶。

从河上摇来小船,叫卖青菜鲜鱼,从窗口把竹篮放下去,提上来就是,再把钱币放在竹篮里放下去付账。

小镇往昔的日常风景,那些安逸的旧时光已不复再现。

那一刻,我领悟了洛舍漾的温情与柔韧。

它拥有宽大包容的胸怀,咽下了也盛下了历史的所有苦难。

⑩如今的洛舍漾一如既往地荡漾着,慷慨地用它所有的气力,把一条条大船托举在湖面上。

洛舍漾有自己应循的水道,它终究要经太湖入黄浦江而汇东海。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地名的由来入手,意在表明洛舍漾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气息,进而引出下文对小镇变化令人痛惜的描述。

B. 苏醒后的小镇,不管是建筑还是生活方式,完全恢复了旧时的样貌,具有了江南水乡的情致,让作者倍感欣慰。

C. “水”是小镇人文与风景的精髓,寄寓着“我”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线索之一。

D. 本文叙述了小镇前后的变化,融入了作者对古城镇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7. 文中第6段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8. 第9段划横线句子中的“温情与柔韧”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近距离商品展示、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或由店铺自己开设直播间,或由职业主播集合进行推介。

一方面,“直播带货”互动性更强、亲和力更强,消费者可以像在大卖场一样,跟卖家进行交流甚至讨价还价;另一方面,“直播带货”往往能做到全网最低价,它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直接实现了商品和
消费者对接。

特别是对网红主播而言,直播的本质是让观众们看广告,需要通过“秒杀”等手段提供最大优惠力度,才能吸引消费者,黏住消费者。

(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直播带货作为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的电视购物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它遵循的是移动传播的模式与逻辑,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强调“场景”的搭建、参与感的营造,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社交性,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消费体验。

而且,电视直播带货构建了“信息+服务”的用户理念,与快手、抖音、微博、淘宝等社交媒体及电商平台强强联合,实现了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跨屏联动,不仅是媒体融合的探索尝试,更是扩内需、促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益举措。

另外,不同于纯商业性的电视购物节目,近期各大电视台开展的直播带货多以公益为其基本属性,所选择的货品都紧扣当前的社会热点,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在传播策略方面,电视媒体纷纷起用著名主持人,着力打造“网红带货”CP。

如朱广权和淘宝主播李佳琦的“小朱配琦”组合等,他们一改电视屏幕上严肃端庄的形象,以生活化、年轻化、网络化的表达方式使观众耳目一新。

随着竞争的升级,直播本身的内容品质也成为了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电视媒体的直播带货已经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叫卖”“推销”,而是呈现出和综艺相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文卫华《“直播带货”带火了,社会责任别丢了》,《光明日报》2020年7月15日)材料三:
直播只是一个展示产品的入口,用户收到货之后的感受和体验才是真正考验“直播带货”的关键。

依托于电商平台的“直播带货”,已然有成熟的信任关系,但依托于网红主播的带货行为,仍有不少问题:一些网红主播根本没用过某款产品,就敢为产品代言;一些主播涉嫌夸大宣传推销,“名品”变赝品,“好货”变“水货”,误导了不少消费者;某些网红主播绕过平台点对点交易,将交易移到“桌面底下”,导致消费者无处维权和售后……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播带货”就只能是一次买卖,就无法形成良性交易闭环。

毫无疑问,直播电商的本质属于商业广告,带货主播往往身兼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多重角色。

在这类模式中,品牌商看重主播流量,消费者信任主播背书,如果产品出了问题,而主播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就可能出问题。

因此,要加大对“直播带货”的法律约束和诚信约束,特别是明晰带货主播的责任。

带货直播是个新鲜事物,不妨抓住《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的契机,将直播电商列入法律规制范畴,进一步厘清各方的法律责任,从而更好地健康发展。

(摘编自扶青《“直播带货”亟待规范化》,《南方日报》2020年4月3日)
9. 下列对材料中“直播带货”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近距离展示商品、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互动性
更强。

B. 直播带货多以公益为其基本属性,主播所选择的货品都紧扣当前的社会热点,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C. 直播带货是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移动传播的模式与逻辑,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

D. 真正考验“直播带货”的关键是用户收到货之后的感受和体验,直播只是一个展示产品的入口。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直播带货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网红主播夸大宣传推销误导消费者,这是直播带货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B. 著名主持人们也纷纷投身直播带货中,和网红组成“网红带货”CP,他们一改严肃端庄的形象,使观众耳目一新。

C. 竞争升级促使直播对内容品质进行提升,电视直播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叫卖”“推销”,有和综艺相融合的趋势。

D. 直播带货吸引消费者,是因为它实现了全网最低价,绕过了许多传统中间渠道,直接使消费者与商品对接。

11. 如何才能将“直播带货”规范化?结合材料,对此提出合理建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丕,世祖擢拜羽林中郎,从驾临江,赐爵兴平子。

显祖即位,累迁侍中,丞相乙浑谋反,丕以奏闻,诏丕帅元贺、牛益得收浑,诛之,迁尚书令,改封东阳公。

高祖时,封东阳王,拜侍中、司徒公。

时有诸疑事三百余条,敕丕制决,率皆平允。

丕子超生,车驾亲幸其第,特加赏赐。

以执心不二,诏赐丕入八议,传示子孙,犯至百,听责数恕之,寻迁太尉、录尚书事,丕声气高朗,博记国事,飨宴之际,恒居坐端,必抗音大言,叙列既往成败。

帝、后敬纳焉。

高祖、文明太后引见公卿于皇信堂,太后曰:“今京师旱俭,欲听饥贫之人出关逐食。

如欲给过所,恐稽延时日,不救灾窘;若任其外出,复虑奸良难辨,卿等可议其所宜。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二吏别掌给过所州亦然不过三日之给之便讫有何难也高祖从之,四日而讫。

丕请立东宫,诏曰:“年尚幼动小,有何急之?”丕曰:“臣年在西夕,思观盛礼,于臣实急。

”不许,后例降王爵,封平阳郡公。

求致仕,诏不许。

帝又将北巡,丕迁太博、录尚书事。

频表固让,诏断表启,就家拜授。

及车驾发代,丕留守,诏曰:“中原始构。

须朕营视,在代之事,一委太傅。

”赐上所乘车马,往来府省,丕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

高知其如此,亦不逼之,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

高祖崩,丕自并州来赴,世宗引见之。

以丕旧老,礼有加焉。

寻敕留洛阳。

后宴于华林都亭,特令二子扶侍坐起。

丕仕历六世,垂七十年,位极公铺,景明四年薨,年八十二。

诏赠左光禄大夫、冀州刺史,谥曰平。

(节选自(魏书•元丕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史/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
B.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
C.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
D. 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羽林,皇帝卫军的名称。

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也可指仪仗队。

B. 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出官、乞骸骨等名称来指辞职归家。

C. 表,古代臣下呈给皇帝的一种文书。

较为著名的有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文中作动词用。

D. 冀州,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其他八州分别为荆州、豫州、梁州、青州、徐州、扬州、雍州、兖州。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丕备享皇恩,他曾担任羽林中郎,后又受到多次升迁,位居侍中,他的儿孙都享受犯过失只要不超过一百次就不受重罚的优待,
B. 元丕颇有能力。

因捕杀谋反的丞相乙浑有功,升为尚书令,高祖时,在京师遭旱灾发放过关凭证的问题上提出过建议并被采纳。

C. 元丕畅所欲言,他与皇帝饮宴之际,经常高谈阔论,叙述以往的成败。

后因请求皇帝早立太子之事未获批准,降低了王爵。

D. 元丕因循守旧。

他喜爱本地风尚,不理解新条令,对于改变习俗、迁都、改革官职、制定服饰、禁止旧语言等新政,他都不赞同。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诸疑事三百余条,敕丕制决,皆平允。

(2)中原始构,须朕营视,在代之事,一委太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