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马说》教案
一、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生疏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同学生疏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同学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班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接受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期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同学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同学阅读古文的力量,引发同学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靠于伯乐?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具预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掩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谢伯乐了解并且爱护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有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恳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旧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谈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白,寓意深刻;写法较机敏,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像,通常彩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奇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1、放录音。
2、同学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比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预备在课堂提问。
A 、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
B、字词学习: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2)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3、虚词: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其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他的它的 C 指示代词那
种 D 反问语气词莫非 E 推想语气词生
怕以A介词由于B介词依据
也 A 确定语气B反问语气 C 推想语气D句中停顿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同学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老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一般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由于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一般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由于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白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凄惨的患病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觉了,它们的患病还会那样凄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白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打算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白千里马对伯乐的依靠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打算的作用,由于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打算于是否有伯乐来发觉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凄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定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患病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患病的缘由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缘由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1)男同学朗读其次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奇特的素养;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请同学翻译其次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缘由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缘由。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冲突,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一般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依据一般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终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生气责怪的感情进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挂念解决。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莫非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生怕是真的不生疏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莫非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莫非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冲突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比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终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格外精致,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开放谈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靠关系是如此亲密,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行避开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患病,其才美不得外现的缘由,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猛烈的责怪,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终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奇中的人和物吗?明确:不是,“千里马”比方人才;“伯乐”比方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猛烈的愤慨和肤浅的痛惜之情。
(屏幕显示版书)
五、拓展延长: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觉千里马的期望寄予在伯乐身上。
伯乐莫非就肯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假如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争辩、发言)
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
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生气)物
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
教学反思:
《马说》一文是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患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因此了解有关这篇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
《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
鉴于此,在同学自主学习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同学结合历史学问,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便挂念同学更深化的感知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