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爨底下为何“韩”姓独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百年爨底下为何“韩”姓独居
作者:李婉君
来源:《北京档案》2012年第05期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凭借村中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在2003年被中国建设部与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爨底下建村至今已有400多年。
明朝正德年间,这里设置防卫御敌的军事隘口——爨里安口,归沿河口守备管辖,村中韩姓家族的第一世祖先韩甫金、韩甫银、韩甫仓兄弟三人从今沿河城地区的“三岔口”调防到此地屯守戍边。
随着子孙繁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爨底下”。
在400多年的历史中,这里几乎一直保留着韩姓独居的状态。
按照族谱记载,自一世祖韩甫金、韩甫银、韩甫仓始,共有20代,即甫、景、自、守、玉、有、奉、万、宏、思、义、聚、晓、怀、孟、永、茂、广、连、文。
如今已至“茂”字辈,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偶有他姓迁居至此,也难以久居,按照当地人的解释,认为“爨”乃是灶火之意,别的姓氏在此都难以招架这把大火,唯有“韩”与“寒”谐音,能够与“爨”之“火”达成阴阳平衡,合生共济。
故爨底下村中唯有韩氏一族可以兴旺发达。
如果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爨底下韩姓独居的真实原因主要与历史上的军户和村民对家乡家族的认同有直接关系。
首先,从历史角度分析,爨底下村成形于明早期。
明朝对政权的掌握有着较为严密的体制,对社会的控制也较前代严密。
明代的户籍制度承袭元制,根据配户当差的原则,将全国人户分为军、民、匠、灶、医、卜等户籍。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以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
从这个数据可以推算出明初军户占到全国人口的20%,数目相当庞大。
明制规定:军户不得分户。
虽然立法旨在保护军役的完成,但在客观上也防止了军户由于分家析产,造成复苏缓慢或骤兴骤败的现象。
这种军户制度或许可以从历史角度解释韩氏一族几百年来能较为稳定的聚居于此的原因。
此外,军户在明初社会地位极低,以至于形成了“人耻为军”的社会风气,这想必也是当年外姓人对这个军户村并不青睐的原因。
其次,对村庄绝佳“风水”的眷恋,让韩姓族人从不轻易远走他乡,这里有“龙脉清晰,气势磅礴,四神砂山,环绕山村”之象,整个村庄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元宝。
在中国人的想象中,风水是门神秘且高深的学问,不仅能够影响当下生活的祸福,更有荫蔽子孙的长效功能。
笔者曾就这个问题和村里的多位韩姓村民交流。
村里的老村长满脸自豪地说:“我们村风水好,这一带的人都知道,老一辈就这么传下来的,你看村子后面的小山包就是‘龙头’,后面就是‘龙脉’,周围山上有‘威虎镇山’,‘灵龟啸天’,‘蝙蝠献寿’,现在虽然名字改得好听一点,但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以前就有,只不过以前就叫虎山,龟山什么的,况且我们村子里出的人才确实多,读书人、有钱人、当干部的都比别的村子多。
”“村里的老人如果不是没有办法了,都愿意在村中养老,舍不得这里的好风水。
”对于村庄居住环境的认同,让村民们十分珍惜自
己所拥有的稀缺资源,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又多了一份外人难以体验的珍爱,故轻易不肯移居,韩姓人口相对稳定。
再次,对于家族的认同。
在爨底下村中,随处可以看到韩氏论辈排字的家谱,每个人都能讲述关于自己祖先的传说,家族整体意识浓厚,年纪稍长的村民不仅熟知自家的系谱,对其他人家分属哪门、父辈姓名以及相互间的亲戚关系都十分明了。
村子里无论是谁,只要遇到操办婚礼、葬礼这样的人生大事,全村人都要参加出席,就算此前两家结怨,这个时候也该参加的人、该上的礼也一样不能少,此一惯例至今仍被严格执行。
每个人的生活都编织在韩氏家族的人伦关系网络中。
在韩姓家族中,成员彼此之间的往来不仅有亲属层面的亲情往来,还有普通社会交际的事务往来。
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民俗接待往往不能独自接揽大型旅游团队,需要多个民俗接待户共同来完成,在实地考察中,可以发现,有亲缘、业缘双重联系的村民在有大型团队的接待中,会自动形成一个联络网,迅速稳妥地进行分工合作,将接待工作圆满完成。
没有游客的时候,他们也多聚集在一起聊天、打牌、吃饭,加之相互间的立场观点也十分相似,偶有外姓人迁移至此,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很难参与到这个有些“过密化”的网络里。
这种现象无疑也不利于外来人口在爨底下村开辟自己的社交圈,进而融入这块“风水宝地”。
爨底下的古建民居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对爨底下生活着的人与文化略显忽视。
其实,在这个历经400个春秋的韩姓村庄里,通过深入理解韩姓氏族对“己”的认同、对“家”的珍视、对“礼”的坚守,也是窥见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一条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