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采血的临床观察及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采血的临床观察及体会
摘要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2011年以来,对于需要采血及输液的婴幼儿采用“一针两用”的方法,即先用留置针采血,再接上肝素帽用于输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婴幼儿脉留置针采血
随着社会的发展,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确保血标本质量,又有利于配合抢救患者,快速给药,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长期以来,婴幼儿采血多采用股静脉,颈静脉及后囟等部位,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并有一定的危险性。
2011年2~5月对180例婴幼儿采用直接静脉采血法和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法采血,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5月收治需采血检验的患儿180例,入选患儿均首次住院,首次采血,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
对照组男58例,女32例,年龄0.5~5岁,体重5.5~20kg,需采集血标本量2~5ml,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2例,肺炎36例,腹泻22例,观察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0.5~5岁,体重5.5~20kg需采集血标本量2~5ml,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4例,肺炎31例,腹泻25例,两组均无造血系统疾病,其性别,年龄,体重,病情,静脉情况,需采集血标本等项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
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复合碘,灭菌棉签,24G静脉留置针,肝素帽,无菌3M敷贴,5ml一次性注射器2个,5.5号一次性头皮针1个,10ml生理盐水1支,标本容器,止血带。
操作方法:由两人共同操作,采血部位选择四肢浅表静脉、肘正中静脉、头皮静脉,采血前护士向家属解释采血检验的必要性和浅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
①观察组按常规消毒穿刺成功后,右手固定针芯的同时将套管送进血管,抽出针芯,助手立即将去盖的标本容器斜置于留置管下面,该血液直接由容器壁滴入至所需要量,套上肝素帽,3M敷贴固定,常规消毒肝素帽,用5ml注射器抽取5ml 生理盐水封管,保留静脉输液通路。
②对照组选好所需四肢浅静脉,常规消毒后用5.5号头皮针连注射器静脉采血至所需要量后拔针,将血注入标本容器。
评价标准:①穿刺成功率,以穿刺1次采集足够的血量为首次穿刺成功,穿刺>2次采集足够血量为复针成功。
②血标本质量(溶血、凝血)以实验室检查为准。
③皮下出血,穿刺部位有皮下出血直径<3mm出血点,直径3~5mm紫癜,直径>5mm血肿。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
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首次成功82例(91.1%),复针成功8例(8.9%),对照组分别为74例(82.2%)16例(17.8%),两组比较X2=3.077,P>0.05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两种采血方法在首次穿刺成功率上无明显差异。
两种血标本质量及皮下出血发生情况:观察组溶血,凝血,皮下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X2=8.372,5.714,10.588,P<0.05,P<0.01),说明留置针间接采血法所采血标本在溶血,凝血及患儿皮下出血方向均明显低于四肢浅表静脉。
讨论
以往新生儿采血多采用股静脉,颈静脉及后囟等部位,这些部位操作难度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穿刺可取到需要的血量,但不被家长接受,用注射器将血液注入真空管时,针头刺入瓶塞时可能会刺伤操作者的手,如果注入血液超过一定量时,试管瓶塞会反弹使血液溅出污染操作者的手,股静脉穿刺垂直进针时,易引起髋关节损伤,取血后压迫不当时容易引起血肿,新生儿颈静脉不易暴露,穿刺较困难,有报道小儿颈静脉穿刺采血致呼吸骤停。
2011年2~5月对180例婴幼儿住院者施行静脉留置针采血后无不良后果,发现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由于血液沿管壁直接滴入容器,采集血标本不易溶血,抽血后留置静脉针接输液器,使采血,输液一步到位,既减少患儿痛苦又减少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破坏,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家长更容易接受,另外在急诊抢救患儿时既能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给药,又能抽取血标本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查,节省时间,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