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中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本卷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阻遏.(è)颓圮.(pǐ)漫溯.(suò)鲰.(zōu)生
B. 长篙.(gāo)彘.(zhì)肩叱.(chì)骂青荇.(xíng)
C. 犒.(kào)赏忸怩.(nì)濡.(rú)湿船舸.(kě)
D. 浮藻.(zǎo)淬.(cuì)火河畔.(pàn)游说.(shuì)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漫溯(suò)——sù;B项,青荇(xíng)——xìng;C项,忸怩(nì)——ní,船舸(kě)——gě。

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惆怅星辉斑澜檐头瓦菲披荆斩棘
B. 叱骂天伦叙乐秋毫无犯忸怩不安
C. 长篙书生意气篱墙颓圮离别笙萧
D. 寥廓沧茫大地峥嵘岁月凄惋迷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项,“星辉斑澜”应为“星辉斑斓”;C项,“离别笙萧”应为“离别笙箫”;D项,“沧茫大地”应为“苍茫大地”,“凄惋迷茫”应为“凄婉迷茫”。

故选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
秀青年风华正茂
....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 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
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
....,心情澎湃。

C. 某市玩六合彩被骗者仅记录在案的就已成百上千,被“码主”卷走资金几百万元。

如今,
地下“六合彩”东山再起
....,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D. 阿富汗重建资金匮乏,困难重重,捉襟见肘
....,临时政府呼吁国际社会,解冻前塔利班政权的海外资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

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A项,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不能修饰后面的“学习”,使用错误。

B项,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

C项,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为褒义词。

此处是说地下“六合彩”又重新活动起来,使用错误,可改为“死灰复燃”。

D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使用正确。

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出,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B.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C.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

D. 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的诗句。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

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B项,冒号改为破折号,分号改为逗号;C项,“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是对“母亲”的解释,把括号改为破折号;D项,引号内的句号多余,应删除。

故选A。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而且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B. 有没有顽强的毅力,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C. 诗人非常善于用朴实的语言来绘景写情,从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D. 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在“该诗”的后面。

B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有没有”“取得成功”搭配不当。

D项,不合逻辑,“平均”不能说“以上”,去掉“以上”。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③⑥⑤②④①
C. ⑤④①③②⑥
D. 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确定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聪明”的例子。

而⑤不能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

因此排除C和D.“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天赋”应该还有下文,所以④不能做结语,进而排除A。

【考点定位】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

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

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

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当然还可以采用排除法,比如该题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聪明”
的例子。

而⑤不能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

因此排除C和D.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 顾计不知所出耳④ 荆轲顾笑武阳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微”解释为“如果没有”。

③“顾”解释为“只是”,④“顾”解释为“回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句中括号内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拔剑,剑长,操其室。

B. (郑伯)许君焦、瑕。

C. (荆轲)发图,图穷而匕首现。

D. (高渐离)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省略的是“秦王”;B项,省略的是“晋惠公”;D项,省略的是“荆轲”。

9.下列每组句子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A.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B.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大王来何操
C. ①取之百金②卫士仆地
D.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②具告以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A项,“知
其事”修饰“太子及宾客”,定语后置句;“为”表被动,被动句。

B项,“何厌”“何操”,宾语前置句。

C项,“取之(以)百金”“卫士仆(于)地”,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D项,“于君”“以事”,状语后置句。

故选A。

10.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②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③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④ 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

A. ②④①③
B. ③①②④
C. ④②①③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和《沁园春·长沙》对照,每句的字数,韵脚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各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统治
B.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C.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让他活下来
D. 故幸.来告良幸:侥幸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 良乃.入,具告沛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君安与.项伯有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约为.婚姻
13. 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4.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答案】11. D 12. A 13. B
14. (1)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

(2)明天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幸”,结合“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分析可知,“侥幸”错误。

译为所幸、幸亏。

句意:幸亏他来告诉我。

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连词,才;连词,竟然。

C项,介词,跟、同;连词,和。

D项,介词,替;动词,作为、成为。

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近”是独自占有,
宾语为“秋毫”的财物,排除A项、D项。

“籍”是动词,登记,“封”是封存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句意:我进入关内,丝毫都不敢私自占有,登记好了官民的户籍,封存好官府的府库,为的是等待将军的到来。

故选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为”,介词,替;“君为我呼(之)入”(省略句);“兄”,名词作状语,像对象兄长一样;“事”,对待;“之”,代词,他。

(2)“旦日”,明天;“蚤”,通“早”,早些;“自”,亲自;“谢”,道歉。

【点睛】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比不上啊。

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

”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刘邦说:“好。


第Ⅱ卷(共111分)
三、(22分)
15.阅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回答问题。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答案】15. 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代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死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16.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是我乡愁的物化,是分离的见证。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母亲”“新娘”“母亲”“我”和不同的年龄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
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母亲”“新娘”“母亲”“我”和不同的年龄段。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找到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然后分这些和乡愁的关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此题注意找到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然后分这些和乡愁的关系。

16.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3)__________________,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4)斯是陋室,__________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案】(1). 怅寥廓(2). 到了颓圮的篱墙(3). 软泥上的青荇(4). 惟吾德馨【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寥”“圮”“荇”“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与众不同的妈妈
小时候,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因为她太与众不同了。

我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

去其他孩子家玩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开门后,说些“把你的脚擦干净”或“别把垃圾带到屋里”之类的话,不会让人觉得意外。

但在我家,却是另外一种情形。

当你按响门铃后,就会有故作苍老的孩子的声音从门里传出来:“我是巨人老大,是你吗,山羊格拉弗?”,或者是甜甜的假嗓子在唱歌:“是谁在敲门呀?”有时候,门会开一条缝,妈妈蹲伏着身子,装得跟我们一样高,然后一板一眼地说:“我是家里最矮的小女孩,请等会儿,我去叫妈妈。


随后门关上大约一秒钟,再次打开,妈妈就出现在眼前---这回是正常的身形。

“哦,姑娘们好!”她和我们打招呼。

每当这时候,那些第一次来的伙伴会一脸迷惑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天哪,这是什么地方”。

我也觉得自己的脸都让妈妈给丢尽了。

“妈---”我照例向妈妈大声抱怨。

但她从来不肯承认她就是先前那个小女孩。

说实话,大人们都很喜欢妈妈,但毕竟与妈妈朝夕相处的是我,而不是他们。

他们一定无法忍受“观察家”的存在。

这是个隐形人,妈妈经常跟他谈论我们的情况。

“你看看厨房的地面。

”往往是妈妈先开口。

“哎呀,到处是泥巴,你才把它擦干净,”“观察家”同情地答道,“他们就不知道你干活有多累?”
“我猜他们就是健忘。


“那好办,把污水槽的抹布交给他们,罚他们把地面擦干净,这样才能让他们长记性。

”“观察家”建议。

很快,我们就人手一块抹布,照着“观察家”给妈妈的建议开始干活了。

“观察家”的语调和妈妈如此迥异,以致根本没人怀疑那就是妈妈的声音。

“观察家”注视着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不时地挑毛病、出主意,所以我的朋友们经常问我:“谁在跟你妈说话?”
我真不知如何来回答。

时间流逝,妈妈的言行没有丝毫变化,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了改善,一个偶然事件使我第一次意识到,拥有与众不同的妈妈是很不错的事。

我家住的那条街,有几棵参天大树,孩子们喜欢沿着树爬上爬下。

如果一个妈妈逮到哪个孩子爬树,马上就会引来整个街区的妈妈们,然后是异口同声的呵斥:“下来!下来!你会摔断脖子的!”
有一天,我们一群孩子正待在树上,快活无比地将树枝摇来摆去。

刚好我妈妈路过,看到了我们在树上的身影。

当时,大伙儿都吓坏了。

“没想到你还能爬这么高,”她大声冲我喊,“太棒了!小心别掉下来!”随后她就走开了。

我们趴在树上一言不发,直到妈妈在视野中消失。

“哇!”一名男孩情不自禁地轻呼,“哇!”那是惊讶,是赞叹,是羡慕我拥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

从那天起,我开始注意到,同学们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总喜欢在我家逗留一段时间;同学聚会也经常在我家举行;我的伙伴们在自己家里沉默寡言,一到我家,就变得活泼开朗,
跟我妈有说有笑。

后来,每当我和这些伙伴遇上成长的烦恼时,总愿意向我妈妈求助。

我庆幸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我终于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十分自豪。

17. 文章第一段说“小时候,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为什么“妈妈”是“我的‘心腹大患’”?请根据文意回答。

18. 文章中用较多笔墨写“妈妈”和“观察家”的对话,细读全文,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就是一个人。

那么,“妈妈”为什么要以“观察家”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呢?
19. 文章开头说“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结尾又说“我庆幸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我终于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十分自豪。

”“我”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请你整合文意回答。

20.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二段中,“妈妈”开门方式的与众不同表明,“妈妈”尽管十分想讨好“我”这个公主,但当第一次来的伙伴们一脸迷惑地看着“我”时,“我”仍然觉得自己的脸上无光。

B. 文章通过记叙“我”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意在说明两代人之间是有代沟的,如何抚平这些代沟,值得每一个做家长的人深思。

C. 文章用“别人”的妈妈和“我”妈妈作对比,并用一个男孩情不自禁地赞叹作佐证,意在批评“别人”的妈妈不善于教育自己的孩子。

D. 文章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把当今家长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事情生动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觉得亲切而自然。

E. 全文记叙条理清晰,议论精当有力,主旨明确;结构严谨,过渡自然,首尾照应。

【答案】17. (1)妈妈太与众不同了。

(2)小时候,妈妈不同寻常的言行让我觉得自己的脸都给丢尽了。

(3)以“观察家”的身份注视着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让伙伴们惊愕。

18. 孩子对父母的管教有一种逆反心理。

妈妈以“观察家”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以便减少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时的那种对抗。

19. 经过“爬树”事件,“我”发现别的妈妈都是“呵斥”孩子,而“我”的妈妈却给予“我”关心、赞扬和鼓励,并由此得到“我”许多伙伴们的认可和赞叹。

“我”体会到了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良苦用心,这令“我”感到十分自豪。

20. DE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题干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