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冲关第14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高考语文冲关第14练
一、2022·合肥一中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迎春
王鼎钧
感恩节后,圣诞节前,自然美东地区总要降雪。
事先,西北风跑来开路,把千林黄叶收拾干净,把千家万家的大衣从衣箱里抖出来,把老公寓的暖气锅炉修好,把汽车换上雪胎,也拂乱了异国游子的千虑万念,注入一腔冬愁。
我已三十多年没见过平地上的雪景,当大雪压下来时,我是忧郁之中的兴奋,而兴奋终于压倒忧郁。
来此后见到的第一场雪不大,地面浅如敷粉,恰可把人迹印上石板路。
第二场雪十分壮观,雪花如帘如幕在窗外深垂,整天整夜不曾撤除。
夜色中雪帘的反光射入玻璃窗,在室内墙上跳动,使那幅“美国双语教学分布图”突出墙面。
如果我是二十岁,我愿意在此凭窗而坐,从柔和而神秘的微光里看少女的红唇。
但我五十五岁,梦游症已不药而愈,斗室内一无所有,只一缕诗魂若隐若现,渐淡渐远。
第二天,起身看静止的雪。
不,是静止的大地,静止的世界,看雪神新绘的世界地图,看它简化一切线条、遮住一切颜色的大手笔。
由此到地平,不知千里万里。
极东极西,只有风起雪飞,茫茫如烟如雾。
在故乡,人们说雪是上帝给小麦送来的棉被,在这里,雪简直是天神给大地缝制的新制服。
地天相连,苍茫一片。
记得来美时曾在云絮中飞行,记得云层如新犁过的春亩,记得天空在我脚下,而我确信那是万里积雪。
而现在,在高楼公寓中看雪,却疑那都是云,此身漂浮太空,太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一失足即是永远的降落,降落降落降落,在空气摩擦中一身的原子分子七零八落。
但是在我的视界内有一架铁塔,孤零零的铁塔,顶天立地的铁塔,全身披挂着硬冰,临风呼啸,屹立不摇。
雪只能替它涂上颜色,不能抹掉它的形状。
这样的建构必定是在坚固的地面上经营根基,深深地、紧紧地抓住大地。
它好像是大地竖立的一个信物,誓言世上所有的不只是冰雪,宣称雪外有物比雪更真实也更永久。
雪地上裸立的铁塔使我想起一棵树。
一棵百年大树。
传说中有这么一棵树,在一家酒店门外,在大雪中挺立,行人走到树下就可以闻到酒香,就不会冻死。
我们曾经拼命找这棵树,我,跟那些在风雪中佝偻而前的伙伴。
那是在千山万水之外,另一处冰雪世界。
那也是浩浩荡荡的大雪,混混沌沌的大雪,没有方向,没有距离,而我们一直行走。
我们须眉皆冰,自己也奇怪自己还能走下去,走,只是为了一个传说:站着不走就要化成冰柱。
一线狼藉的脚印,风过处立即掩掩不能改没,如同我们根本没有移动位置,只在原地踏步,不论脚印多深。
如果我们倒下,也会消失,不论我们的躯干有多大。
如果我们站住,凝固,也是一样,不问那血肉化成的冰柱多高。
可是,据说,那棵百年大树永不被雪埋没,那家酒店也是,永远放溢着酒香。
我们一直走,一直找那香冽的酒气。
这样大的雪下过几场,到三月,风就从一把利刃变成一片擦脸的软纸了。
树在迫害快要结束时才露出受害的样子,挣扎向上,疏枝萧条,青里泛红,这是生命的讯息。
天边密林里,树以它们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喧哗呼号。
春树年年绿绿,寻常见惯,只是那股气势,使我觉得随时足以酿成意外。
林边林梢有鸟,各种各类。
鸟是树的喉舌,黎明即起,朗读新生代的宣言,天复一天。
天复一天,直到枝头结出小苞来,红红的,鼓鼓的,如初生的腊梅,外面也裹着一层蜡衣。
这时,气象台仍然不断警告还要降雪,但是蓓蕾不顾一切地涨大。
这年的最后一场雪真的下起来,它仍然凌厉,但是攻不破蜡封的小小堡垒。
树叶在襁褓里生长,等待,紧紧卷成一团。
然后,有一天,在艳阳高照下,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
我在树下呆望良久,这些树这么性急!这么勇敢!春尚未至,先伸出头来迎接,争先恐后,抢着在盛夏之前长好一树浓荫。
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
个别字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语言活泼俏皮,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描写中感受到一种独处异国他乡的孤寂落寞之情。
B.文中的“铁塔”富有象征意蕴,“铁塔”在寒冷环境下的坚守,似在启迪人们要坚守自己立身的根本,不忘所出。
C.作者由眼前的雪景联想到过去为寻找一棵百年大树,在风雪中一直行走的情景,由实而虚,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D.文中的百年大树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严冬中奔走的人们心底深处的一抹亮色和希望的萌芽,这一形象感人至深。
E.本文用语准确精当,富含深刻哲理。
如,用“伸出头来迎接”表现生物争先恐后、优胜劣汰的生存哲理,启人深思。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散文的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鸟是树的喉舌,黎明即起,朗读新生代的宣言,天复一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意蕴丰厚,请你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试做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2·大庆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哲学家的小木屋
毛萍
一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22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地,请人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
从那时起,“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地”萨弗兰斯基语。
每当有空闲时,海德格尔就到他的小木屋去思考和工作,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木屋里写就的。
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见这个神奇的小木屋,但看过这个小木屋的照片,诗人王家新描述:“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边缘;小屋左侧的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谷底和点缀着三五农家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
”如此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焉能不催生哲学之“思”
哲学是孤独和宁静的学问。
喧哗热闹可以讨论“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经济、关于社会问题。
但若要思考“不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上帝、关于灵魂、关于宇宙的本源,则必须要“走你的孤独之路”,栖身于与宇宙、上帝、灵魂浑然一体的氛围里。
现今要找一个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栖身之地谈何容易!哲学家们早已告别坐冷板凳的时代,进入一个空前喧嚣鼓噪的世界。
他们满世界飞来飞去,作报告、跑课题、评奖项、发文章、出专著……
一个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的人“不复与本源为邻”荷尔德林语,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思想!常言道,文如其人,其实,文也如境。
境不幽、不静,其文也就难免流俗。
故有人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
“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我已然成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一种如同现象学家胡塞尔那样能够长达数十年甘于寂寞、远离名利,在一种宁静退隐状态下一再献身于哲学问题的境界和精神。
胡塞尔曾有近十年的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发表”,他把自己独立于所有的外在的东西,积聚全部的思想能量,去冲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大哲学理论:现象学。
这要是发生在今天,一定不可思议。
在量化考评风行的今天,一个教授如果十年没有成果问世,那他就只有下岗。
胡塞尔有一句话,令我读后久不能平静:“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
时代的诱惑太多了!而永恒能值几个钱
当我们困惑于时代的花里胡哨而忘记了永恒时,当我们厌倦了周围的嘈杂算计而急欲抽身离去时,我们太需要一个“哲学家的小木屋”来安顿我们漂泊迷惘的灵魂!
这个小木屋一定要建在乡野,最好是像海德格尔那样建在苍翠古老的森林边缘。
支撑屋
子的木头和板壁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屋子里简朴宁静,质朴的书桌旁陈放着一排排自己喜爱的书。
小木屋的外面流淌着潺潺清泉,泉边开着不知名的野花。
顺着清泉,一条小径通向森林的深处……
选自《散文》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作者的眼中,海德格尔的小木屋是“神奇”的,是因为它处在古老的森林边缘。
B.文如其人,文也如境,意思是说作者的性格、禀赋、情趣、喜好决定了他的文章风格,而一个人的性格、情趣等又是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C.文章几次写到现今许多哲学家、教授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行为,通过对比,突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在宁静、孤独中积聚思想能量完成宏大哲学理论的非凡成就,突出了哲学是孤独、宁静的学问这一观点。
D.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著村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心事,朝市之显字,必成俗学。
”钱先生的“荒村野老屋”与“哲学家的小木屋”有异曲同工之妙。
E.小木屋成就了主人的非凡,也因了主人的不凡而令人心仪,名闻遐迩。
6.文中提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观全文,分析“哲学家的小木屋”这一标题的作用与所包含的深层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认为当今的社会问题很多,哲学家应该深入社会,贴近时代,从实际出发而走向永恒,而文中引用的胡塞尔的话是“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你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吗对此,请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解析】A项,“孤寂落寞”不够贴切,主要应该是引发乡愁思乡之情。
C项,“百年大树”是“传说”,不是过去的生活经历。
E项,“富含哲理”不准确,应为“充满感情”。
【答案】BD
2.【答案】1由异国降雪联想家乡雪景;2由眼前雪景产生各种联想;3以雪中树木生长点明题旨。
3.【答案】1①运用比喻手法,将“鸟”比作“树的喉舌”,揭示二者的依存关系,十分贴切,给人深刻的印象。
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起”“朗读”等词语将鸟人格化,生动形象。
2①运用夸张手法,“炸开”以声写形,赋予动感,形神兼具;“转眼间”突出速度;“满枝”“满眼”突出了树木的勃勃生机。
②运用拟人手法,用“布置”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感,亲切感人。
4.【答案】1雪覆盖大地想遮住一切,反而衬托了树的生机与活力。
树凭着对春天的渴望而坚守,在严寒中长出满枝新叶迎接春天,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回首过去,“述说着雪的掌故”,充满着自豪骄傲之情。
有托物言志之意。
2“树”也是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们游子的象征,他们始终心怀对故土的热爱,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面对岁月的风雪凭着坚守与奋斗迎接“人生的春天”,自然也会带着欣慰和释然叙说过去。
是借物抒情之笔。
5.【解析】A项,小木屋“神奇”一是因为远离尘嚣,高远、幽深、宁静、孤独,便于催生哲学之“思”,二是因为主人的不凡而散发出一种令人景仰的磅礴的精神大气。
B项,“环境”不能说“决定”因素,另外文中的“境”指的是“心境”。
E项,“名闻遐迩”在文中无据。
【答案】CD
6.【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答案】一方面是现在的世界喧嚣鼓噪,环境不幽不静,诸如量化考评一类的做法,搅得人难以独立于外在东西之外;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学者经不住时代的诱惑,坐不住冷板凳,追名逐利,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致使难以产生真正的思想,作品难免流俗。
7.【解析】回答“意蕴”,要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
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
注意归纳的到位与全面。
【答案】作用:本文是围绕“哲学家的小木屋”组织材料的,“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文中起着贯穿线索的作用。
意蕴:①暗示了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是孤独、宁静的学问;②在喧嚣跳动的时代背景之上,竖立起一种境界与精神——甘守寂寞,远离名利,宁静自守;③为在花哨嘈杂的时代环境中困惑厌倦、漂泊迷惘的灵魂,提供一个理想的安顿之地或者说,“哲学家的小木屋”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8【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答案】并不矛盾。
胡塞尔强调的是哲学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宇宙、上帝、灵魂这些有永恒意义的命题,寻找的是事物本质而有永恒价值的终极答案,反对为名利、为考评而作
的“研究”,哲学家应该不被眼前的利益诱惑,而应为追求永恒甘守寂寞、清贫。
“有人认为”是从研究方法的层面说的,指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不关注社会、生活,研究应服务于民生,有益于时代。
两者所说的角度不同。
哲学的门类很多,哲学家研究的问题不尽相同,像胡塞尔,海德格尔,研究的是上帝、灵魂、宇宙的社会、研究人生的哲学,则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社会。
两者前行不悖,但都需要甘守孤独、宁静淡泊的精神,反对汲汲于功名的浮躁与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