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未来两岸交流合作的基石_访中国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黄健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2011年7月RELATIONS ACROSS TAIWAN STRAITS
他,
长像文质彬彬,干净的面孔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话总是
笑眯眯的,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以至于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误把他当作了年轻的台湾同行。

2010年9月26日,经过激烈角逐,中国国民党青年团产生了新的总团长,一位来自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班的22岁小伙子成功当选,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常委。

他的名字叫黄健豪。

日前,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黄健豪总团长。

记者:您对于目前两岸青年交流方面有怎样的认识?
黄健豪:就我个人目前观察的两岸青年交流,大多是还停留于点对点的接触,以学校对学校、组织对组织,属于较为制式的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针对专业的议题和现象,深入且直接的交换意见,并形成双方共识。

比如说,香港青年会、福建省学联都曾经到访过国民党中央党部,来访的客人知道自己访问的地点是中国国民党党部,自然也就容易于行前构思想提出的问题,并对参访单位有一定的想象;另一方面,作为接待方,事前掌握来访单位或团体的特点,也有利于在进行Q&A时,针对每个单位的属性而有相应的响应。

但目前这样的做法也有其局限,就上述举例而言,无论是香港青年会、

本刊记者 王 亮
——访中国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黄健豪
奠定未来两岸交流合作的基石
黄建豪(左三)同台湾青年一起与国台办主任王毅合影。

两岸青年代表互赠礼品。

【独家访谈】
382011年7月RELATIONS ACROSS TAIWAN STRAITS
福建学联抑或是国民党青年团,来源都经过挑选,未必能真实反映出两岸三地在实际生活面上的问题和想法。

记者:中国国民党青年团在推动两岸青少年交流方面做过哪些工作?对于未来两岸青少年交流有何构想?
黄健豪:在中国国民党的组织架构下,目前对大陆交流主要都是由“大陆事务部”负责,所以青年团在这领域现阶段还未有具体的计划,只是每年举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及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青年团都会推荐、遴选优秀的台湾学生给“大陆事务部”,一起前往大陆参与这些两岸交流的年度盛事。

未来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国民党青年团能够多吸纳具备熟悉两岸关系,以及文创、艺术方面专长的学生,多多参与两岸交流活动。

而在前面提到,现阶段的两岸交流活动大多是属于较制式的型态,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曾经在许多场合提出过,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开放两岸以学期为基础的交换学生,而在民间的部分,应该推动Long stay的计划,让彼此认识彼此的朋友,而不是浅碟的点头之交;深入熟悉彼此的文化和日常用语,而非透过媒体及网络的传播;能够体会彼此日常饮食习惯,而非只是招待宴会上的精美佳肴。

简单来说,对于两岸交流,
我建议推动全面性的庶民化及在地性。

记者:在您主导或参与的两岸青少年
交流活动中,有哪些重要的体会?
黄健豪:我到访过大陆有四次,分
别是南京、上海、成都及厦门,南京
有熟悉的历史背景及政治意涵、上海
就如同国际大都市般的便捷及繁华、
成都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及热情的学生;
厦门则是对于我这个在台湾成长的学生
有一种亲切感。

在多次的交流活动中,我深刻体
认到,两岸学生在日常生活的习惯上,
不管是追求的流行品味抑或是饮食文
化,其实差异不大。

或许在政治思想
上有一些些不同,也会对国际法有不同
的见解,但那是短期内还无法取得共
识的问题,我们彼此也都能坦然的面对
这样的不同,理性地交换意见。

过去在媒体上或者各种讯息管道
得知,大陆的学生比台湾的学生更加
认真,这几次交流之后,我几乎完全
认同这样的说法。

我认识的大陆学生,
多是通过竞争激烈的高考才得以进入
大学,进入大学之后很多是过着强制
住宿、集体作息的生活,在这样的压力
下自然会在学业上有较为杰出的表现。

另外有个有趣的矛盾是,大陆的学生相
较于台湾的学生,会主动争取发言权,
但谈话内容,或许是受到集体管理的
影响,在会议场上略显保守,台湾学生
通常则彻底展现作为大学生应有的批
判及独立思考能力。

如果未来能有机会,将大陆学生
的认真进取,与台湾学生独立思考及
批判能力融合,相信可以为两岸的华
人奠定坚强的发展基础。

应该要扩大
两岸的学生交流,不论是教学参访或
活动营队,都需要更多稳定的平台和
制度化来支撑,对于既有立场需要搁
置,要强化两岸学生交往的自由度,以
及合作克服问题的难度,使彼此产生
患难与共之情感。

减少对交换学生的
限制。

对于教育内容则是透过教改,
以及传播媒体,加快对于对方之变
化的认同教学,逐渐倾向认同、赞
同彼此,而非“论坛上”说一套两岸
合作,“电视剧”演一套国共内战,“教
科书”教一套国共对立。

而台湾长
期描述大陆落后以及不文明的概念,
也要透过宣传和教育让台湾民众多
了解大陆的现状以及进步文明的地
方,以此增进两岸未来合作的基石
与保障,避免再次陷入对立与不理
性的状态。

其中学生的交流就是一
种影响未来的表现,透过学生的交
流影响社会其他层面,对未来更宽
广的合作奠定基础。

2011年5月,黄健豪出席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帅气的黄健豪与“国宝”大熊猫亲密接触。

【独家访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