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章30年代戏剧讲解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屋檐下》中的五户人家
1. 林志成和妻子杨彩玉 2. 小学教员赵振宇 3. 风尘少妇施小宝 4. 报贩“李陵碑” 5. 洋行职员黄家楣
艺术特色:
• ①它第一次把上海小市民琐碎的生活搬上舞台, 在表现他们痛苦的同时促使人们去挖掘他们痛苦 的根源。这样就把日常生活的朴素性、平凡性与 时代精神的深刻性巧妙的结合起来。
《梁允达》(三幕剧,1934)
• 年轻时荒唐而意志薄弱的梁允达,为了钱财,在 刘狗的怂恿下打死了自己的父亲,后来一直受到 良心的谴责,无法驱除的罪恶感象幽灵一样搅得 他心神不宁。刘狗的再次出现,也就是当戏剧帷 幕拉开的时候,多年前的悲剧几乎重演。梁允达 之子四喜受刘狗挑唆,以杀父之事威胁梁允达, 此时的梁允达却把多年郁积的悔恨和恐惧凝聚到 了一起,杀死了刘狗,以流血的手抚慰了流血的 心灵。
1929年秋郑伯奇沈端先等在上海组年秋郑伯奇沈端先等在上海组无产阶级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的口的口193033国防戏剧国防戏剧1936年初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制定了年初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制定了国防戏剧纲领国防戏剧纲领提出提出以代替以代替无产阶级戏剧无产阶级戏剧好一计鞭子好一计鞭子计计放下你的鞭子放下你的鞭子的合称
创作分期
• “五四”时期:《获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 浪漫抒情剧,为艺术而艺术
• 1927-1930,进入相对高峰期,代表作《名优之 死》
• 30年代以后:转变到为人生、为革命的方面。如 《梅雨》《顾正红之死》《洪水》《乱钟》《暴 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等 ,可以说是失败的
• 1935,创作转机,《回春之曲》,把时代精神和 具有传奇性的男女爱情故事完美结合起来,剧中 梅娘的一曲高歌使整个戏剧显得富有诗意。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中心, 联合辛酉、摩登、南国戏剧团体而成立。
3、国防戏剧
1936年初,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制定了 《国防戏剧纲领》,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以代替“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好一计鞭子” :《三江好》《最后一 计》《放下你的鞭子》的合称。
夏衍的历史剧《赛金花》曾被誉为“国防 戏剧的力作”。
《以身作则》(1936年)
• 前清遗老徐举人,以倒背四书、家教森严自得, 整日以“男女有别”为大防,把一双儿女禁锢家 中。女儿偶然偷出家门即被一无赖营长看中,营 长买通下人以看病为名进入徐宅与徐女相会,败 露被逐。结果这个营长正是他为女儿指腹为婚的 多年音讯杳然的未婚夫。他自己虽高唱"男女有 别……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却为女仆倾倒, 不能自持,闹了许多笑话,道貌尽失。
• ②结构精巧。按照生活流程使五户人家穿插上场, 扩大了剧情的包容性。
• ③运用了象征手法。梅雨象征着小人物承受着生 活重压的压抑的心情,同时还象征着当时压抑沉 闷的政治气候。
4、夏衍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 《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 《法》塑造了一位细菌学家俞实夫的形
象。
三、李健吾
•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 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 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山西运城人。 1906年8月17日生。1925年考入清华大 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 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 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1935年 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 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 骨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后,与郑振 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 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 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
抗战胜利之后,《丽人行》(1947)
2、洪深及其“农村三部曲”
• 1894年12月31日生于官宦世家, 1955年8月29日卒于北京,江苏 武进(今属常州市)人。
• 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 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 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 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 一。
戏剧创作
第 二 十 章
三 十 年 代 戏 剧
第一节 走向广场
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
复旦剧社首演的《雷雨》剧照
朱襄丞、罗鸣凤领导的辛酉剧社
陈白尘等领导 的摩登剧社
右上为摩 登剧社出 演的话剧 《爱与妒》
一、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1、上海艺术剧社 1929年秋,郑伯奇、沈端先等在上海组
织。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戏剧”的口 号。 2、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1934)
• 北伐军的革命者冯允平化名后突然来到了旧日情 人、北洋军阀某警察厅长夫人的客厅之中,而警 察厅长正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在到处追捕他。
• 厅长太太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由于不甘贫穷嫁 给了厅长,但是对婚后庸俗的生活深感不满,冯 允平的到来,使她没能抑制住自己的真实情感。 当冯允平面临即将被捕的命运时,虽然她恼恨冯 允平隐瞒了他的革命者身份,但又不愿失去他的 爱情,终于巧妙地使冯允平化险为夷,逃出了虎 口。
李健吾剧作的艺术特点
• (1)从现实生活取材,时代性不强,醉心 于对人性的剖析,从人物内心的矛盾出发 来分析人物行动的原因。
• (2)创造了许多“善恶共存者”形象。 • (3)着重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其剧作具
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话俏皮利落、结构 严密紧凑、构思奇巧而追求趣味性,形成 了独特的风格。
《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改编)
国防戏剧的力作《赛金花》
二、熊佛西主持下的 “农民戏剧实 验”
(1900-1965)
• 早年致力于戏剧运动,最初追 求戏剧精致高尚,在30年戏 剧界向左转,他决心走出象牙 塔,走向大众化,转向寓教于 乐,提高农民的素质。
• 1932-1936 年间,熊佛西在 河北定县主持了“农民戏剧实 验”(又称“戏剧大众化实 验”)
农村三部曲
• 《五奎桥》最为成功。写大旱之年农民与 封建势力的冲突。表现农民逐渐觉醒,逐 渐走向反抗的过程。
《歌女红牡丹》导演:洪深
第二节 剧场戏剧
一、确立
商业活动的介入,左翼作家的推动。
• 1929年11月,欧阳予倩提出戏剧发展必须走“职 业化”的道路,从剧本、表演、舞台等各方面进 行了论述
1、田汉
• (1898—1968),田汉字寿昌,湖 南长沙人,杰出的戏剧家和出色的戏 剧活动组织者。
• 他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 1916年赴日留学,"五四"后加入少年 中国学会,并成为早期创造社的发起 人和重要成员之一。他参与组建了南 国艺术学院和南国社,把戏剧研究、 创作、教育和演出结合到了一起,为 繁荣戏剧创作、推动戏剧运动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农民戏剧实验”
• 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 • 其次是培养农民演员,以后又发展为“农
民自己演剧给自己看”; • 其三是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
二、主要剧作家及创作
• 田汉、洪深、曹禺、熊佛西、李健吾、袁牧 之、宋之的等剧作。
• 洪深、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 三个奠基人”。(夏衍语)
李健吾的翻译成就
• 李健吾是中国最早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 者之一。他从1925年就发表译作,以小说、 剧本为多,间有理论。其中莫里哀喜剧27 部,是国内最完整的译本,高尔基戏剧集7 册,《契诃夫独幕剧》1册,《托尔斯泰戏 剧集》7册,《屠格涅夫戏剧集》 4册。他 的译文文笔流畅,通晓易懂,雅俗共赏。 他有《福楼拜评传》、《莫里哀的喜剧》、 《莫里喜剧六种)译本序》等专论。
1、1922年创作话剧《赵阎王》袭用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琼 斯王》的艺术手法。
2、1924年把英国王尔德名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译 为中国化了的《少奶奶的扇子》,建立起正规的话剧表演 和导演体系。
3、பைடு நூலகம்0年代参加左翼剧联,创作“农村三部曲”:《五奎桥》 《香稻米》《青龙潭》。
4、抗战期间,《飞将军》、《包得行》、《鸡鸣早看天》 等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 李健吾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即参加话 剧演出,曾任清华大学清华戏剧社社长。 1923年开始发表剧本《出走之前》,先后 共创作、改编近50部剧作。他的剧本贯串 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 思想,注意反映劳苦大众生活感情,情节 紧凑,布局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 动,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家。
• 曹禺的《雷雨》(1934)是第一个既适合阅读又 适合演出的剧本。1936,搬上舞台。它的成功, 使商人开始介入,促使了中国话剧职业化的发展。
• 左翼剧团开展了“大剧场”的演出活动,营造了 戏剧的高潮。
二、夏衍(1900--1996)
• 1、生平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出生于 浙江省杭州市郊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 1920 年留学日本,并深受国内革命 浪潮的影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夏衍回国,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毅然 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加入左翼作 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中国 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数十 年的文学生涯中,无论戏剧、电影、 散文、杂文、随笔、政论、报告文学、 翻译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他光辉的一 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 他开始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在了“人物性格的 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把当时时代特征反映 到了剧中人物的身上。
• 但在具体怎么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夏衍又根据 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
代表作,标志着夏剧走向成熟。剧本 以革命者匡复回家、离家为线索,截取 上海一幢普通弄堂里一天的生活,共时 地展开五个家庭的灰暗生活场景。重心 是杨彩玉与林志成、匡复之间的戏剧关 系。
2、早期创作
• 1936年,《赛金花》 、 《秋瑾传》借历史 剧对国民党当局阻挠民众抗日进行讽刺。 由于表现政治思想过于集中,因此出现了 注重政治意义而忽视艺术表现得弊端。
• 席勒化倾向
3、《上海屋檐下》
• 从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开始,他实现了 创作的根本转变:即从席勒化向莎士比亚化的根 本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