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合集下载

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

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

*****学号:************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班院系:文学院摘要丁玲女士在20年代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坛。

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作。

本文从九个方面论述莎菲复杂多变的面貌:温和善良而又骄纵任性,放任不羁而又自我压抑,倔强狷傲而又脆弱颓丧,愤世嫉俗而又自我怀疑,蔑视礼教而又害怕舆论,自尊自强而又自侮自贱,沉着冷静而又浮躁冲动,鄙视淫乐而又姑息色欲,依恋人生而又悲观宿命,并简单分析她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

【关键词】莎菲;性格;复杂多变;原因《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

二十年代末,莎菲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于文坛,犹如“抛下一颗炮弹”,顿时震撼了整个文坛。

这是个漂泊在外,对生活抱有美丽的幻想,但又被肺病缠身和爱情失意折磨着的孤独少女。

她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在她的性格之中,以至让人捉磨不透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歧义。

莎菲何以会“震惊一代文艺界”,让人对她褒贬毁誉不绝?我们且翻开《莎菲女士的日记》,细细探讨一下。

1温和善良而又骄纵任性莎菲温和善良,面对苇弟忠实的求爱,她总是毫不含糊地加以拒绝,从不欺骗和玩弄他。

她说:“我相信在我平日的一举一动中,我都很能表示出我的态度来。

为什么他懂不了我的意见呢?难道我能直接的说明和阻止他的爱吗?我常常想,假设这不是苇弟而是另外一人,我将会知道怎样处置是最合适的。

偏偏又是如此令我忍不下心去的一个好人!”为了让苇弟死心,她把自己的日记拿给苇弟看,让她知道他之在她心里“是怎样的无希望”,进而了解她“是如何凉薄的反反复复不足爱的女人”。

莎菲常常真诚地为苇弟祝福祈祷,“愿有那么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到的空虚。

”“我将替她愿望那世界上最可爱、最美的女人”。

但另一方面,苇弟又是莎菲倾泄怨怒的对象,她常常用冷静的眼光欣赏他痛苦地流泪,看到他把眼泪一颗一颗掉在她手背上,“却像野人一样的在得意地笑”。

女性主义批判解读莎菲日记

女性主义批判解读莎菲日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论文题目:女性批判主义解读《莎菲女士日记》院系:文学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高松朝学号:2012213271女性批判主义解读《莎菲女士日记》摘要:起源于19 世纪中期美国的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与运动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后造就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和翻译家。

丁玲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具有女性意识,最早认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性别眼光的作家。

笔者认为,丁玲在其早期创作的日记体裁的小说《莎菲女士日记》中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反叛与觉醒的。

文本中的莎菲是具有代表意义的。

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解读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心理爱情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通常以18 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二、莎菲女士日记中的主人公莎菲形象莎菲女士日记中的莎菲绝不是一个通常人们指责的玩弄异性的泛爱主义者,而是一个敢于藐视传统性爱观念,真诚求爱但顾虑重重,耽于幻想但怯于行动的恋爱理想主义者。

对于苇弟,她身怀友情,没有一点爱情的杂质,但是,单纯的苇弟却误把这种感情当做了爱。

莎菲女士的日记解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解析

翻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我总有种窥视的感觉,好像是在偷窥一位女士的复杂心思。

十二月二十四至三月二十八日,一段不长的时间,却让我看到了一位女士的内心。

她美吗?或许不是。

她值得赞扬吗?似乎作者也并没有给我任何答复。

但我能够确定,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是个复杂的女性,起码她令我捉摸不透。

也许这就是女性的心思。

她受不了孤独,在受肺病打扰时,无聊让她无法独自在房间忍受一分一秒,所以她缠着苇弟,陪她消磨时光。

尽管她心里乐意有人陪伴,但她总是口是心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可是话一说出她又懊恼。

她的朋友我看到的并不多,毓芳应该是她亲密的朋友,或许她并没有完全将这种友谊看得深重,但当毓芳和云霖悉心照料莎菲时,她又感受到了朋友的深情。

而莎菲的爱情,朦胧又迷茫。

她迷恋那个南洋人凌吉士,可当她听到他浑噩的生活,看到他丑陋的内心时,她又矛盾了。

她热心地想拥吻他,而当他对她施吻时,她的内心又一阵恶心。

她一次次的盼望他的到来,可她在他面前又冷淡起来。

这种矛盾的心里更极力的表现了莎菲复杂的性格。

所以我说捉摸不透。

莎菲是叛逆的的女性。

是的,她有着一种叛逆女性的倔强,她是背叛封建礼教又惩罚市侩魂恶的叛逆女性。

莎菲女士一见到有着丰仪的南洋公子凌吉士便倾倒,便想投入他的怀抱,甚至还想到搬到离他近的地方去住,期许能与他有过多的交集。

这时的莎菲女士似乎失去了理智,只是一味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的追寻自己所想要的。

我们看到的莎菲是勇敢的,尽管被现实欺瞒,没有看清真实面目,可是她身上有难能可贵的大胆。

而当她发现凌吉士的灵魂充满着铜臭,他所要的生活萎糜又让人鄙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市侩嘴脸,她便毅然决然地踢开了凌吉士。

这也是莎菲最了不起的地方。

不被感情蒙蔽,有自己的主张,对于那些不能接受的事物她可以对此厌恶反叛。

所以她是叛逆的,而这种叛逆是骨子里与生具来,无比强大无法憾动。

总而言之,她的骨子里是独特的气息,不得不承认莎菲是一位满怀个性主义,对旧礼教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叛逆者。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陌生化解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陌生化解析
2 0 1 5年第 2期 N 0 , 2, 2 0 1 5
九江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ma l o f J i u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望 能为 相关人 员带 来一 些 帮助 。 关键 词 :莎菲形 象 文 学语 言 陌生化 中图分类 号 :I 2 0 6 . 6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4 5 8 0 ( 2 0 1 5 ) 0 2— 0 0 7 7一( 0 3 )
丁玲是 2 O世纪 中国最具代 表的女 作家之一 , 她 的女 性话 语 和 革命 话 语 是 小 说 中主 要 的表 现 形 式。1 9 2 8年丁玲发表 的 《 莎菲女士的 日记》是 中 国妇女 的 自述 ,小说 以一个 陌生化莎 菲形象 ,烙 有现代 自由主义 精神 的痕迹 ,同时也有封建思想 观 念 的 印 痕 ,是 当 时 女 性 鲜 明 个 性 的 一 个 表 现 。 《 莎菲的 日记》 中陌生化莎菲形象为作品增加 了诸 多 魅力 。 《 莎菲女士的 日记》 的作者经历 任何作 品的诞 生都离不开 当时所在 的历史 环 境 ,后来的人们从作品文学价值介入到所属时代 , 《 莎菲女士的 日记》 同样如此。作者丁玲童年家道 中落 ,丁玲母亲作为一个封 建社会下成 长的年轻 寡妇 ,成 长 为一 个 自食 其 力 的知 识 分 子 ,母 亲 的 教 育 为丁 玲 的成长 提供 了一 个 非 常开 放 的环境 。 丁玲在遇到革命家后 ,眼界 得到进一 步的扩 展 ,能够 更 为广 泛 地 接 触 社 会 ,了 解 时 代 的 变 化 以及 自身的欲望。在 1 9 2 1 年 ,丁玲解 除婚 约,毅 然与好友到 了 中国革命 的先 锋地——上海 。到达 上 海 之后 ,各 种 阶 级 力 量 、社 会 思 想 等 疯 狂 的 交 织在一起斗争 ,不 同的天地为丁玲带来 了思想上 的矛 盾 。在 五 四运 动 上 ,丁玲 感 到 自己 走 在 时 代 的最前 沿 ,但 是伴 随 着 五 四运 动 的 衰 退 。丁 玲 深

《莎菲》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莎菲》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莎菲》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一九二八年二月《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发表,丁玲因此而蜚声文坛。

在小说的主人公莎菲身上,清楚地陈袭着知识女性的叛逆风格,同时也多少皴染着时代投给她的那层触目的感伤。

不消说,她是一个新女性,她的那份“孤独的愤懑,挣扎的痛苦”,在许多时日中,以至于许多时日过去后的今天,带着某些对它的误解、中伤、勾陷,沉重地压抑着人们的心,不仅引发着人们的同情和体谅,并且还获取了本来不会有的某种程度的悲壮色彩。

少女时代的莎菲,任性而自尊,为着追求热烈而痛快的生活,离开温煦的家,只身来到“五四”发源地北京。

然而,“五四”的落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广泛的沉闷,使南来的莎菲原本亢奋不已的心绪笼罩上近乎窒息的阴郁。

机缘在她面前显示着严峻的法则,社会依然是一座不允许光明之光、解放之力侵入的坟墓,并且还因为“五四”的辉煌终究没有在人们的脑膜上褪去,即使那些向往个性自由的青年越加感受到环境中黑暗与无聊的迫压。

失望,于是成了莎菲给人们最初的一组精神吕律。

——她病着,害着标志了青春期全部忧郁的肺病,单身蛰居在旅馆中。

她没有家庭的羁绊,似乎也轻蔑着束缚人的传统,但她竟少有欢喜,少有慰安。

冬日的罡风刮着,天不亮便把她刮醒了,一次一次反复地煨着牛奶,反复地读着报上的新闻和无聊的启示及广告,她几乎如同一个老年人耐着心消磨着时间。

要么是窗外走廊上传来的嘈杂而粗俗的声音,要么没有声息时,一股寂沉沉的冷气向人袭来。

尤其是那四堵粉垩的墙,“它们呆呆的把你眼睛挡住,无论你坐在那方:逃到床上躺着吧,那同样的白垩的天花板,便沉沉的把你压住,真找不出一件能令人不生嫌厌的心的;如同那麻脸伙计,那有抹布味的饭菜,那扫不干净的窗格上的沙土,那……”。

这是莎菲具体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她的情绪的典型环境。

一切都是那般令人生气,然而,她毕竟尚未忘却生命的意义。

她拼力找寻着*** ,只要是我的,哪怕是一些“我的不快活”,“我的不满足”,无论是好是坏。

浅析丁玲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女性形象摘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她对于人物命运的悲伤和欢乐,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物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塑造了许多性格各不同具有代表的的女性形象。

《莎菲女士日记》中的莎菲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女性形象代表。

本文我将从莎菲的性格中的温柔善良和傲娇,孤独骨子里的坚强和固执,内心敏感而情感丰富,愤世厌俗而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等多方面对莎菲这一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莎菲的形象内心的孤独和矛盾性格上的温柔和善良不拘小节欲擒故纵自我意识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人。

现代女作家、散文家。

爱情、文学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

在生命的尽头,丁玲最最放下的就还是爱情。

她对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

丁玲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这一生都跟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紧紧相联系。

她在早在1928年发表了《莎菲女士日记》因此走向了文坛,表现出“五·四”运动后年轻的知识分子的从痛苦的追求和痛苦中挣脱出来,在社会上引发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丁玲不是一个寂寞的作家,同时她也是一个不甘于寂寞的女作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文学思潮运动中,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大家面前。

丁玲的作品具有很深的时代的烙印,非常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悲惨命运,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

丁玲的作品对当时女性的命运赋予了很大的关注,并对每个女性形象的内心情感世界都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分析。

《莎菲女士日记》是丁玲创作的早期的代表作品,莎菲是该作品的经典形象,同时这一形象也代表了“五四”退潮后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孤独的知识女性的典范,也表现出五四远动后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痛苦与追求,在当时也引起了极大地社会反响。

这篇小说中塑造了云霖、苇弟、毓芳、凌吉士等依然完全沉浸在旧的封建时代阴影下的典型人物,与莎菲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加深刻的反映了莎菲内心的孤独,这些人物的塑造成功地把莎菲变成了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女人,甚至几乎将莎菲逼到悬崖边上。

我眼中的莎菲形象及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理解

我眼中的莎菲形象及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理解

我眼中的莎菲形象及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理解《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虽没有对莎菲外貌的描写,但是我们从苇弟、凌吉士及周围的人对莎菲的态度上可以想象出,她是一个林黛玉式的病态美女,性情乖张而又让人怜爱。

不同的是,莎菲远比黛玉有勇气,她勇于直面拒绝自己除了爱情什么都可给予的,追求自己所迷恋的,也敢于把自己批驳的淋漓尽致、血肉模糊。

“凡一个人的仇敌就是自己”,愈快乐,愈堕落,“好在在这宇宙间,我的生命只是我自己的玩品,我已浪费得尽够了,那末因这一番经历而使我更陷到极深的悲境里去,似乎也不成一个重大的事件。

”最疼她的蕴姊也因着爱情结束了生命,莎菲也随她去了吧。

独个儿南下,等待着她的是什么?小时读毕还会幼稚的想,莎菲大抵会遇上一份真正值得爱的爱;现在再一想,呵,也许是吧。

但更大的可能是如她所说,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生命的余剩。

寂寂生来,寂寂死去,此前幻想过的精致的死亡,终只是幻想。

文末,她只能狂笑着怜惜自己,笑得我泪也潸潸而下。

莎菲任性,莎菲不懂得委屈自己讨好人,莎菲糟蹋了别人,也糟蹋了别人,也糟蹋了自己。

莎菲错了吗?她要的,只是爱。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日记体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末期。

创作背景:丁玲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丁玲在二十年代末期,自身便是在母亲影响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感召下自觉追求自由、民主、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然后又在“五四”高潮退去时曾一度陷入苦闷的氛围中。

《莎菲女士的日记》正是反映了这个大时代背景上的女性青年知识的精神状况,是作家的成名作,莎菲这一形象是她早期作品里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在莎菲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对追求“真的爱情”,个性解放的无限憧憬。

她执拗地寻求人生的意义而无所得,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更爱幻想、狂想。

这就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到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上的时代阴影——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莎菲的苦闷是受“五四”新思想熏陶的青年,又在后来彷徨无主的真实写照。

莎菲人物分析

莎菲人物分析

莎菲人物形象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作者丁玲于1927年创作的。

她的创作延续的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

本篇小说以日记体裁,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

作者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追求真正的爱情,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但是她不断追求,不断幻灭,并未实现,最终以对社会的不满与失望“悄悄的死去”。

本文就通过莎菲与周围人物关系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和与时代的矛盾。

莎菲是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

好朋友能在生活上关照她却不能理解她。

在她眼里毓芳、云霖太平庸、苇弟太卑怯、凌吉士太丑恶。

除了那个远在他方后来死去的蕴姐外,没有一个人配与她进行心灵交流。

“莎菲需要一个人真正的理解她,我总愿意有那末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毓芳被莎菲看做闺蜜,她对莎菲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生病在莎菲处陪同,并且为她在西山找房子,这并非一般友谊所能做到,但莎菲并不能在心灵上与她找到契合。

关于她对毓芳提及她对凌吉士的不能抑制的爱恋时,“我隐隐向毓芳吐露我近来所感得的窘状,我想她能懂得这事,并且能作主把我的生活改变一下,做我自己所不能胜任的。

但她完全把话听到反面去了,她忠实地告诫我:‘莎菲,我觉得你太不老实,自然你不是有意,你可太不留心你的眼波了”。

莎菲便很失望,知道不被理解后,本来“到九点我还不肯放他俩走”,却在“毓芳愿意留下住一夜时,我又赶她走了”。

她对朋友也是依赖的,当要去西山的时候,当她得到毓芳和苇弟答应每周上山看她一次,她才有些心安。

“回来已夜了,我一人寂寂寞寞地收拾东西,想到我要离开北京的这些朋友们,我又哭了。

但一想到朋友们都未曾向我流泪,我又擦去我脸上的泪痕。

论丁玲笔下沙菲女士的形象

论丁玲笔下沙菲女士的形象

论丁玲笔下莎菲女士的形象摘要:《沙菲女士的日记》主要通过身患肺病的莎菲以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地刻画了自己疯狂迷恋虚有外表而没有实质内涵的绅士的心理活动,以及叙述了莎菲耳闻目睹的任何事。

本文主要通过展示蔑视世俗而又害怕舆论,温和善良而又娇纵任性,追求理想而又茫然迷失,内心苦闷而不被人理解的莎菲的形象,来塑造“五四”退潮后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形象。

关键词:《沙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丁玲(1940-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人。

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事业。

其文学创作也从最初的单纯书写个人苦闷逐步转向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沙菲女士的日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郁达夫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赶上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莎菲的形象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一、蔑视世俗而又害怕舆论不可置否,莎菲是一个矛盾着的人,她的矛盾表现在她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上,在很多时候,她是尖锐的,她是爱憎分明的,她是敢于向世俗挑战的,如:在她生病没人给她来信安慰她的时候,这是曾经追求过她的一个安徽的粗壮男人给她寄来了一封信,她却看都没看完就撕掉了,就因为“我真肉订那满纸的‘爱呀爱的’!我怨恨我不喜欢的人们的荩献……”她并不会像别人一样,表面一套心里一套,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敢于说更敢于用行动表现她的不屑和憎恶。

但当她向毓方吐露自己的心声而不被理解而伤心时,“想那些才女们,因为得了一点点很不受用,便能‘我是多愁善感啊’,‘悲哀呀我的心’,做出许多新旧的诗,我呢,没出息,白白被这些诗境困着,连想以哭来代替的诗句来表现一下我的情感的搏斗都不能。

”可以说她是看不起那些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泛滥的所谓的才女的,甚至都有点看不起她们,同情她们……当他知道云霖和毓方因为怕生小孩便不敢住在一起时,又“忍不住嘲笑他们了。

这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压住这爱的表现?”这是他对封建礼教强烈部门的职责与斥问。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莎菲是彻底的世俗的反抗者,在有的时候,她在蔑视世俗的时候却又害怕舆论。

浅谈丁玲笔下的莎菲女性形象

浅谈丁玲笔下的莎菲女性形象

浅谈丁玲笔下的莎菲女性形象文学形象,从作家意义上说,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史;从时代意义上说,文学有自己的形象史;从民族意义上说,文学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谱。

文学形象是生命的历史象征,也是文化的历史承载。

在丁玲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人物形象,其中女性人物形象最为突出,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主要来源于性格的的一种生命魅力和灵魂的深度。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在特定历史时期表现出中国女性性格生命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对于新时期女性寻求解放道路的艰难坚韧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女性意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的典型女性形象。

一、“莎菲”女性人物形象莎菲是在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典型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自己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她却不能理解她,异性朋友又令她失望,苇弟这个大男孩只会每日将泪水洒在他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饰的是庸俗的灵魂这个社会把她看成“另类”。

在一个封建礼教森严那个社会又怎能容得下这样一个寻求自我解放的女性呢?既然“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会准任我去取的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于是,莎菲便放弃、颓废、堕落,以自戕的生活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失望与反抗,哀叹着“悄悄的活下来,悄悄地死去”。

莎菲是“五四”退潮后苦闷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的代表。

丁玲以她那独特的女性心理,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人物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个不能自拔但又不甘沉沦的青年知识女性,在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中所进行的心灵的搏斗。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 它发表于1928年2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2期上。

莎菲的诞生“, 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

”[2]作为一个女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的命运给与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多是以女性为主要人物,造就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如《自杀日记》中伊萨,穷困潦倒,无以为生,整天念叨着:“我要死去的”,但又没有死的勇气。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内容摘要: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矛盾,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具代表性。

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

长期以来,莎菲形象备受评论界关注,且颇多争议,但其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其实莎菲女士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形象,她既有现代自由主义精神的皮相,又有封建时代思想观念的遗痕。

无论把她当作反封建的斗士还是把她当作个人主义野心家都只是认识上的错位和误读。

因而全面认识莎菲女士的原生相就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关键字:《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叛逆者极端的女权主义者自恋情结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四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大.丁玲还在孩提时期就通过具有新女性意识的母亲接受了妇女运动的思想,并在读书求学期间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的活动。

这使她1927年在落寞悲郁中开始小说创作时,一开始就显示出关注女性命运的特色,并始终以女性的视角、笔触去发掘那些艰难地行走在解放之旅的女性内心最隐秘、最富激情的内涵。

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具代表性。

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

长期以来,莎菲形象备受评论界关注,且颇多争议,但其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莎菲女士的性格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一、戴着枷锁的叛逆者梁云老师曾经说过:“《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宣言书。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评价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女青年。

她因为失落在个人追求的涡流中,对生活感到悲观,以致于她的思想显得懦弱、空虚。

然而,她尽管在肺病中挣扎,仿佛自暴自弃,却又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理性的知识女性。

莎菲渴望纯洁的爱情,要求“享有我生的一切。

”可是,她又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里不会任她去求得她所要的来满足她的欲望。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已79载,自莎菲诞生至今,各种评论此起彼伏,见仁见智,毁誉参半,引起过众多评价。

为何莎菲这么引人关注,毋庸置疑是莎菲有着鲜明而丰满的性格。

她的情绪和性格在文本中通过自剖式的笔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宣泄出来,她的痛苦与欢乐是裸现在人们眼中的外伤,鲜活而热烈。

一、不期而至的爱情在凌吉士没有出现之前,莎菲生活在沉闷和焦燥里。

她远离南方的家人,以带病之身生活在这个北方的城市里。

北方的冬天,莎菲独自一人呆在出租屋里,百无聊赖,每天就是看看报纸,煨几次牛奶打发时光。

出租屋周围的环境一片吵杂,天又刮风,室内就是四堵粉白的墙和天花板,一切的一切,令莎菲生厌,就是洗脸台上的镜子,照出的人影也是变形的,真叫人生气。

莎菲的心情在这种环境里真是糟糕透了,在文本中可以看出莎菲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

然而在这孤独无聊的时光里也会有人来,苇弟,莎菲的一个追求者,他的到来会令莎菲的心情好一些。

苇弟比莎菲年长4岁,还称莎菲为姊姊,这一点就让人好笑,更惶论他的眼泪了,他是不会懂得莎菲内心的孤独与苦闷的。

莎菲是希望被人了解的。

包括她写日记,她就是希望有人看了这日记而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的积于心底的忧郁和烦闷,无处诉说。

毓芳和云霖是莎菲的好朋友,可是他们也不能真正理解莎菲,莎菲痛苦,她的情感世界是孤独的。

自打认识了凌吉士,莎菲的心就无法平静了,丘比特的神箭已将她射中。

她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病情加重。

她几天几夜思念着凌吉士,希望他能单独来会自己,可是他又不来;想自己去找他,又恐太放肆;爱情的力量驱使她采取一些行动,她顶着大风去打听凌吉士的住处,然后就想着搬家。

于是请云霖帮助找房子,正好遇着凌吉士,莎菲放胆将w w w他细细打量,愈发爱了,不自觉地说出想请他帮助补习英文,而凌吉士也不好意思的答应了。

可是回去之后莎菲就冷静了,懊悔自己的行为,以为此举不是一个正经女人该做的,因为自己对凌吉士的思想一点也不了解,可是却为他的外貌着迷了。

莎菲女士的日记解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解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记解析十二月二十四至三月二十八日,一段不长的时间,却让我看到了一位女士的内心。

她美吗?或许不是。

她值得赞扬吗?似乎作者也并没有给我任何答复。

但我能够确定,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是个复杂的女性,起码她令我捉摸不透。

也许这就是女性的心思。

她受不了孤独,在受肺病打扰时,无聊让她无法独自在房间忍受一分一秒,所以她缠着苇弟,陪她消磨时光。

尽管她心里乐意有人陪伴,但她总是口是心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可是话一说出她又懊恼。

她的朋友我看到的并不多,毓芳应该是她亲密的朋友,或许她并没有完全将这种友谊看得深重,但当毓芳和云霖悉心照料莎菲时,她又感受到了朋友的深情。

而莎菲的爱情,朦胧又迷茫。

她迷恋那个南洋人凌吉士,可当她听到他浑噩的生活,看到他丑陋的内心时,她又矛盾了。

她热心地想拥吻他,而当他对她施吻时,她的内心又一阵恶心。

她一次次的盼望他的到来,可她在他面前又冷淡起来。

这种矛盾的心里更极力的表现了莎菲复杂的性格。

所以我说捉摸不透。

莎菲是叛逆的的女性。

是的,她有着一种叛逆女性的倔强,她是背叛封建礼教又惩罚市侩魂恶的叛逆女性。

莎菲女士一见到有着丰仪的南洋公子凌吉士便倾倒,便想投入他的怀抱,甚至还想到搬到离他近的地方去住,期许能与他有过多的交集。

这时的莎菲女士似乎失去了理智,只是一味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的追寻自己所想要的。

我们看到的莎菲是勇敢的,尽管被现实欺瞒,没有看清真实面目,可是她身上有难能可贵的大胆。

而当她发现凌吉士的灵魂充满着铜臭,他所要的生活萎糜又让人鄙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市侩嘴脸,她便毅然决然地踢开了凌吉士。

这也是莎菲最了不起的地方。

不被感情蒙蔽,有自己的主张,对于那些不能接受的事物她可以对此厌恶反叛。

所以她是叛逆的,而这种叛逆是骨子里与生具来,无比强大无法憾动。

总而言之,她的骨子里是独特的气息,不得不承认莎菲是一位满怀个性主义,对旧礼教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叛逆者。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分析[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分析[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分析[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

二十年代末,莎菲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于文坛,犹如“抛下一颗炮弹”,顿时震撼了整个文坛。

这是个漂泊在外,对生活抱有美丽的幻想,但又被肺病缠身和爱情失意折磨着的孤独少女。

她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在她的性格之中,以至让人捉磨不透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歧义。

莎菲何以会“震惊一代文艺界”,让人对她褒贬毁誉不绝?我们且翻开《莎菲女士的日记》,细细探讨一下。

一、温和善良而又骄纵任性莎菲温和善良,面对苇弟忠实的求爱,她总是毫不含糊地加以拒绝,从不欺骗和玩弄他。

她说:“我相信在我平日的一举一动中,我都很能表示出我的态度来。

为什么他懂不了我的意见呢?难道我能直接的说明,和阻止他的爱吗?我常常想,假设这不是苇弟而是另外一人,我将会知道怎样处置是最合适的。

偏偏又是如此令我忍不下心去的一个好人!”为了让苇弟死心,她把自己的日记拿给苇弟看,让她知道他之在她心里“是怎样的无希望”,进而了解她“是如何凉薄的反反复复不足爱的女人”。

莎菲常常真诚地为苇弟祝福祈祷,“愿有那末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到的空虚。

”“我将替她愿望那世界上最可爱、最美的女人”。

但另一方面,苇弟又是莎菲倾泄怨怒的对象,她常常用冷静的眼光欣赏他痛苦地流泪,看到他把眼泪一颗一颗掉在她手背上,“却像野人一样的在得意地笑”。

有时为了苇弟“很快乐,在笑”,便又“故意去捉弄”,苇弟哭了,她“却快意起来”。

尽管莎菲知道这一切其实是罪过,因而不断自我谴责:“我,自然,得意够了,是又会惭愧起来,于是用着姊姊的态度去喊他洗脸,抚摩他的头发”。

“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是已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磨折了他,但当他走后,我真又想抓回他来,只请求给他一句:‘我知道自己的罪过,请不要再爱这样一个不配承受那真挚的爱的女人了吧!’”二、放任不羁而又自我压抑与周围的女性相比,莎菲活得最无拘:破烂的手套,搜不出香水的抽屉,无缘无故扯碎的新棉袍,旧的小玩具……她从不讳言自己的感情欲求,也不隐藏自己的卑下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浅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浅析

浅析莎菲形象在丁玲小说中的典型意义--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摘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家丁玲的成名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桫菲在丁玲的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莎菲多层次的内心世界多侧面的性格内涵,体现出作家再现生活时力求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莎菲的爱情理想在当时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莎菲只有陷于苦闷之中,而苦闷的莎菲恰是时代苦闷的象征,《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样的作品一定出于丁玲之手,这与丁玲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莎菲、复杂性、多样性、时代苦闷、丁玲、艺术个性一九二八年,继小说《梦珂》之后,丁玲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了。

《莎菲女士的日记》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奠定了她文学道路的基础。

寂寞春风无处度。

茫茫世界,熙熙人流,社会污浊,人心隔膜。

一个向往光明自由的知识女性,陷于三十年代黑暗岁月无人理解,无人懂得她内心的渴求与欲望,日日愤懑挣扎苦斗,惹得芳香年华负重荷。

时代的苦闷与苦闷的时代,催生了这一位女士。

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莎菲,走向人间便挟带着情感的冲击与理性的启悟,挟带着种种非议与责难,在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大时代被一群群不同的人阐释,有意无意善意恶意地补充发挥贬低提高。

在此,我们将对“莎菲”这一几十年来引起很大争议的人物进行一些探讨,由此来谈一谈丁玲的小说。

一、再现生活时力求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再现生活时力求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这是丁玲创作所致力的目标;而其契机则是她特别致力于追求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丁玲好像不喜欢单一的色彩,不喜欢成分单一的性格。

她总是在多层次、多侧面、纵深感极大的人物性格上大下功夫。

这是因为生活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是更为复杂的。

生活的复杂性与人的复杂性的追求,就成了丁玲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她愿意把更为复杂的性格引进自己的作品和文学领域中。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其中莎菲的内心世界是多层次的,她的性格内涵是多侧面的。

莎菲女士形象意义分析

莎菲女士形象意义分析

作者: 文广磊
作者机构: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河南漯河462300
出版物刊名: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42-4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莎菲女士;“五四”退潮;小资产阶级;性爱心理;女权意识
摘要:莎菲女士是女作家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的经典艺术形象,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范。

莎菲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了“五四”退潮后的一个时代侧面,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关系的思考,而且莎菲女士的性爱矛盾心理也揭示了个体在面对自身性本能和自我意识冲突时难以避免的困境,显示了现代女性在进行选择和追求时的觉醒。

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人物形象分析中文1301 黄雨桐内容提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丁玲写于1927年的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

而其中小说的主角莎菲是当时新一代知识青年中社会反抗者的代表,还是女权觉醒的代表,同时也更像是作者丁玲个人的精神化身,这个角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也是十分迷人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为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正是源于莎菲这个角色的魅力。

那么莎菲的魅力又在哪里呢?探寻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和研究莎菲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具体形象了。

关键词:二十世纪女性觉醒自由矛盾的个性一、社会意识形态反抗者的身份就如前文所言,《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本小说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而这个时间正是封建体制将亡未亡、外来思想将立未立之时。

莎菲生活的时代,“五四运动”的高潮早已过去,原先全身心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念念不忘于服务社会和人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在大革命失败后恐怖、血腥的气氛中分化:有的发扬“五四”精神,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有的却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妥协,消沉甚至堕落了。

有一些人已经从封建的束缚中走了出去,然而更多的人则仍然不能逃脱这束缚,而这些人则组成着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

在这种意识形态中,顺从与奴化是生活的常态,一些人则注定是另一些人的附庸,譬如家族中长辈之于晚辈,又譬如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之于女性。

然而莎菲是一个标新立异者,她不乐于服从这种毫无自我可言的生活,而是梦想着拥有自由的生活与自由的爱情。

同时莎菲并不是一个空想者,她因着这样的生活感到痛苦,于是勇敢的抛弃了这样的生活去寻找自由了,这样的勇气与胆量让她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斗士,一个社会的反抗者,而这样的形象的出现对于当时社会的状况来说是一种冲击,因了莎菲的横空出世,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由的重要,人们透过莎菲的眼看到自己的世界,一些人因为莎菲而追求自由,而女人们则更被莎菲鼓舞着去追寻女人的自由,可以说莎菲形象的塑造开启了新思潮。

莎菲女士的形象

莎菲女士的形象

一个审慎的“疯子”——浅析莎菲的人物形象丁玲的小说,都突出地显示了她大胆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对于艺术独创性的执着追求。

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她的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文,更是将莎菲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五四”革命潮流的猛烈冲击下,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堤坝开始坍塌。

一群觉醒的青年男女从封建家庭的罗网中冲了出来,他们走向社会,寻找光明,追求人的解放。

莎菲,就是这觉醒了的青年男女中的一个。

但古老的社会并没有给这个十九岁的少女安排一个理想的乐园。

不过莎菲没有妥协,不断地寻求自我。

然而,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不可避免地被催生出了很多时代的病症。

这是一个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是一种在大时代革命潮头波涌面前,失落在个人追求的漩涡里,对生活感到悲观、甚至感到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与迎着革命暴风雨的勇敢的海燕相比,她的思想未免显得空虚、懦弱。

然而她尽管在肺病中挣扎,仿佛自暴自弃,却又是一个有着强烈是非观、嫉恨卑俗、渴求得到美好爱情的女性。

她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仿佛与世隔绝,整个心灵都只在病与爱的枯井中徘徊。

她的交际对象也就是那么几个朋友。

时代的风云、人民的斗争,她并不关心,也从未去想。

然而她的悲剧却正是时代的悲剧,她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也正深深扎根于特定时代历史生活的土壤中。

应该说,莎菲的性格特征显现出了不少的矛盾之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坚忍与怯懦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个十九岁的少女,在外独自漂泊。

无论环境多么险恶,路途多么艰难,她仍然采取与现实绝不妥协、绝不合作的态度。

她瞧不起周围的庸俗和虚伪,堕落和腐败。

但同时,她的生活总是无聊却又总是心绪不定的。

在“感到寂沉沉的可怕”的日子里,莎菲在爱惜自己的同时却又不断的糟蹋自己,失眠,酗酒到吐血,甚至希望用死来结束一切的消极。

这是莎菲性格里最脆弱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已79载,自莎
菲诞生至今,各种评论此起彼伏,见仁见智,
毁誉参半,引起过众多评价。

为何莎菲这么
引人关注,毋庸置疑是莎菲有着鲜明而丰满
的性格。

她的情绪和性格在文本中通过自
剖式的笔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宣泄出来,她
的痛苦与欢乐是裸现在人们眼中的外伤,鲜
活而热烈。

一、不期而至的爱情
在凌吉士没有出现之前,莎菲生活在沉
闷和焦燥里。

她远离南方的家人,以带病之
身生活在这个北方的城市里。

北方的冬天,
莎菲独自一人呆在出租屋里,百无聊赖,每天
就是看看报纸,煨几次牛奶打发时光。

出租
屋周围的环境一片吵杂,天又刮风,室内就是
四堵粉白的墙和天花板,一切的一切,令莎菲
生厌,就是洗脸台上的镜子,照出的人影也是
变形的,真叫人生气。

莎菲的心情在这种环
境里真是糟糕透了,在文本中可以看出莎菲
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

然而在这孤独无聊的时光里也会有人
来,苇弟,莎菲的一个追求者,他的到来会令
莎菲的心情好一些。

苇弟比莎菲年长4岁,
还称莎菲为姊姊,这一点就让人好笑,更惶论
他的眼泪了,他是不会懂得莎菲内心的孤独
与苦闷的。

莎菲是希望被人了解的。

包括她
写日记,她就是希望有人看了这日记而知道
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的积于心底的忧
郁和烦闷,无处诉说。

毓芳和云霖是莎菲的
好朋友,可是他们也不能真正理解莎菲,莎
菲痛苦,她的情感世界是孤独的。

自打认识了凌吉士,莎菲的心就无法平
静了,丘比特的神箭已将她射中。

她坐卧不
宁,寝食难安,病情加重。

她几天几夜思念着
凌吉士,希望他能单独来会自己,可是他又
不来;想自己去找他,又恐太放肆;爱情的力
量驱使她采取一些行动,她顶着大风去打听
凌吉士的住处,然后就想着搬家。

于是请云
霖帮助找房子,正好遇着凌吉士,莎菲放胆将
w w w
他细细打量,愈发爱了,不自觉地说出想请他
帮助补习英文,而凌吉士也不好意思的答应
了。

可是回去之后莎菲就冷静了,懊悔自己
的行为,以为此举不是一个正经女人该做
的,因为自己对凌吉士的思想一点也不了
解,可是却为他的外貌着迷了。

莎菲至此,时
而冷静清醒,时而激情冲动,理智和情感的
冲突矛盾使她难以平静,是否采取进一步的
行动是莎菲情感发展的关键。

二、梦醒后的挣扎
莎菲在有了爱情之后怎么样了呢?照
理说她该欢呼,该歌唱,将两颗心融为一颗
心,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可事实上不是这样,
莎菲的忧郁、孤愤、彷徨和感伤,时时困扰着
她,使她越陷越深。

尽管凌吉士以教她英文
的名誉
常常来陪她,可是莎菲的内心深处仍是
孤独的,因为她和凌吉士之间还没有心灵
的沟通。

莎菲又接到蕴姊对生命对爱都绝望
了的信件,蕴姊是最能理解莎菲的人了,可
现在也遭了这“人生”的逼迫,这怎不叫莎菲
痛心?她更感到人生的无意义,甚至起了“倒
不如早死了干净……”的念头。

更让她困惑
的是,她在言谈中渐渐了解了凌吉士的思
想,这是她从一开始就担心的,现在终于凸
现出来--凌吉士竟有一个“卑劣灵魂。


凌吉士是个南洋青年,一个资本家的
公子哥,他的人生哲学是赚钱花钱、挥霍、享
受、混迹官场,搞一些时尚的活动,甚至浅薄
到“邀几个朋友到公园追女学生”。

无情的事
实击碎了莎菲的瑰丽梦幻,她不明白神为什
么在如此使她倾慕的美形里放进如此卑劣
的思想,这些仕途经济及享乐的思想莎菲是
不会爱的。

这一点让人很自然的想到贾宝玉
为什么不爱薛宝钗,薛宝钗有着美丽如花的
容貌,但她同时也有满腹的“仕途经济”,而贾
宝玉则不通世务,不合俗流,他们是两股道
上跑的车;林黛玉从不劝贾宝玉什么仕途经
济,世务学问,她的纯真率性,不拘于世俗,
正是贾宝内心世界的一个映照。

而莎菲在凌
51
.zyjs.ne t2007·24总第88期职业技术
吉士身上就没有发现互映的东西。

莎菲开始
了“理性”的选择,这一选择对于她的情感
来说是残忍和痛苦的。

三、对理想的执着
首先,莎菲对于自己的爱情理想是执着
的。

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莎菲坚持了她性
格中坚强的一面,也是倔强的一面,苇弟深爱
着她,常常以泪洗面,不离她左右,并且苇弟
有很多优点,诚实、体贴、可靠,相貌也并不
差,可是莎菲只同情他,并不爱他。

莎菲不认
为时间能培养出爱情,但时间确能培养出友
情,莎菲没有因为苇弟爱她,自己就去爱苇
弟,她不看现实的环境,她要追求自己的爱
情,尽管她也不知道自己的爱情会不会出现,
但是她执着。

果然凌吉士就出现了,不能说
莎菲认识凌吉士之前,就没有见过美貌少
年,或许见过只是没有感觉,可是凌吉士的潘
安之容却让莎菲体会了心跳、渴望、身不由
己。

什么热锅上的蚂蚁,针毡上的刺,油锅的
沸声,全体会到了,这就是爱情。

其次,莎菲
对人生的理想是执着的。

这首先表现在莎菲
对于人生诸事的态度上,莎菲处理各方面问
题的态度是积极的,对于自身的病,虽不崇
拜药物,可是也不怠慢治疗,而且盼着严冬
过去,春天来临,病自然会好一些。

在对待爱
情的问题上,莎菲没有选择沉沦,或是陷入
其中不能自拔,她毅然决定撂开这一切南
下,她要投向光明,她要拥抱阳光,她要开始
新的生活。

茅盾曾评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
叫者;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的生活”。


的,此时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
性,她还没有投身于时代的大潮,革命的洪
流中,但是莎菲在日记中拿着解剖刀,刀刀
见血的剖析自己的灵魂,她没有为自己辩
白,为自身添花增彩,解读整个文本,可以在莎菲的精神世界中,随时体会到理性和坚强的内涵。

丁玲在1928年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时,就像一颗炸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坛, 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家的才华,还有莎菲女士这一形象的人格魅力,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刘丽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