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并表达诗词意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内涵。

2.正确朗读《古诗词三首》,体会其中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含蓄之美。

2.发挥想象力,积极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学生:提前学习并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谈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

2.学习:逐句解读第一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蕴。

3.朗读:分组朗读第一首古诗词,注重语调和表情的表达。

4.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第一首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2.学习:继续解读第二首古诗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抒情意境。

3.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句朗读第二首古诗词。

4.创作:让学生仿照第二首古诗词,自行创作一首小诗。

第三课时1.复习: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展示并分享。

2.学习:解读第三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朗读:自由朗读第三首古诗词,展示学生对诗词的体会。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1.背诵一首《古诗词三首》。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写下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培养了对诗歌的喜爱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创作,将诗词的美好传达给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案,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难点:感悟、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学习朗读、背诵《21.古诗词三首》;•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2. 教学准备•课件或教学PPT;•学生课本《21.古诗词三首》。

3.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铺垫(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古诗词知识,并与本课的主题做联系。

通过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古诗词的朗诵录音或展示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Step 3:分组学习(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学习和朗读。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并完成一份小组报告。

学生应尽量多角度、全面地解读古诗词,并提供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Step 4: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和分享。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发表评论。

通过展示和分享,加深学生对《21.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

同时,展示和鼓励学生的优秀表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但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导入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音乐等形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其次,分组学习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加紧凑。

学生在小组中的探索和学习时间可以更充裕,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资料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最后,展示和分享环节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 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 教案

创新教案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

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三、分析诗歌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表示深秋来临。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哇?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对比教学法: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音乐等素材,以及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泊船瓜洲》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领略到古人对友谊、离情别绪的真挚描绘,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词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对于这首课文中的某些诗句,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以及诗词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原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王维、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山居秋暝》、《夜书所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三首古诗词。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诗词的异同。

4.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教师通过描绘诗词中的画面,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5.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词,感受诗词所传达的情感。

6.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相思》、《山居秋暝》、《夜书所见》板书设计:长相思——(修辞手法、意境)山居秋暝——(修辞手法、意境)夜书所见——(修辞手法、意境)七、作业设计1.抄写三首古诗词,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结合诗词意境,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的画面。

3.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诗词的美。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诗词选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品。

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杜牧的《秋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

这些诗词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内容优美,富有哲理和情感,适合学生欣赏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秋夕课文内容:《秋夕》这首诗描写的是杜牧农家的生活情景,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思索。

通过《秋夕》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农家生活的朴素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丰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杜牧笔下的秋夜美景。

然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诗文,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感情。

###2.登鹳雀楼课文内容:《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在长安登高远眺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学生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诗词朗读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风光和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意境和感情,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价值观。

###3.江城子课文内容:《江城子》这首词是苏轼在西湖游玩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江城美景的描绘和对乡愁的感慨。

学生通过这首词,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西湖的景色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江城美景的壮丽和苏轼对家乡的眷恋。

通过诗词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蕴。

##四、教学反思通过《21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优美的古诗词作品,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诗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的图片、音乐等。

2.诗词文本:准备三首古诗词的文本,标注好基本的韵律。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词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强调诗词的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词,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三首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些诗词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但是,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理解和欣赏。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文化和背景不太了解,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难点:对古代文化和背景的理解,诗词的创作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词的意义、结构和韵律,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3.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文本、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参考。

3.教学工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朗读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三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或逐段地朗读这三首诗词,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第21课《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1课《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关于诗词创作技巧的教授,我觉得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通过模仿古人的创作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也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学生需理解其中的哲理。
(3)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技巧:如对仗、平仄、押韵等,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工整,学生需学会此类技巧。
2.教学难点
(1)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句理解存在困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思考古诗词对现代人的启示,探讨如何将诗词中的美好情感融入日常生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美好的诗词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文学的魅力。如果对古诗词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关于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有的学生在朗读时放不开声音,缺乏自信。我可以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朗读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增强自信心。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

这些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杜甫的《绝句》。

这些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会注重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此外,我还会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诗词,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诗中描写的这些景物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结合诗句并带着你的想象说一说。
教师重点点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
3.带着感受,朗读古诗,再现意境。
4.最后一句“王孙”指的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适当补充作者的背景资料,便于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以读促讲,更利于学生将古诗的意境内化、吸收、理解。
1.刚才我们通过找出诗中景物,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学习了《山居秋暝》,同学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枫桥夜泊》呢。
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诗,找出诗中所描写景物。
②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③结合资料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教师适时点拨:
①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愁)
②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1.“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景物。
2.我感受到了凄凉、悲凉、落寞、孤寂……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板 书
设 计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山 雨——清新 月落 乌啼 霜天
月 松——明净 江枫 渔火 愁
泉 水——清澈 钟声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反 思
以 及
改 进
措 施
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七单元
齐读课题。
明确目标: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二、
阅 读
理 解
(三)自主学习
1.介绍作者。
2,复习词牌名。
3.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聒、更的读音。)4.指名读文。
过渡:同学们课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动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 11)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12)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 13)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 14)明确:是。

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

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出示课件 15)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四、拓展延伸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设置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有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伸()分钟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学生的积累。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 22)(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 23)(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一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一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会写“暝、泊、榆、畔、聒”等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三首古诗词,体会不同诗词在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王维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张继的羁旅之愁,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习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2.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诗词原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三位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媒体选择1. 图片: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如山居的秋景、枫桥的夜景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意境。

2. 音频:播放古典音乐,为学生的朗读营造氛围,同时也可以播放诗词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模仿学习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五、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配乐朗诵等。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田园意境。

3. 体会王维诗中的宁静、清幽之美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几幅田园风光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看看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20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抽生读3、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大屏幕出示)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齐读诗句)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

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3、抽生读(读准确)4、师生读(读出节奏和韵律)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

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

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

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

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

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

(读出陶醉)(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

(读出美妙)(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

(读出开心)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

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

(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

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关注诗人和诗题;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

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

①注意语速稍慢。

②停顿适当。

③字音准确。

(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出的诗中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

(4)抓诗眼,品景物。

①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②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

(5)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从而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

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

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研读写景的古诗,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

4.书写指导。

(1)“愁”是上下结构,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一些。

(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

设计意图:两首古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了两首诗后,对比诵读,能使学生自主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写景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布置预习,课后练笔1.根据两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自选一首改编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最好配上一幅图画。

从日常读写训练入手,培养写作能力。

2.预习《长相思》,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写作,抓住契机向学生提供习作机会,选择一首诗改编成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解诗题,知作者1.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是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相机出示课件简介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被当时的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记起有关乡愁的诗词;通过解诗题,明确体裁;通过知作者,了解作者背景。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学习这首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初读词,巧学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

2.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念通顺,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要借助词句认识生字,不要把识字和诗词割裂开来。

(1)自主读文,读准生字的音,结合朗读画出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课件突出“程、灯、更、成、声”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字的读音让你发现了什么?(韵母相同,押“enɡ”的韵。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字,更准确把握节奏。

3.教师强调“聒”“更”的字音和字义。

(1)“聒”,可扩词:聒碎、聒噪。

字面为“耳字边一个舌字”。

意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

本文是指更鼓声和风雨声。

(2)“更”是多音字,本课读ɡēnɡ,是古时的时间单位。

4.指名试读,在控制语速、恰当停顿以及字正腔圆三方面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范读初步走进文本;利用自由读,有层次地走进课文;抓住韵脚很好地把握词的节奏。

总之,本环节主要宗旨为熟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求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三、抓字眼,明词意1.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这首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结合具体的字词说说。

相机指导朗读。

(1)“一程”体现了作者走了很远的路,路途遥远;“夜深”说明夜深了,作者看着行营中亮起的千帐灯久久不能入眠,他似乎有心事。

(指导朗读:读出有心事的感觉。

)(2)“梦不成”说明作者睡不着觉,更做不成梦。

(指导朗读:把这种烦躁的感觉带到朗读中去。

)(3)“风一更,雪一更”是风雪之声,两个“一更”说明这里整夜都是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实际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读一读,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2.串词成句,理解全文。

(1)课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词的上阕的意思: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阕。

(2)继续出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根据前边的“抓字眼”理解下阕: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

(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②对比上部分的语气,加强语气再读下阕。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讲究循序渐进,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采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由“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和感觉”引领学生围绕词中关键字去初步领会词义,再将零散的理解串词成句,梳理语言,使学生经历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理解诗意变得水到渠成。

四、巧设疑,品词情1.板书“身”,质疑:作者身在哪里?(1)课件出示注释词语“榆关、那畔”,顺势学习其中“榆”和“畔”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指哪里?(山海关和关外。

)猜想此时的作者应该在哪里?(山海关、关外、山上、营帐中、征途……)在“身”字后面补充板书“在征途”。

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呢?(2)教师讲解创作背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本文是康熙二十一年,作者随康熙皇帝到关外慰问巡视时创作的,看到关外军士生活艰苦,闻听风雪交加之声,作者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孤寂、思乡……)(3)尝试读出作者的孤寂与思乡之感。

2.板书“心”。

质疑:知道了作者身在征途,再想想,作者的心在哪儿?(在故乡、在家乡、在故园)在“心”字后面补充板书“在故园”。

3.引导学生关注板书,把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连起来读,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作者身在征途,却思念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